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省浠水县通过"六个强化"工作举措,在全县开展违法生育查处宣传月和"两非"行为集中打击月活动,坚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和党员干部违法生育行为严重的势头,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努力为构建和谐浠水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四普”、“五普”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间接估计技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水平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的历史过程进行回顾,探讨生育水平下降过程中,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趋势,并以蒙古族、回族和维吾尔族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生育水平下降到较低水平时与出生人口性别比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军 《人口学刊》2015,(2):26-33
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出生人口规模的影响是本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的原始数据,基于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的视角,研究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出生人口规模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20112013年的重复测量,中国目前意愿生育水平在1.86左右;育龄人群现行生育政策条件下的终身生育水平为1.59,生育政策完全放开后的终身生育水平也仅为1.68,都显著低于意愿生育水平;基于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即使生育政策完全放开,中国20142013年的重复测量,中国目前意愿生育水平在1.86左右;育龄人群现行生育政策条件下的终身生育水平为1.59,生育政策完全放开后的终身生育水平也仅为1.68,都显著低于意愿生育水平;基于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即使生育政策完全放开,中国20142020年每年多出生人口规模也不超过324万。  相似文献   

4.
在观察数据基础上,描述出生人口性别比周期性波动现象,并对其内在机理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周期性波动是一个普遍规律,其波动周期与生育间隔相关。正常情况下,周期成分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影响较小并且稳定。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周期成分明显大于其他国家,这与中国强烈的性别偏好有关。周期成分不是影响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主要因素,性别选择行为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尊重出生人口性别比周期性波动的客观规律,关注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中长期变化趋势。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拐点"已经出现,在继续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的条件下,出生人口性别比将进入下降过程。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包头市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这一主题,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新机制建设,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全市人口出生率8.33‰,符合政策生育率97.29%,出生人口性别比104.72,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90.97%,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态势,为“ 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包头”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6.
自1991年以来,河北省乐亭县不仅保持了稳定的低生育水平,而且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这得益于乐亭县各级党政领导对人口计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扎扎实实的人口计生工作,得益于广大育龄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四川省促进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问卷"的调查数据对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与男孩偏好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所调查育龄群体的理想子女数约1.8个;男孩偏好发生概率具有明显的地区、人口特征,民族属性、家人想法、对生育政策知晓情况以及养老方式等变量对男孩偏好的影响显著。分析认为,这是个体所处环境对其影响作用所致。因此,政府应借助各类传播媒介,利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加大对人口现状及生育政策等知识的宣传,扩大新型生育观念普及面,通过减弱男孩偏好逐步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结构平衡。除此之外,"一儿一女"的生育偏好普遍存在,全面二孩生育政策虽然满足了婚育家庭的生育需求,但有可能激发一孩是女孩的家庭的男孩偏好,打击"两非"仍是未来人口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这一中心任务,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工作为载体,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实施“四大工程”,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推动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生育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就是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突出抓好单独两孩政策、宣传教育、优质服务、计生民生、流动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基层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按层次递进的方式,分析当前我国育龄夫妇类型和生育状况,得出单独两孩政策目标人群和全面两孩政策的目标人群及年龄构成,利用分类型分年龄的生育意愿数据,分析单独两孩政策对近几年我国出生人口的影响、全面两孩政策对近几年我国出生人口以及未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等人口结构的影响.文章认为,单独两孩政策对出生人口的增加影响有限,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较多的几年,大约相当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人口较少的年份,之后,预计出生人口将会逐步减少并趋于稳定;总人口峰值出现年份略有后推,峰值数量稍有增加;该政策对今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高度重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把该项工作提升到与稳定低生育水平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宣传教育、孕情监测、利益导向、依法查处”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着力从源头管理、依法查处、区域协作、统计监测等方面下功夫,深入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治理工作,初步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势头。  相似文献   

12.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汤兆云 《人口学刊》2006,17(1):25-31
由于生育政策对生育子女数量的规定,多生和早生受到了限制。因此,在我国传统生育意愿的作用下,它强化了个体生育者的性别选择意识,其行为结果表现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同时,由于农村和城镇在经济医疗条件上的差别,使得两者在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上也出现了差异。这些差异对出生子女性别比的影响通过其地区差异、孩次差异、城乡差异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优质服务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人口计生工作的生命力所在。进入新时期,必须以优质服务的理念和运作方式为载体,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把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与增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统一起来,全面提高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宜丰县连续16年被评为全市计划生育先进县;先后5次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先进县、"优质服务县"等,2006年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进入新时期,宜丰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核心,以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重点,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真抓实干,创新创特,人口计生工作主要体现在"六个特别"上: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以来,山东省无棣县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工作目标,坚持标本兼治以及近期成效与远期目标并重的原则,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强力攻坚,严厉打击"两非",不断强化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时期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生育习俗、生育制度,以及与生育相关的知识、技术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生育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但是也导致了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潜在隐患。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人口计生工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和利益导向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人口计生工作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不断创新,为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  相似文献   

18.
2009年以来,江苏省泰州市把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作为实现“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目标的重要工作来抓,形成“政府协调、计生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标本兼治、常抓不懈”的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趋于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逐步走向全面、协调、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群众中还存在旧的婚育观念、生育文化的影响和人口结构中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厦门市湖里区人口计生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深化“生育文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为主线,以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基本任务,以综合治理“三高”为重点,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把扎实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与践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围绕民生抓计生,坚持六个强化,打造服务型计生工作体系,形成具有湖里特色的工作格局,推动全区人口计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