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现观庄严论》与早期中观学的道次第理论的区别,指出《现观庄严论》做为瑜伽行中观派的滥觞,开创了以般若为宗,将唯识学的道次第理论融入中观学的传统。具体以对能取、所取的分析为例,说明《现观庄严论》把对二取的破除与各个修行阶位相配合,清楚地指明了在不同阶位破除能取、所取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内容。再通过梳理这些思想对寂护、莲花戒、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前弘期、后弘期代表人物的影响,说明《现观庄严论》对形成藏传佛教中观学的教观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藏传佛教中观学止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类是一种具有因果观的存在者,这种因果观经由人的意向性介入了人化自然的实践行为,从而在人化自然的行为中扮演了必要条件的角色。从纵向的人类史视角看,人类发生了从轴心时代的整体因果观向近代科学的动力因因果观的嬗变;伴随这种因果观嬗变的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了从关心、照料及守护自然到轻视、奴役及剥夺自然的转变,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从整体性关系到对抗性关系的转变。这一方面揭示出,因果观的代际嬗变参与了自然命运的代际更迭;另一方面启示着,重铸因果观不啻为改变近代自然危机的必要条件。重铸当代的和谐因果观,实质是为扭转人化自然的奴役行为实现观念上的先行革命,最终在实践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自20世纪40年代末传入台湾,直到70年代才由欧阳无畏在自宅设帐讲授《现观庄严论》、《中论》、《释量论》、《俱舍论》等,并培养了一批研究人才,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的藏传佛教研究工作。80年代后期,参与研究的人才越来越多,成果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4.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各宗派共同遵循的修法程序,起始于公元8世纪莲花戒论师的《修道次第三论》;公元11世纪初,阿底峡针对当时藏传佛教的现状所撰写的《菩提道灯论》是藏传佛教修道次第的雏形;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根据藏传佛教见修行的情形撰写《菩提道次第广论》,使藏传佛教的道次第论达到了极致。此外,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中,修道次第在各宗各派中也有其独特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劝惩之作,《阅微草堂笔记》劝惩的方式可分为宿命论和因果观。宿命论是唯心的,而因果观则含有唯物的成分在内。  相似文献   

6.
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如何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并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在认识藏传佛教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对其经典思想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阐释。藏传佛教以“缘起自性空”为理论基础,解决了长期争辩的空与有、止与观,或观与行的对立矛盾,使之变成了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从矛盾对立到融合统一经历了问题之提出(8-9世纪)、问题之争辩(11-14世纪)、问题之解决(15世纪以后)三个阶段,这个过程既是藏传佛教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也是藏传佛教形成发展和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姚小平 《北京纪事》2010,(3):98-100
小波是我儿时朋友。在北京沙滩旧中宣部大院,提起张小波,无人不知。观其行迹,总觉得像《水浒传》里洪太尉放出的七十二地煞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资产阶级的认识观经历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等时期,逐渐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依据《毛泽东选集》1~4卷,和《毛泽东文集》1~8卷之观点,将其不同历史 时期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与归纳,使人们能够全面而深刻地掌握毛泽东的中国资产阶级观。  相似文献   

9.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汉代正式传入中国,自此深深的影响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认知观等.而基于业力论和因果报应的佛教的思想体系,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春秋战国百家哲学的不足.<三世因果经>产生于民国时期,是一部民间经书,主要提倡因果报应、鼓励行善积福.文章在大量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比前人研究情况,主要综述了其产生背景、版本情况、语言特点研究价值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体现的.  相似文献   

