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红字》中的珀尔这一文学形象,一直为学术界评价不一。为此,就珀尔作为《红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小说的结构安排、情节发展以及珀尔与小说的其他三位主人公的关系和该人物形象塑造上作一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霸王别姬》虽是其早期作品,却在中国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张爱玲在小说的故事层面采用"对抗式"方式发出女性独特的"声音",在话语层面则采用作者型叙述声音模式、全知叙述者叙述视角、女性人物主要视角、男性人物视角和女性人物视角对比,以及女性认知叙事视角等叙事策略,在话语层面为叙述声音建立了权威性,从而委婉含蓄但却清晰地发出了女性的声音。作者以女性视角对中国经典故事《霸王别姬》进行的新的塑造和建构,使得女主人公虞姬成为故事中的主角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3.
全知叙述是一种传统的叙述模式,其特点是在叙事手法上享有极大的自由度。叙述者既可透视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可叙述人物的言行,以构成或公开或隐蔽的评论。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丁尼生的叙事诗《伊诺克·阿登》中全知叙事视角下的叙事者评论,并解读诗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角色间的对白,进一步剖析由此带来的叙事者、叙事、人物及读者间的距离变化,寻觅其创作的引人入胜之处。  相似文献   

4.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以当时流行的哥特文体,创作了短篇小说《老保姆的故事》《克拉雷会苦行修女》和《灰发女郎》等作品,塑造了痛苦的幽灵、专制的暴君和焦虑的母亲几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从女性哥特研究视角解读这些人物形象,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几部一直未引起评论家重视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很大程度反映了盖斯凯尔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义的坚持。  相似文献   

5.
全知叙述是一种传统的叙述模式,其特点是在叙事手法上享有极大的自由度。叙述者既可透视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可叙述人物的言行,以构成或公开或隐蔽的评论。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丁尼生的叙事诗《伊诺克·阿登》中全知叙事视角下的叙事者评论,并解读诗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角色间的对白,进一步剖析由此带来的叙事者、叙事、人物及读者间的距离变化,寻觅其创作的引人入胜之处。  相似文献   

