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希腊神话,以象征文化的特有方式--观念意象来表达对社会、自然异己力量的理性思考.希腊神话以雅典娜为创新观念意象.开启了社会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新挑战,拉开了希腊精神觉醒的历史进程.因此,解读雅典娜则可理清人类觉醒,战胜自然、社会异己力量--由创新观向自然观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中神人形象分为三类:人形兽貌类(人兽合体类)、以虫为助手类(人兽伴生类)和五官奇特类(异形神人类)。以"四鸟"、鸟为助手的神人形象属于人兽伴生类神人形象。在这些神人形象中,人与"四鸟"、鸟相互尊重、相互利用、友好相处"。四鸟"和鸟是人们游戏的伙伴和工作的助手,帮助人们沟通天地。  相似文献   

3.
生态理性是现代人在认识、完善自身与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约束和指导其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真切眷注.这是一种追求全球系统安全的理性,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理性作为自觉的理性与人和自然关系理性的和解,有望把自然和人自身从逆反的文化模式的统摄与服膺中解救出来.这不仅要求重新建构外部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重新建构人类社会的文化精神生态或精神生态的协调与平衡,实现对人类文化理性与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新塑型.  相似文献   

4.
那耳喀苏斯是希腊神话中重要的观念意象,历史上人们倾向于自然神话的解读,将其作为人类自身爱欲的表现。结合希腊历史和人类精神觉醒———审美观念的发展,希腊神话那耳喀苏斯自爱的美学内涵应当是:认识人生价值,获得审美的历史一瞬。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文明早期阶段 ,人们用“神灵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来对待自然。认为自然本身是自在自为、凌驾于人之上的神。因而 ,人必须对自然顶礼膜拜。此时 ,人的主体意识尚未觉醒。文艺复兴以来 ,人们用“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来对待自然 ,坚信“人定胜天”、“人是万物之灵” ,因而 ,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支配自然。这一价值观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是危险的。而当代 ,人们正在建构“生态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它要求人类全面承认自然生态的内在价值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从而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界的理性自谦。  相似文献   

6.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试图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的想象的产物。中国和希腊作为人类文明产生的发源地,神话的历史悠久。神话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状况和心理结构。本文将从人类文化视角的角度比较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文明的逻辑结果,是西方文化的历史产物。有关专家认为,希腊哲学的主要特点是“面向自然,维护理性”(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前言》),即以理性的方式研究自然界。研究自然当然是为了认识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到了中世纪,西方人的主要兴趣似乎由研究自然界转向了研究人自身。但还是以理性的方式,而且以改造人的自然为宗旨。以致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批评说:“他们对于普通的感觉似乎已经变得完全麻木不仁,简直像灵魂已经离开他们的肉体到别处去了”(爱拉斯漠《愚神颂》)。于是西方人又…  相似文献   

