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现代传媒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之余,也带来诸多伦理问题。传媒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美德出现脱节现象,以致外在规范难以内化为美德。传媒伦理的建构需摆脱单一的规范伦理模式,而美德伦理无疑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德伦理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立场,以及"内在善"、实践等范畴为传媒伦理的建构提供了思路上的依据,而美德伦理发展中呈现出来的规范因素也为传媒伦理提供了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在传媒伦理的构建路径上,库德瑞提供了最直接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耻感的向度与公民道德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耻感是一种道德感,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耻感包含着"向外看"和"向内看"两个向度,它们在道德建构中彼此连接、相互呼应.我国公民的耻感具有明显的社群取向、从众倾向,在社会转型期易表现为一种"向外看"的单向度耻感,这是对耻感的曲解和异化.公民道德建构要深入把握耻感的双向度与单向度问题,遵循由"他控"到"自律"、由"规范伦理"到"美德伦理"的路线.积极构建法制、道德、耻感组成的规范共同体,促进公民的外向型耻感转化为内向型耻感,是公民道德建构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古代美德伦理学中"美德"的含义须结合自然目的论思想才能获得清晰界定,近代规范伦理学中的"美德"定义同样也预设了一种对自然的全新理解。然而,由于现代学科的划分,研究者经常会忽略对伦理范式所预设的自然观的考察。唯有将思想家对伦理生活的思考置于其所处时代的自然观下给予考察,一幅"自然—个体—社会"的整全图景才会被清晰勾勒出来。只有考察了自然观更迭对伦理学范式转换的塑造作用,才能真正理解伦理学从美德论向规范论转变的深层意义,以及二者的当代融合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美德伦理自其萌芽伊始便是一种幸福伦理,以追求并实现一种属人的幸福为其鹄的。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伦理思想家们在美德与幸福关系上的探讨,可以归纳为"有益论"、"阻碍论"和"同一论"三种形态。其中,"阻碍论"存在较大的偏颇,"同一论"则只是一种片面的、形而上的探讨,它们二者都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有益论"是比较合理的看法。虽然我们的探讨主要还只是学理性的,但它至少表明,人们以美德来求得幸福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美德与规则的统一——兼评儒家伦理是美德伦理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儒家伦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强调了品格的塑造和个体美德的培养,但是儒家伦理并不像一些西方儒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美德伦理学的类型。相反,儒家伦理是一种整合了美德与规则于一体的伦理学说。这不仅可以显示出儒家伦理对道德理解的独特方式,也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伦理对当代西方道德哲学在建构一种完善道德理论上可能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修身做人的德性伦理学与政治社会伦理学在中国传统道德思考中是统一的,虽然不同的思想家有其致思的重点,但就中国伦理学的总体来看,这二者之合大于分。中国传统伦理学虽然是以修身的美德伦理学为起点和重点,然而,它不仅与治平伦理密不可分,而且,与人际间的规范伦理、交往伦理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可以说没有一个独立的美德伦理学形态。生活伦理与教化伦理也是处于一种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相互区隔的合与分的关系中。这种特点自有其社会基础的成因,也有其得失和现代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平  熊惠平 《甘肃社会科学》2007,(2):199-200,223
中国的家文化是一种扩展性和包容性极大的伦理规范.海外华商通过它构建了广泛而密切的社会网络,提高了华人家族企业聚集资源的能力,增强了华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建构中国特色慈善伦理规范体系。慈善伦理规范体系对慈善活动的调节有着特殊意义,它引领多元慈善伦理动机,回应多方面慈善伦理挑战,支撑慈善法律规范体系。当代中国慈善伦理规范体系的建构包含两大层面,仁爱是其基本原则,自愿、诚信、平等、尊重是其主要规范。推动慈善伦理规范体系的躬行践履,需弘扬中华传统慈善美德,加强对青少年的慈善意识教育,倡导"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9.
目前,德性伦理(亦称美德伦理)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伦理学界研究的前沿性问题之一,而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似乎尚未形成气候。在这样的背景下,江畅教授撰写出版的《德性论》无疑是伦理学众多成果中的一大亮点。德性伦理学作为一种伦理理论,它必须回答和解决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生活之伦理规尺:正义抑或美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规范现代社会生活的伦理标准应当是正义原则,而非美德。这是因为:第一,正义原则作为社会生活的伦理标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从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层次上看,正义原则优先于美德;第三,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美德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功能出现了障碍。  相似文献   

