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才匮乏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人才引进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用抓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来支撑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使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协调。一要打通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通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我们要优化人才区域布局,着力破除基层在引才政策、用才平台、留才环境等  相似文献   

3.
酉阳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结合部,辖38个乡镇、278个村,总人口82万,是重庆市幅员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08年以来.酉阳县委、县政府以超常的谋略、超常的思路,采取四大措施,有效破解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发展难题,经济社会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长足进步。各项经济指标增幅连年攀升。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是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谐社会是社会中各民族、各阶级、阶层、社会成员之间利益的协调、矛盾的解决以及相互信任,和睦相处而构成的稳定发展的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协同进步与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安全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饮水地区多集中在山区和半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村寨分散,文化经济比较落后,饮水多采用地面水和地下水及降水。汛期一过,河水枯少,特别是喀斯特岩溶地区,农村饮水十分困难。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仅是水利工作中切实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贵州省乃至全国农村饮水工作"十一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原因,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水平缓慢,急需人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教育。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任务,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为国家培养和高质量的少数民族人才,推动民族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云丽 《决策与信息》2008,(12):137-13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少数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有着浓厚的体验价值,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民族地区如何将现有的资源优势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日益成为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指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对艰苦边远的基层来讲,人才是最为稀缺的资源。要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必须引导更多人才逆向流动到基层。结合基层实际,打造产业集群聚人才。艰苦边远的基层具有某些产业发展资源方面的天然优势,比如健康疗养产业、休闲旅游业、农林牧副渔业等。可以产业开发为契机,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集聚一大批有相关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历史的机遇,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是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合理分析当地人力资源现状,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特点与现状,提出对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措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缩小中西部的差距,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更好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0.
新疆新和县是一个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农业县,辖6乡1镇5个农场、113个行政村,12.57万人,主要以棉花生产、园艺、畜牧为支柱产业。全县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28人,具有本科学历的仅58人,大专学历94人,中专学历的271人。无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有中级职称技术人员24人。从这些数字看出,专业技术人员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数,在新疆也是偏低。  相似文献   

11.
<正>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基础差,其重要因素是机制落后,造成对人才的区域、行业封锁和单位、所有制的禁锢。因此,要推进“人才强州”战略和人才“双五”工程,使人才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发展中取得先机,必须打破传统模式,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创新机制,拓宽渠道,才能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一要在用活人才上有所突破,创新人才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2.
民族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是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贫困地区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要求。  相似文献   

13.
郭咏琳  周延风 《管理世界》2021,37(4):159-179
本文基于包容性创新理论,从少数民族致贫原因、依托资源类型以及资源约束特征差异的现实情境出发,提出少数民族BoP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少数民族BoP是如何与企业互动以识别、突破资源约束而最终实现包容性创新。通过剖析中国W电商企业少数民族非遗手工艺合作项目,本文揭示了少数民族BoP从外部帮扶到内生驱动的包容性创新实现过程。首先,我们发现了基于少数民族情境的手工技艺价值、产品规范化以及自我发展的片面认知约束。随后,我们开发根植于少数民族BoP的包容性创新过程模型,模型共有外部企业指导帮扶、外部企业连接帮扶和内生驱动发展3个阶段,使得少数民族BoP实现从以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源的普通生产者,到以非遗技能作为生产资源的企业合作伙伴,再到以非遗技能作为生产资源实现内生驱动的小型生产者的角色跃迁。本文提出的少数民族BoP概念拓展了现有文献中关于BoP的分类界定,为探讨少数民族BoP实现包容性创新方式提供了新思路,基于少数民族身份及外部环境而形成的片面认知约束的识别深化了BoP资源约束的研究,也为中国情境下拓宽少数民族脱贫之路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熵理论分析公司引进智力资源所带来的负熵以及负熵产生的作用,得出其负熵与智力资源的质量和时间等因素相关;探讨了公司人才引进中的负熵机制,得出人才引进的负熵受到数量和学历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公司人才引进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安顺市平坝县齐伯乡桃花村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如桃花村这样的少数民族村落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面临着消逝的危险,而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恰恰可以作为文化资源以产业的新式开发出来,为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服务,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传承了少数民族文化,走出一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可持续之路。  相似文献   

16.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一个边远贫困的地区,所辖一市三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市),全州43.9万余人,有党员19418名,占总人口的4.42%。近两年来,克州党委立足贫困地区的实际,立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立足于党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偏低的实际,把党的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头等大事,大兴“四风”,即“大兴学习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和谐,有助于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有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一个拥有55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人口数为113792211人,占全国人口的8.49%。而散杂居少数民族约有2300万人,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5%(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各地各散杂居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有显著性差异。差异的形成与他们的地理区位因素、旅游环境资源的多寡、有着密切的关系。散杂居少数  相似文献   

18.
经过两年脱贫奔小康的探索和实践,鹤峰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均好于湖北省州平均水平。全国一类革命老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鹤峰印象,正逐步被发展最具潜力、恩施州县市第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等取代。2010年鹤峰县实现生产总值26.26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8.1亿多元。鹤峰已经驶入跨越发展奔小康的快车道,并正用实践演绎着一个山区县脱贫奔小康的新样本。  相似文献   

19.
蒙焕玉 《领导科学》2020,(7):F0003-F0003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且其充满独特的魅力,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面临困境,生命力逐渐被削弱,不利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是一项紧迫的时代任务。梁文清所著的《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一书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从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及人类学等学科视角对其进行探讨,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振兴繁荣,新疆经济发展需要根据自身不同因素和外界环境走内外共修、内外互补之路,本文从新疆资源开发、转变观念、民族关系,宗教事业,对口援疆、人才引进;政策信息多措并举出发,对新疆实现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