8.
批判地记载人类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古希腊史学的主要特征。以批判的方法为指导,古希腊的史学家不仅将神请出人的活动舞台,而且确保了记载的真实性。同时,这一方法也使得希腊史学的成就远远超过早于它形成的犹太史学。希腊史学的批判精神源于和外界,即波斯帝国文化圈的接触以及希腊人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5):101-106
在神人冲突和神人融合的审美张力之间,史铁生找到了理想人性的合理限度。理想人性即神性,但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神,理想人性永远只能是"虚真"。神或神性只是人在自我完善过程中的想象或虚构。在神的整体意图中,人只能是丑弱、残缺。人的残缺和神的圆满是史铁生创作思维中的两个极点,人与神既对立又统一的世界是史铁生文学世界的基本架构。以部分象征整体,以具象隐喻抽象,以无限召唤有限,以神性引领人性,使史铁生创作呈现出象征和隐喻的诗意特征,从而达到以人(受难者)显神或以神喻人(可怕的孩子)的诗意建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信仰的道德首先被神学以自然神与人格神两种方式所论证 ,它是人类对道德信仰的自觉 ,但仍具蒙昧色彩。近代的情感理性和理论理性确立了理性在道德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理性论证各执一词 ,理性的彷徨使其论证几近坍塌。现代伦理的多元论证倡导了宽容与平等 ,但却没有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确立起统一的道德信仰 ,反而使现代人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1.
车华 《齐鲁学刊》2012,(5):78-81
众多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内学者倾向于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理论视为一种就资本主义人权理论而论的"人权问题上的形而上学或神话学批判理论",而对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无产阶级人权理论的建构却没有给与关注。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理论并非局限于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而是立足于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并在批判中构建出了无产阶级人权理论的框架。马克思恩格斯人权理论的建构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解和认知,确切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考量内含着"人权"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共产主义图景。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的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思想,产生了误会。认为古希腊罗马是"海洋文明"或"蓝色文明",从开始就走上了海外贸易的发展道路,从而"重商轻农";而我们是"大陆文明"或"黄色文明",一直是农业社会,所以"重农轻商"。其实这是极错误的观念。从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言论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来看,古希腊罗马社会和我们一样是极重视农业的;而且从神话学角度分析,古希腊罗马人对农神得墨忒耳和酒神、丰收之神狄奥尼索斯的特别崇拜也反映出他们对农业的重视。因此可以断言,古希腊罗马社会的重农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诗词使抽象的意思具体化,语言精炼而发人想象的象征手法比比皆是。通过自然景物隐喻自己对现实的感慨,勾勒特定的人物动物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与博大胸怀,是毛泽东常用的手法,暗示性间接性含蓄性以及不确定性十分明显。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地创造了一个特有的象征世界,连绵的群山,奔腾的流水,展翅的鲲鹏在诗中都打上了“毛泽东”的印记,诗人深邃的思想内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毛泽东秉承庄屈浪漫主义诗风,不但有艺术的渊源,还有生理与心理的渊源呢!  相似文献   

14.
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前者是一种乐感文化,它所彰显的是一种原欲型的世俗"人本主义"的特点,这主要与希腊的地理位置、希腊人的个体本位意识以及希腊民族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有紧密联系;而后者则蕴含的是一种理性型的宗教"神本主义"特征,是一种罪感文化,这主要因为希伯来民族是由一个流浪者群体构成的,这些无立锥之地的流浪者们在重重外部压力下确立了一个精神领袖——上帝,并以上帝的绝对权威作为本民族的牢固纽带。  相似文献   

15.
《天问》中的“九天”源本先秦神话传说,意指天帝与众神所居住的由九重天垣环绕的天庭。神话中的天庭以人间都城的形制为模板,通过想象的放大而虚构出来。神话对天庭的想象受到星象的启示,而星垣体系的构拟又仿效宫城的体制和布局。《楚辞》中的“九神”指的是太一、黄帝、太皥、炎帝、少昊、颛顼、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这九位司掌“九天”的星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之人化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约翰·济慈研究中,批评家们面临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古希腊神话与济慈诗歌创作的关系。国内批评家忽略了古希腊神话在济慈诗歌创作中作用的研究。国外一些研究者虽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这种影响的深层原因尚未得到透彻解析。其实济慈在思想倾向、审美情趣方面与古希腊文化精神的契合,对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济慈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式为文本由叙述方式的运用而构成的形态模式, "三言"的叙事法基本上是以一事为枢,串联多事,记人一生的"纪传体",故事多曲折而且完整,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叙述传统;<十日谈>却没有承接西方叙事文学在史诗、戏剧、长篇小说形成的塑造性格的语式传统,大部分文本是只叙一事,不注重写人物的一生,叙述时间和故事发生时间都比较集中,篇幅不长.语言形式与语体变化的意义并不是只局限于语言学、文体学本身.它实际上更多地含带着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观念方面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文化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同时代的周边民族相比 ,古希腊人以其耀眼夺目的辉煌文化成就令世人瞩目。其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性的舒展、理性的升华、民主的弘扬、开放的拓展四个方面 ,这种文化特色使古希腊文化至今依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春秋祖先神的基本职能是保护族人,人与祖神的沟通方式主要有祭祀、祈祷和托梦。祖先成为宗族保护神的信仰基础是春秋人相信人祖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亲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国君的祖先神则具有宗族保护神和国家保护神的双重神性职能。现实需要、社稷观念和宗法政治诸因素相互作用,使国君祖先神得以成为一国保护神,其中家天下的宗法政治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权力结构亲族化和统治阶层世袭化,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因素。春秋国君祖先神作为国家保护神,保护的对象本质上是列国君主及其宗族的家天下,而不是国中的民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