11.
"智德"是关于智慧的道德,不是关于道德的智慧。"智德"是管理人的智力领域的德性,协调的是自我与其智力或者说自我与自我的伦理关系之原则与规范,而不应当只是保障其他美德正确践行的辅助性工具。"智德"的本质是如何道德地利用自己的智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德具有特别的意义。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型社会,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与智德培育同步进行,以助推科技伦理共同体的构建,将科技发展置于科技伦理框架之中才能保障其真正为人类谋福祉。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仅是社会结构的变迁,更是社会伦理价值取向的重大演变。夫妻关系是家庭伦理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发扬中国传统的夫妻伦理美德,构架现代新型夫妻伦理关系,树立和谐相处的家庭伦理价值观,以促进和谐社会伦理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论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和谐相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是当代道德哲学中最典型的两种伦理形态,它们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问题意识不同,对道德认知和动机的看法不同,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上也观点相异。但是,本质上说,两种伦理探讨方式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它们表达了良好道德秩序建构和传承所需要的相辅相成的两条思路,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和教化必须使二者和谐相融,使两种教育方式相互支持、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型的家庭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周恩来的家庭观,对于确立新型的家庭伦理原则和规范,构建和谐的家庭结构,.倡导家庭美德,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周恩来的家庭观1、以志同道合为纽带的大家庭观。夫妻关系是一种姻亲关系,它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家庭因建立夫妻关系才成立,也就是说、家庭要以婚姻为基础。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周恩来的婚姻关系是完完全全的新型的革命的婚姻关系,是以志同道合为…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对美德伦理的热切呼唤下,文章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美德伦理思想:产生背景,理论前提,思想主题,展示了毛泽东重建良序社会与重塑理想人格的思路、方法、历程及其德性意蕴。毛泽东的美德伦理思想对当代美德伦理的构建和落实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析当代伦理学的新理论:关怀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怀伦理理论的提出在西方当代伦理学中建构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本文分析了关怀伦理的理论来源、道德推论形式、道德推论要素等内容,指出关怀伦理中“关怀”的含义,它不是主流伦理学中的一种美德范畴和道德品质,而是代表了一种新的道德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7.
陈延斌 《河北学刊》2005,25(4):92-95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设定的发展目标。目前,作为执政理念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已经确立,但相关理论支持还未完全到位。我们有意选择安排了"和谐社会与伦理"这样一个主题栏目,以期对"伦理视野中的和谐社会"进行相关的探讨。《论和谐的理想与道德》一文对中国传统和谐、和德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资源梳理和现实分析;《社会公正理念与社会和谐》对和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正理念内涵做了"平等原则"、"对等原则"、"补差原则"的定性分析;《和谐社会需要倡导的公民美德》注重对同和谐社会相吻合的公民美德范畴进行了论述,而《农民流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则对一个在伦理学研究中关注很不够的社会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探讨。这些讨论从宏观、中现、微观等不同层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问题做了伦理视角的独特思考,虽然只是几个视点,但如果能够对有关和谐社会的学术讨论起到一定积极促动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思考,也就达到我们大家的初衷了。  相似文献   

18.
郭志民 《河北学刊》2005,25(4):95-98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设定的发展目标。目前,作为执政理念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已经确立,但相关理论支持还未完全到位。我们有意选择安排了"和谐社会与伦理"这样一个主题栏目,以期对"伦理视野中的和谐社会"进行相关的探讨。《论和谐的理想与道德》一文对中国传统和谐、和德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资源梳理和现实分析;《社会公正理念与社会和谐》对和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正理念内涵做了"平等原则"、"对等原则"、"补差原则"的定性分析;《和谐社会需要倡导的公民美德》注重对同和谐社会相吻合的公民美德范畴进行了论述,而《农民流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则对一个在伦理学研究中关注很不够的社会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探讨。这些讨论从宏观、中现、微观等不同层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问题做了伦理视角的独特思考,虽然只是几个视点,但如果能够对有关和谐社会的学术讨论起到一定积极促动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思考,也就达到我们大家的初衷了。  相似文献   

19.
张梅 《齐鲁学刊》2023,(4):136-148
查尔斯·泰勒所言的“大脱嵌”革命在清末民初引发了新伦理的建构。基于儿童成长的发展性、可塑性,儿童被视为新兴民族国家的希望,清末民初的先觉者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下,焕发出构建儿童新意义秩序的极大热情。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就是伴随着关于儿童的新伦理秩序而生成的,其主要通过三种路径来完成:在新家国伦理建构中“制造”小国民;从德性伦理到规范伦理建构中“制造”小公民;在新身体伦理建构中“制造”“模范儿童”。然而,儿童在“大脱嵌”革命后并没有真正获得自我主体性,而是再次将个人置于新国家共同体框架中,成为负载着人们关于国家、政治和文化想象的隐喻符号。尽管如此,清末民初的文本中总有些儿童拒绝被格式化规训,他们总能冲破现实的困境、观念的囚笼,叫喊出生命的喜悦和自由。这说明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之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真正的童年精神在引领着我们。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入世"加速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为背景来探讨中国现代经济伦理的构建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伦理处于一种自然经济伦理、计划经济伦理及市场经济伦理"三元交叉并立"状态,其中存在着"伦理后滞"、"伦理错位"、"伦理失范"等消极现象;"入世"迫切要求经济伦理转向一种以市场经济伦理为基础、自然经济伦理和计划经济伦理中具有现代意义的部分作补充这样一种现代经济伦理体系,这种体系主要由人本伦理、生态伦理、竞合伦理及契约伦理等四类伦理组成;要构建现代经济伦理,从伦理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伦理前导"和"伦理相生"等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