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各篇写作年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书荀子亲著的二十二篇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荀子前286年游学于齐前之作,如《不荀》;二是前279年以后至前255年以前在稷下时之作,如《王霸》、《王制》、《正论》、《天论入《劝学》、《修身》以及《解蔽)、《荣辱》、《正名》、《性恶》、《礼论)、《乐论》;三是前255年以后居于兰陵时之作,如《非相》、《臣道》、《君道》、《非十二子》、《成相》、《赋》以及《富国》、《致士》、《君子》。荀子弟子记述荀子言行的五篇中,《议兵》、《强国》、《儒效》反映的是荀子前255年以前之事;《大略》反映的则各个时期都有;《仲尼》前半篇反映的可能是苟子在稷下时的思想,后半篇反映的可能是其在兰陵时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荀子非性恶论者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千多年来,人们皆以荀子为性恶论者,其基本依据是当然是《荀子》一书中的《性恶》篇。但是,该篇极可能不是荀子本人所作,而是其后学所为,因为,它对人性的看法与《劝学》、《礼论》、《天论》、《正名》、《荣辱》等篇对此的看法严重相悖。在这些多篇文章中,荀子都不以人性为恶,而以之为朴、为善恶未定、为可善可恶等。荀子的弟子、《史记》的记载、西汉时代的人性论等也可以旁证荀子不以人性为恶。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先秦时期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也是先秦时期杰出的美学思想家之一。荀子的美学思想,散见于《荀子》书中《正名》、《礼论》、《富国》、《解蔽》等诸篇,而作为最系统地表现荀子美学思想的著作,当首推《乐论》篇。《乐论》为《荀子》书第二十篇,  相似文献   

4.
荀子早年、中年、晚年分别传习《左传》、《公羊传》、《春秋觳梁传》,由此可将荀子思想分为早、中、晚三期思想。今本《荀子》中属于荀子早期思想者有《议兵》、《天论》、《致仕》、《非相》四篇,属于荀子中期思想者有《王制》、《正论》、《礼论》、《性恶》、《正名》、《儒效》、《强国》七篇,属于杂录荀子不同时期言论而成之作品《大略》一篇,其余二十篇是荀子晚年居于兰陵时之作品。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收录《子产》篇所述内容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通过对《子产》篇部分简文与《大戴礼》部分篇章的对读及阐释,可以理出儒家内外分殊的两条思想进路,即注重上下相通、内外求索的儒家思想倾向;同时,《子产》篇反映出的重法明刑的儒学路径,与《荀子》诸篇颇多相合,使我们可以从子产到荀子,梳理出一条迥异于叔向、孟子的儒学思想脉络,这对深入挖掘先秦儒学思想脉络、重估子产在先秦儒学系统的地位,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荀子《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的真伪问题,现在提出来讨论,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于汉赋这一文学体裁的源流分析,关系到能否对它作出正确恰当的评价。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把《赋篇》作为赋体的渊源来分析的,从而承认前人所说荀子是“以赋名篇”的创始人。实际上,大多数学人在作出这一论断的时候,皆出自于“聊备一说”的学术研究心态,《赋篇》的特点与谜语毫无二致,何以能称之为“赋”,其间原因却不去细究。《赋篇》的体裁能否作为“赋”来评判?《赋篇》的内容是否荀子…  相似文献   

7.
荀子思想与“黄老”之学──兼论早期儒学的更新与发展余明光现存的《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对先秦诸子都作了批判,因而也都有吸收,可谓诸子之学,无所不包。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是战国末年最后的一位儒学大师,同时也普遍地承认苟子的儒学不同于孔、孟。儒学这种变异...  相似文献   

8.
荀子文艺美学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所著《荀子》,除哲学论文之外,还有两篇是由61篇文学作品所集成:《成相》篇收入56首用通俗民歌体写成的作品;《赋》篇收入5篇小赋。刘勰给这些小赋的评价是“象物名赋,文质相称”(《文心雕龙·才略》),并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荀赋中的两篇,在这指代荀子赋体的作品),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文心雕龙·诠赋》)指出荀赋对赋体文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可以说,荀子不但是个思想家,而且是个有影响的诗赋作家。更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还发表了不少文艺美学方面的言论。他的《乐论》篇,是  相似文献   

9.
<正> 荀子是先秦最博学的哲人,他的学说遍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名学(逻辑)、法学、历史、军事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对先秦诸子几乎都作过批判,又有所吸收,立足于儒道,汇通百家之学,成为先秦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荀子博而据要,他最最突出的贡献仍然是在哲学方面,是先秦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惯于运用“本来相顺,终始相应”(《礼论》)、“物各从其类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劝学》)、“凡物(事物)有乘(根原)而来”(《大略》)的本体论思维方式,追根求源、清枝理蔓地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体系。表现出一种鲜明的超迈旧说、刻意求新的战斗精神与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0.
荀子论孝道之所以会被忽视,和《子道》篇的可资采信密切相关,通过对包括《子道》篇在内的《荀子》最后六篇文章的考辨,可以基本确定其与荀子思想体系的关系;以《子道》篇为中心考察,荀子论孝道不是孤立的,君道、臣道、子道,三者互为辅助,构成其礼制系统的重要内容,在孔孟之外对孝道提出了"礼制"层面的准则和要求,论孝道与其思想体系相关联,既有继承传统的一面,更有着自己的创意阐发,实为儒家孝道思想中很重要的内容构成。  相似文献   

