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转眼"在现代汉语中表现为动词、名词、副词三种词性。文章基于现代汉语语料,从三个平面角度分析"转眼":语里意义方面,简述"转眼"的语义演变,阐明其在实际使用中的丰富内涵;语表形式方面,说明"转眼"在语篇中出现的位置特点;语用价值方面,主要讨论"转眼"在句间和语篇中表现出的不同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汉语中主要用于诗歌的一部分词汇定义为"诗语"。汉语"诗语"包括三种类型:形容词中的叠音词和联绵词;藻饰性词语;由常用词组合而成的更为普通的诗语。汉语"诗语"中有一部分成为通用词语,乃至进入现代书面语和口语,而不是像欧洲语言中的诗语那样与其他词语形成完全不同的层级。  相似文献   

3.
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调查了英语专业一至三年级学习者写作中的语块使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者语块的使用频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二年级学习者的语块使用频数有所下降.三个年级学习者中,三年级学习者使用的语块最丰富,一年级学习者次之.在语块结构方面,三个年级学习者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三个年级学习者使用数量最多的是动词语块.形容词和副词语块使用低频化.二年级和三年级学习者所使用的语块结构类型数量顺序与本族语者更为接近.一年级学习者使用连词语块的频数高于二、三年级学习者.  相似文献   

4.
5.
"语"应是:由词构成,结构相对固定,形式比较短小,意义具有整体性或警示性的现成话。所以"语汇"应该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部分名人名言(格言)。词,自由短语,表示人名、地名、单位名称、科学术语的固定短语和修辞中的辞格不应是"语"。另外还要注意把成词语素构成的具有比喻义的词排除在"语"之外。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 ,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 ,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 ,也应避免使用的词语 ,即禁忌语  相似文献   

7.
邢福义先生语法研究的"小三角"中,"语值"跟"语表"、"语里"同等重要。其语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国外语言研究理论的借鉴,二是对学术界语法研究思想的吸收,三是他自己长期语法研究实践的理论升华。邢先生语法研究的语值观是一种动态观,是他提出的语法研究"三性原则"的具体体现。邢先生善于从具体语言事实出发,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发掘出不同语法单位和结构的不同语用价值,他往往结合社会、文化的大环境辨察语法单位和结构的特殊语用价值。深入分析、科学评价、努力学习和借鉴邢先生语法研究中的语值观是当代汉语语法学史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人们将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概念结构。本文运用隐喻化词语的认知模式,以英语委婉语为解读对象,以求揭示英语委婉语的隐喻本质及语域投射域范畴及其意义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英汉委婉语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语言实例对英汉委婉语中词语替代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尝试性的对比和分析,指出英汉委婉语都具有避讳功能、礼貌功能、避俗功能、掩饰功能和褒扬功能;同时两者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其共同特点是用令人愉快、委婉曲折的话语来表达令人恐惧、尴尬、令人厌恶、惹人不快的事物.  相似文献   

10.
套语作为一种公式化的惯用语在语言习得研究中曾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关于套语究竟在二语习得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研究者意见不一。本文通过从套语的概念和研究历史入手,分析了套语在语言习得中的交际、提示、心理和创造等作用,提出了在语言习得中使用套语应遵循的原则,使语言学习者更清楚地认识了套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说话的同时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包括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作为言语行为的天气预报,传递的多是推断性信息,但其表层结构却并非一定是推断性的。通过对中日两国天气预报用语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日本的天气预报用语多是以"推断(reckon)"表"推断"的直接言语行为,而我国的用语里则存在大量用"陈述(state)"表"推断"的间接言语行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日语和汉语的语言使用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V归V"结构在现代汉语里常用。依据构式语法理论,"V归V"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其构式义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行为主体或他人主观上不希望动作产生相应的结果"。"V归V"格式对"V"的选择条件是进入该格式中的动词必须是前述小句的语义焦点,这种对动词的选择条件加之它特殊的句法位置,使其具有了承接前一小句或对话中先行发话者语义焦点的焦点标记功能和衔接后句或后续说话者话语的话语衔接功能,从而凸显了整体句义的"让步—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由于“V在NP”结构正处于从述补结构到述宾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处在“V在NP”结构中的“在”,受汉语韵律节拍的影响,在句中的语音形式和语法意义是不同的。“在”既有进一步虚化前附动词的趋势,同时也具有作为介词在句法上的一定独立性,这也是人们在分析“V在NP”结构时产生分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我也V不好"是汉语中可以构成6种意思的歧义结构.这一歧义结构在句法结构、预设、语义指向、变换式、语音等方面有差别.进入这一结构的动词在语义特征上有一定限制.造成这一结构产生多种歧义的原因有有三个一是句法结构的多义性,二是词的多义性,三是语境.  相似文献   

15.
"V在了N"结构(如"放在了桌子上")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新兴的语法格式。文章试图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这一格式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着重从语法化角度来说明"V在了N"结构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关于构式"有+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 VP”在古汉语中早就存在。当前出现在现代汉语中的“有 VP”构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 VP”结构在当今社会掀起的复兴,是汉语言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该构式的复兴也有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和功能的原因。“有 VP”构式中,“有”依然是动词,在其为谓语中心的句子中作谓语,表存在,不是动词“有”的虚化;“VP”的内层语法特性依然是动词,表陈述,但在该构式的使用中,其体现的外层语法特性是指称,包括自指和转指,表行为事件本身或行为的对象与主体。“有 VP”构式是对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一种补充,它具有形式简练、表达丰富、功能鲜明的特点。其中“有”的“存在”义使得其后的VP动态性弱化,从而使得其自身的意义得到强化,可以用来表明动作行为等的曾经产生、存在、完成和持续等,有表示肯定、强调、标示信息焦点的功能。但在一定语境条件下,“有”自身也是信息焦点,表“存在”。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语文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中的“语文” ,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 ,又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言语作品 ;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狭义 )和“言语”的合称。语文教育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 ,这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语文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 ,包括语文智育目标、语文德育目标和语文美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从共时平面看,"V开"结构中的"开"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它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和起始义。从历时发展看,"V开"中的"开"的演变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从表具体的结果义到表抽象的结果义;另一条是从表具体的结果义到表趋向义再到表动作的起始义。笔者认为这两种途径中的"开"逐渐从实义动词走向了虚化。  相似文献   

19.
"V以"类形式动词是语法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的一类动词,文章通过选择研究对象的语义、句法及语用功能进行了多角度考察。语义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的语义特征及深层语义结构特征;句法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在句式结构、加宾语及带体貌助词等方面的共性,同时揭示了它们在搭配能力和搭配范围方面的区别;语用功能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具有标记焦点、变陈述为指称、填补谓语的缺失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
试论"经(经过)"的词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作“经过”义时的词类归属问题,汉语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介词说;动词说;动词介词兼类说。就其语法功能来看,我们认为把“经(经过)”归为动词更符合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