6.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集<十二楼>在叙事上很有独到之处,具体表现为:有意错综叙事时序,形成倒叙和预述;通过限制全知叙事者的空间视野和窥探人物内心的权利或变换叙事者将全知叙事变成部分全知叙事;调整叙事速度形成场景.利用错综叙事时序、限制叙事视角制造悬念,通过调整叙事速度突出叙事重点.这种叙事上的精心操作保证了<十二楼>的娱乐性和可读性.李渔在小说中对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时序、叙事速度清醒合理的调动和使用体现了他对小说叙事的整体控制意识和宏观把握能力的加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紫颜色》小说和电影在叙述视角、主题和人物情节塑造等方面的差异,揭示小说搬上银幕过程中女性主义立场的削弱,论述创作者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尤其是性别特征对其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辛十四娘》是《聊斋志异》中较能体现蒲松龄叙事艺术的一部短篇小说。它采取"资助型"叙事模式,通过明暗双线叙事结构的设置,在遵循线性叙事的基础上,辅之以插叙和补叙,并利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变换的技巧,实现小说情节有条不紊又出人意料地推进,同时在字里行间塑造辛十四娘高洁自持、勤俭持家、善于识人、谋略过人、一心修仙的人物形象,做到了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推进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是他对女性主义矛盾态度的体现,但通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红字》的翻译时,发现译者潜意识中男性中心主义思想的长期影响,使得其译著中的许多女性形象受到种种有意或无意地扭曲,逐渐沦落为男性中心主义所建构的固定女性形象,最终被建构成了男性的“他者”。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国作家霍桑的最大文学成就,《红字》在美国文学领域引起了世纪之久的关注和评论。文章旨在通过新兴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对《红字》进行深入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生态或环境的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包含:关怀女性与关怀自然的意义相同,批判现代西方科学观。对《红字》一书的分析运用了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从自然与女性、自然与科学、自然与社会这几个角度,结合霍桑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霍桑在作品《红字》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及其局限性,揭露了父权制的清教徒社会是压迫女性和自然的根源,探寻小说的主题是建立一个乌托邦,即一个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国作家霍桑的最大文学成就,《红字》在美国文学领域引起了世纪之久的关注和评论。文章旨在通过新兴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对《红字》进行深入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生态或环境的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包含:关怀女性与关怀自然的意义相同,批判现代西方科学观。对《红字》一书的分析运用了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从自然与女性、自然与科学、自然与社会这几个角度,结合霍桑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霍桑在作品《红字》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及其局限性,揭露了父权制的清教徒社会是压迫女性和自然的根源,探寻小说的主题是建立一个乌托邦,即一个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叙事距离是大部分小说家采用的重要文学技巧之一,是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叙事距离不但体现在叙事的时间与空间上,而且还体现在作者、叙事者、故事人物及读者之间在道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距离,体现在作品与读者的审美距离。霍桑把这一手法巧妙地运用于《红字》之中,增加了作品的文学美学效应,强化了作品主题的表现力;叙事距离在《红字》里的运用不但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延长了读者对作品的领悟,让作品与读者保持着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还有助于叙事者在传达婚外情主题时免受道德谴责。本文旨在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阐释叙事距离的概念及功能,并探讨其在《红字》中的具体运用及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简析霍桑《红字》中的珠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撤尼尔·霍桑的创作大多以道德题材为主 ,往往借助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 ,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 ,匠心独具的人物命名 ,特殊的场景设置以及明暗对照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揭示人性恶这一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 ,达到他所提倡的“道德自新”。《红字》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也是他的艺术天才达到空前高度和深度的作品。本文试从《红字》中珠儿形象塑造的角度来探讨霍桑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淋漓尽致地运用了意象,文本从红字A到人物的名字、人物本身直至客观事物,都极具深意。1995年再次搬上银幕的电影文本《红字》也直接、明了地运用了意象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将电影文本的深意蕴含于可视的意象之中,虽然和原著相去甚远,但为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动。通过对《红字》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意象运用的研究,阐释了意象的运用为《红字》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电影文本所带来的永恒的艺术魅力,试图为《红字》研究构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被誉为女性探索自我和自由的经典读本。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该小说是在男性的叙事中用男性的视角来虚构女性人物,因此并非是一部女性主义小说。本文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来解读小说女主人公萨拉这一人物形象,深入分析其追求独立自由、试图改变维多利亚父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作为欲望客体的角色的历程,进而探析福尔斯在作品中所渗透的男权意识形态和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从女性主义视角,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改变》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揭示文本中两个女性人物在父权制社会中,如何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自我价值,成为追求经济独立、精神解放以及家庭和谐的新女性。  相似文献   

17.
E.M.福斯特作为介于现代和传统的过渡性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成就斐然,同时作为一名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为中外学者分析人物提供了绝佳视角。文章旨在用福斯特的人物理论来分析其作品《印度之行》中的人物塑造,解读人物形象和作品涵义,同时考察福斯特如何在创作中贯彻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8.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了林纾翻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人物吕贝珈和尤三姐,认为这两位女性人物在外貌、性格、爱情以及敢于与男权社会抗争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9.
几年来,《哈利·波特》在风行世界、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受到了如禁止出版等不公正的待遇。其不公正的待遇与其小说或是童话的文体界定密切相关。从审美品格来区分,魔幻小说是小说,具有写实性;而童话具有非写实性。从人物形象塑造上区分,小说要求塑造典型人物、圆形人物;而童话偏于类型人物、扁形人物的塑造。考察《哈利·波特》的非写实性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特征,我们不难界定《哈利·波特》的文体本质为中国的童话,英国的FairyTale。  相似文献   

20.
玛格丽特·劳伦斯是当代加拿大女性文学巨匠,她的小说《潜水鸟》生动地塑造了印第安梅帝女孩皮格特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皮格特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来说明女性主义叙事学中的叙事声音在文中所起到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