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娟 《理论界》2013,(11):16-18
批判地缘政治学是地缘政治学的新形式.奥图泰尔作为批判地缘政治学的代表性人物,将后现代主义分析和解构方法引入地缘政治学,通过分析“具体景观”、“选址”和“知识引用”的关系,提出地理是一种带有价值立场的地理知识或书写.在此基础上,他对话语生产主体和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出这种话语和书写的背后权力的运行和实施.同时,他指出从现代主义情境到后现代主义情境的过渡中,出现了很多新地缘政治话语,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任务,始终是质疑这些话语背后存在的“地理-政治性”问题.奥图泰尔批判理论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将地缘政治理论视为话语和书写,并从话语建构过程中发现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他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批判方法,为批判地缘政治学获得更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世界变局中,极地地缘政治博弈出现了新的走势.其表现是:由自然环境所致,南极呈现的是生存安全防护型地缘政治竞合走势;北极呈现的是开发进取型地缘政治竞合走势.由人文处境所致,南极各国地缘政策差异明显,主权与开发、国家与国际之间地缘政治博弈走势复杂多变:北极主权划分争议持续、域内域外互动频繁,竞合与零和博弈走势随利而动.由地理枢纽位置所致,在南极区域阿根廷和智利是地缘政治博弈的风浪口;在北极区域白令海峡、格陵兰岛和北极点等将是地缘政治点线面互动关系中的枢纽点.由资源开发所致,南极和北极地缘政治走势共同表现出道义与舆论融合化、人工智能与动物智能缀合化、法律与外交综合化、科技与军事耦合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赵银亮 《学术探索》2003,7(4):55-57
摩根索地缘政治学是其强权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摩根索地缘政治学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摩根索在批判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地缘政治观;其中存在一定的困惑和悖论,但其对美国外交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4.
自新地缘政治学复兴以来,中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地缘政治学做总体的评价和研究,意在尝试建构新型理论模式来重新焕发它的生命力,但是地缘政治学并没有实现本质的进步,也没有在理论上形成潮流,只是在原有基础上静静的重复和翻新.而实际上造成地缘政治学低迷状态的本质原因来自于冲突性的地缘政治观念,为了使地缘政治学在新时代下得到新的发展,就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探求以联合性的地缘政治观念的和平与合作思想为指导去建构地缘政治理论,这是地缘政治学获得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地缘政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研究世界或区域的地缘政治关系。除了通过对某个或某些地缘因子进行专项研究外,往往需要对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地缘政治关系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考察,现有的地缘政治学相关概念不支持这种整体研究,因此需要建立能够用于整体考察地缘政治关系的新概念。本文参考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概念,构建地缘政治形态概念,并以此推导出整体考察地缘政治关系的基本方法,作为地缘政治学方法论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宋静  杨烨 《兰州学刊》2012,(3):171-176
文章通过梳理近现代捷克民族精英对地缘政治范式的思考历程,指出两者在捷克民族政治思想史中的对立性。面对国家身处欧陆夹缝的困境,反地缘政治学派则从道德政治的制高点对地缘政治的权力逻辑进行鞭挞,展示出捷克民族追求真理、正义和谋求独立、自由的民族精神取向。因此,反地缘政治学在捷克政治主流思想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国家面临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地缘政治思潮总是不同程度地"回归"政治舞台。传统地缘政治学派坚持国家的统一性与对德国的斗争性,持不同政见者则表现出亲斯拉夫的意识形态取向,而捷克官方最终选择"和平分手、重返西方"的政策实践作为对地缘政治之争的历史性了断。  相似文献   

7.
当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新视域与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冲突为内核,以地理空间的控制与争夺为主旨,这便是传统地缘政治的精髓.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理空间被超越,也使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许多人质疑地缘政治学本身存在的意义.现时代地缘政治研究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被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视阈.其中,区域、非传统安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地缘空间的拓展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缘政治理论开始出台,其内容从“动态边界”说、“生存空间论”、“海权说”、“陆权说”逐渐发展为“边缘地带论”等。自地缘政治学产生以来,它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对外政策。由于朝鲜半岛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属性.自近代以来,一直是大国势力角逐之场所。  相似文献   

9.
如果要分析某个国家的地缘政治对其国家行为的影响,那首先要确定采用何种分析方法.传统上对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更多的是从其本身的地理状况来探讨,无论是所谓的"心脏地带",还是"地理枢纽",都是把俄罗斯当作一个中心来进行分析.这种将俄罗斯中心化的倾向在美苏两极对峙时达到了顶峰,统治这一地带的政府没有认识到国家权力本质的变化,总是固守着旧的"大国"理念和传统地缘政治学所谓"空间范围的控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极航线问题因为北冰洋的融化预期加快,而变得愈来愈重要。中国在这一问题上不能失去话语权,要争得北极航线问题国际机制上的主动权,需要对北极航线的地缘政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为成功争取北极航线权益提供理论依据。在使用五力模型分析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动力机制和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当采取的地缘政治策略,即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维护和发展我国的海权;努力构建中国的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理论体系;制定北极及北极航线地缘政治问题危机处置预案等。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地缘政治学说从19世纪末至本世纪40年代(二战前)盛极一时,二战后的二三十年里却被人们封存入册,因为地缘政治曾与德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纠缠在一起———在人们心目中,地缘政治是替侵略战争辩护的“伪科学”。地缘政治在我国学术界少有人研究,原因亦然。随着世界政治格局进入后冷战时期,尤其在东欧剧变、海湾战争、苏联解体、波黑战争、北约东扩等一连串国际大事件发生后,地缘政治由沉寂变得“火爆”起来,成为各国政府要员讲话和报刊杂志频频出现的时髦字眼,政治家、战略家以至社会公众对地缘政治的深切…  相似文献   