10.
藏族是一个基本上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在藏传佛教复杂的神灵谱系中存在着大量特色鲜明、地位显赫的女性神灵。千百年来,她们被藏族人民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神圣功能。以丰实的藏汉文资料为依据,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追溯藏传佛教女性观的思想渊源,并通过女性神灵信仰阐释藏传佛教中蕴含的复杂的女性主义文化内涵。从q-可以看出,这种女性主义文化理念对现实生活中藏族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哲学界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由于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因果性”札记中的思想有所误解,导致了仅从现象层面、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来规定因果关系等诸多缺陷。通过重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因果性”札记,结合恩格斯其它经典论述,笔者概括出不同于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因果观:(1)探讨因果关系的客观前提是物质世界中“事物”之间的普遍的相互作用;(2)只有从"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出发,才能“了解现实的因果关系”,才能揭示出因果关系的本质;(3)因果关系在本质上是原因系统向结果系统的转化,即因果的系统转化;(4)因果关系的系统转化是客观的,有规律的;(5)因果的同一性是这种因果系统转化的必然体现,只有从因果的系统转化观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解释因果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2.
测量与因果是物理学中,尤其是现代物理学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测量观与因果观在本世纪的科学思想中都发生了重要的革命性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深深影响着现代物理学各个分支的发展,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人们的自然科学哲学思想的进步。目前,测量观与因果观仍然是科学家和哲学家非常热门的讨论课题。本文将在简要回顾测量观与因果观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就量子力学中的测量观与因果观作一些探讨,并对有关的争论作初步的评论。  相似文献   

13.
“文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浩然创作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革文学”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设计 ,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系统。在主流文学由为极左政治服务发展成为“阴谋文艺”的过程中 ,浩然的《金光大道》是一个重要的过渡 ;由《艳阳天》到《金光大道》,再到《百花川》、《西沙儿女》,浩然完成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中一个独特角色的塑造 ,典型地反映了文学创作由“文革前”到“文革”演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十二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俱舍论》对此做出两个方面的梳理:一是从生命观的角度阐述十二缘起的含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三世因果说的宗教理论;二是从缘起观的层面,论述十二缘起中所蕴涵的支撑因果理论的哲学思考,以及不同学派对缘起思想的认知差异。《俱舍论》对十二缘起理论的分析和建构,为佛学研究指向生命与哲理两个向度提供了必备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5.
哈代的小说中存在浓厚的宿命论和命运观,《德伯家的苔丝》充分体现其悲剧般的命运观。通过对意象及其特征的描述,解读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如何运用不同意象更加真切、形象地表现苔丝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6.
杜威以类比的方式描述教师角色,表达了他希望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民主的愿望,带有明显的宗教痕迹与理想主义色彩。杜威围绕其教师观的精髓——“教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领导者”——对教师这一支撑性角色做了不同表述,丰富了教师角色的多样性。但杜威将教育者与教师等同的理解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教师概念过度泛化,模糊了家庭、学校、社会不同场域的育人特征与方式。新时代下,要客观地把握杜威教师观的现实意义,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理性观点。  相似文献   

17.
《法界宝藏论》是藏传佛教大圆满法的精髓。论中以不住于相的语言,以清净自在、光明无相的胜义菩提心来阐述法界要义,界定了法界作为一切法的本初根源、一切因之因、一切果之果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无修之道。论中以"任运成就"的修行之道,揭示了佛教的自由观、中道观;以"自然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佛教的智慧观;以自然圆满、轮涅一味的大圆满果位展现了佛教的生活观、解脱观、成就观。  相似文献   

18.
阿来的《尘埃落定》讲述了藏族土司麦其家族由鼎盛到衰落的故事。麦其家族由盛转衰是整个藏族土司制度走向土崩瓦解的缩影。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其中麦其土司、傻子二少爷和翁波意西尤其突出、尤为重要。这三个主要人物在土司制度的瓦解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都共同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崩溃。  相似文献   

19.
根据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是孔子易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孔子并由.此将《周易》由卜筮之书转变为德义之书.“德义”为析言,在帛书《易传》中有多层含义.孔子“观其德义”的目的,是在“巫史《易》”之上建立起“君子《易》”的传统.这个“君子《易》”,在追求道德性认知和成就的同时,还积极地吸纳了阴阳哲学的观念;而阴阳哲学反过来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宇宙论背景和深度.在《要》篇中,卦爻辞是孔子“观其德义”的出发点及阐释的重心,由此亦与“巫史《易》”的解说进路区别开来.此外,君子“观其德义”还包含了“成德于己”和“施教于民”两个方面,前者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后者需要统治者保持谦谨之德.  相似文献   

20.
试论亚里斯多德的艺术真实观杨荣“摹仿”是亚里斯多德《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开篇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文艺理论的基石─—“摹仿”。在《诗学》中,亚里斯多德按“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对艺术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