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西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选择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计算了 1 978~ 1 995年广西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极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 :(1 )广西的综合承载力始终处于超载状态 ;(2 )土地资源是广西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 ;(3)经济资源承载力有赶上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对资源承载力是将理想状态区域作为参考标准,将研究区与参照区进行对比,得到相对意义上的资源在某区域内可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以全国为参照区,依此计算我国东、中、西部相对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富余较多,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资源承载力均处于超载;东部地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严重超载,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均处于富余状态。通过对资源承载力现状及相对资源承载力计算比较的综合分析,反映出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全国为参照区,通过对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一直呈富余状态,其中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则不断下降。这说明支撑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相当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很大。东北地区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相对承载力,为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要增强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提高经济资源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最终实现整个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看,相对于土地资源而言,新疆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疆经济资源严重匮乏,区域经济发展迟缓,动力不足;从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看,无论是以全国为参照区域,还是与其他四个自治区相比较,土地资源仍然是新疆人口最主要的承载资源;从综合承载力看,新疆综合承载力虽大于实际人口数量,处于富余状态,但是,目前新疆人口质量总体水平仍较低,易形成对资源环境的掠夺性开发、破坏性使用和低效率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失衡。提高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5.
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加快了资源消耗的速度。在综述人口承载力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计算方法上有很大的突破。而国内人口承载力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其中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测算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测算方法和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测算方法。相对人口承载力一般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来研究。适度人口测算常运用生态平衡的生态足迹模型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相对资源承载力就是选取更大的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来计算出研究区域的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人口过多是河南省可持续发展中的首要问题;经济相对欠发达是河南省可持续发展中的又一重要问题;环境保护不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也是河南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分析2002-2009年贵阳市及其各县区相对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具体情况,发现贵阳市目前综合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而且超载情况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应采取诸如限制人口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城乡之间人口转移进程以及加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措施,以实现贵阳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不同人口承载力标准的指标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总结人口承载力发展渊源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条件分析框架对人口承载力相关指标的确定进行了仔细探讨.为解析人口承载力与区域发展的内在联系,文章从社会经济状况、环境资源、区域人口状况三系统构建了研究人口承载力质量指数的子指标和孙指标,并就其量化过程提出了不同方法.本文对人口承载力质量指标建设提出了客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角度,构建了包括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交通、科教、医疗卫生多方面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并利用熵权法对5个类别16座中心城市进行综合承载力测度,引入障碍度模型,对阻碍承载力提升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中心城市承载力总体上处于中下水平,其中A类城市承载力水平最高,C类城市承载力水平最低;在动态变化上,大多数城市的承载力变化呈相对稳定甚至是下降趋势;安徽省大部分城市均为可载状态,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提升空间;科教、医疗卫生和经济方面发展滞后是制约安徽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应重视科学教育,提升医疗水平,助力经济发展,以达到提升综合承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理单元,其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都具有与一般区域不同的特点,表现为人口规模大而且密集,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生态系统既不完整更不稳定;系统高度开放,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环境极易受到破坏。如何协调城市地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而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正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然而正是因为城市本身的特征,导致城市人口承载力在概念、计算方法等各方面与一般承载力计算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董俊丽  任栋 《东岳论丛》2012,33(5):158-161
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构建基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山东经济社会承载力指标体系,分别预测对山东人口发展有显著制约作用的8项要素的人口承载力;利用专家咨询法测算得到两个系统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值,预测出经济发展承载力及社会进步承载力,最后得到经济社会承载力的阈值.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山东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时,预期人口将处于经济社会系统承载力范围内;2050年实现基本现代化时,预期人口仍将处于承载力范围之内,但盈余数量减少.山东的经济社会因素不是人口承载力的主要瓶颈,经济发展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呈减弱趋势,社会进步对人口承载力则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12.
黑河流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态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黑河流域土地利用状况,运用非线性动态模型,预测未来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变化情况。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调整各类土地利用面积、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使用、有效增加土地面积,从而增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构建了环首都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环首都城市群11个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就如何提高环首都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现状出发,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多目标规划评价预测模型等,分别评价和预测了该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承载力以及大气环境、水环境和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参考单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提出提高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胡焕庸线"的生态涵义可归结为生态承载力在空间地理上所呈现的差异,它具有表征中国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理论价值,可据此设计区域生态承载力方程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表征指标,并可基于此进一步对区域生态赤字、生态环境公平等问题展开分析。通过测算全国74个重点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发现:全国三大主要城市群中,长三角地区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高于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高于长三角地区,因此国家层面应充分关注地区间的生态承载力差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确立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鼓励经济活动从生态承载力低的区域向生态承载力高的区域转移;相对其生态承载力,多数全国性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已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各城市应据此确定其合理的发展方向;此外,应对因周边区域生态负载过高导致部分区域实际环境质量偏低的生态环境公平问题予以关注,并在评判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过程中充分考虑其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中部六省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两型社会"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程度是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和比较的重要内容.以自然资源丰裕度、资源使用效率、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为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动态集对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发现了各省资源环境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7.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稀缺性资源,自开采利用之日起就意味着终有枯竭的一天,而城市对发展的需求具有恒定性和无限性,这种资源有限供给与城市无限需求的矛盾,要求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濒临枯竭之时谋求转型发展是必然的理性选择。本文尝试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承载力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三个视角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最后针对三个层面对城市转型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人口红利的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运用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互补关系原理,分析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两者不同比例关系情况下,人口机会窗口的两种结果:人口红利和就业压力,运用附加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约束条件的IS-LM模型描述了这两种状态。我国目前总体上处于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状态,资源约束对人口红利产生"挤出"效应,人口机会窗口更多的表现为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9.
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本质上是对国家增长红利中区域资源负债的补偿;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问题也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本质上是政府和市场双重导向下的去资源化的再工业化过程。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提升综合承载力,即提升经济创造力、社会支撑力和环境承载力,提高经济转型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城市环境资源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标尺,评价方法是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的测量工具,提升路径是通过环境资源承载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在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概述的基础上,简述了当前国内外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再从定性与定量、可操作性、可预测性角度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测算模型,最后通过对评价方法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关于提升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路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