12.
美国遏制战略的地缘政治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期间德国地缘政治学派的名声狼藉并不意味着地缘政治思维及其研究方法的终结。美国的政治家们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不屑于提及地缘政治学,但是,通过对二战后美国遏制战略的剖析,我们不难找到其理论中的地缘政治思维,其全球战略的地缘政治结构也一目了然,历史的地理规律一直在延续。这种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美国的外交行为具有恒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科恩根据后冷战时代国际权力的重新配置绘制了一幅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结构图,这是一种将政治世界作为不同等级——跨国家、国家和地方之间相互依赖的体系,将政治地球设想为不同发展阶段进化的统一体系。他突破了地缘政治学家仅关注地理环境与特定国家权势竞争关系的传统,使地缘政治学成为发展国际和平与合作的学说。  相似文献   

14.
地理因素在军事、政治中的作用早就受到重视,古代中外军事、政治家和学者有过不少这方面的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研究地理与国际政治的关系的“地缘政治学”在西方国家出现,并对一些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至今日,地缘政治仍是许多国家筹划对外战略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然而随着国际竞争、合作及矛盾斗争的重点由政治、军事领域转向经济,科技领域,地理与国际经济的关系愈来愈受到重视,以地缘之便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了解和研究这一现象及其与我国“一国两制”战略决策的关系,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地缘政治学以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分析基础,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环境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信息社会的初步形成,结构主义取代地理决定论将成为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疆的实地踏勘考察,美国边疆学家欧文·拉铁摩尔针对新疆地缘政治问题发表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一套思考新疆地缘政治的研究模式。他以"新疆之新疆"、"中国之新疆"、"世界之新疆"三个递进发展的"空间层次"为逻辑"中轴",从地缘视角勾勒出中国新疆的重要地位,并以"时间线索"将对新疆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历史分析"互相结合,体现出高度的研究技巧。拉铁摩尔的新疆地缘政治研究不但为思考新疆国族构建问题提供了新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方法,也为深入探讨民族主义理论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成果。拉铁摩尔的理论或因"理论先行"而多有弊误,但他由思考中国新疆地缘政治问题所提炼出的"边疆视角"仍然为地缘政治学的学术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后,北极问题持续升温,俄罗斯明显提升了北极在其国家战略中的分量.俄罗斯对北极地区的定位曾仅限于国家边疆安全和北极地区资源开发.随着北方海航路商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地缘空间的挤压,俄罗斯逐渐改变了在北极地区的保守主义立场,开始将该地区与国家对外政策整体规划联系起来,试图借助外部力量强化其在北极的战略存在,加速北极开发.俄罗斯的北极政策一方面从属于其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已然融入了俄罗斯国家对外战略,成为支撑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关键区域.当前,俄罗斯的北极政策形成以建设性合作原则和安全防御原则为指导,以北极大陆架划界、资源开发利用、军事能力建设和北极航道通航为主要抓手的系统性规划.鉴于俄罗斯对外政策愈来愈强调国家的"大欧亚"属性,未来北极政策的发展也将融入俄罗斯的"大欧亚"进程.  相似文献   

18.
苏东剧变使地处内陆的蒙古国内外部环境和美国全球战略发生很大变化,蒙古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进行了"革命"。进入21世纪,蒙古国对其国际政治身份、地缘战略定位和外交战略选择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和布局,其外交战略进一步调整,继续推行与中俄两国"等距离"均衡外交,同时积极地与美国等"第三邻国"互动。蒙古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路:发展本国经济,借助"第三邻国"来平衡南北两大邻国地缘政治关系,进而谋求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公民身份是西方政治话语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当公民身份遭遇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者对公民身份的“性别盲点”和“性别霸权”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女权主义对公民身份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对公民身份的彻底摒弃和颠覆,而是对公民身份的“去蔽化”,是对“去蔽化”后的公民身份进行“改写”和“重构”.  相似文献   

20.
地缘政治理论与战略的学理辨析和历史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缘政治理论是研究国际间政治实体控制地理空间的活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政治地理学是研究一个政治实体根据利益需要把政治运行纳入地理系统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缘政治理论与政治地理学是同时产生、地位平等和并列发展的科学领域。地缘政治理论与政治地理学在认识客体、研究内容、思想源流和意象、思维向度、认识结果上均有差别。地缘政治战略是政治家们根据地缘政治过程的经验性认识和功利性谋划所做出的目标规划及实施方略的总和。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在兼容关系、与现实的关联、思维的真确性、功能效用、精神活动等方面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