11.
荀子语言学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的《正名篇》是公元前3世纪一部极有价值的"语言论",当代许多语言学家曾撰文评价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代语言研究的先驱之一,荀子仍有一些有价值的语言学观点值得人们进一步挖掘;同时,也有一些尚存有争议的观点需要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2.
在儒家中持性朴论的典型代表是荀子和董仲舒,孔子也倾向于此论.《荀子》一书中的《礼论》、《劝学》、《荣辱》、《儒效》等都表明了人性朴,而《性恶》应该是荀子后学所作.董仲舒在继承荀子性朴论的基础上凸显了性中善的潜质,但不认可孟子的性善论.根据性朴论,人性不能说是善的,也不能说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故它不同于性善论,也不同于性恶论.性朴论也异于性有善有恶论和性无善无恶论.司马迁、董仲舒、韩婴等西汉中期的人未读过《性恶》,对我们推断它的产生时间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三字经》对世人影响深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善"的人性观及教育的积极作用,遵循秩序的积极人伦关系,和谐共生的积极自然关系,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民族认同感,学以致用的积极人生态度。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阐释《三字经》,提倡通过修身自励实现自我,达成和谐竞争、共同发展,对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学思想,使当代中国人更好的理解和践行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炽成博士“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一文(载《光明日报》2007年3f120日第11版。以下简称周文),提出两个相互联系的新见:第一,推断《性恶》篇非荀子所作;第二,  相似文献   

15.
《荀子》、《吕氏春秋》均有集百家学说于一身的特点,两书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比其他诸子更为丰富.比较起来说,《荀子》的教育思想以性恶论为哲学基础,《吕氏春秋》以天性论为基础.前者认为教育能够改造人性,由恶趋善;后者则认为教育不能改易人性,却可避免人的天性遭受戕害.《荀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圣人,《吕氏春秋》则把教育的目的更多指向培养遵守社会规范和因循自然规律的普通人.两书在教育方法论方面有许多相似的观点,但《吕氏春秋》更加强调基于自然人性的师生关系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邹衍四时教令思想考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奚 《文史哲》2001,(6):66-69
邹衍不仅提出了以五行相胜为理论基础的五德终始说,亦有以五行相生立论的四时教令思想,这一点向来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已佚《邹子》一书的《主运》篇就是关于四时教令的政治理论,邹衍以此而集阴阳五行思想之大成,并"显于诸侯"。《主运》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五行相次转用事"的布政教令,一是"随方面为服"的方物服色。此即邹衍的四时教令思想。  相似文献   

17.
《荀子》与《管子》、《晏子春秋》的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儒家大师,《荀子》一书近年来已经被认作是荀子思想的实录。而《管子》、《晏子春秋》等书向来被学者们认为是比较复杂的作品。所以,近代以来将此二书判为“伪书”的情况是层出不穷的。《管子》、《晏子春秋》等书尽管成书比较复杂,但是却包含了诸多先秦时期的思想内容,是值得我们研究先秦思想史注意的重要资料。此外,《苟子》书中所见与此二书的相通相近的情况,也说明了苟子在先秦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李峻岫 《云梦学刊》2010,31(1):25-28
西汉韩婴之《韩诗外传》杂采先秦之经子传说以说《诗》,其中援引最多的当数《荀子》,以致前人多认为《韩诗》为“《荀卿子》之别子”。实则就《韩诗外传》一书来看,韩婴固然在诸多方面受荀子影响,但也吸收了孟子的很多观点,表现出一定的尊孟意识,韩婴在人性论、法先圣等问题上都体现了其兼综孟荀的倾向。在权变观、并田制等观点上则与孟子思想一脉相承。《外传》袭取《荀子》“非十二子”之论而删非思孟之文;引《荀子·儒效篇》而删去“法后王”一段均是出于其尊孟意识,亦是其自身思想倾向之合理要求一  相似文献   

19.
荀子言性恶,主张通过“化性起伪”来实现人性由恶向善的转化.学界多认定荀子人性论是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在《性恶》篇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一观点后,提出了“性伪之分”学说,由此可见,荀子在此所言之性是“恶”的“性”,但《荀子》篇中也有“性伪之合”的论述,此处的“性”并未被认定为“恶”的“性”,由此可见,若认定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不妥当的.笔者认为荀子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认为“性”一方面是符合“天道”的“自然天性”,另一方面是落实到“人道”的“社会性”.荀子人性论中的矛盾之处也因此彰显.  相似文献   

20.
荀子不是从礼到法的过渡桥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韩非、李斯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和李斯曾经师事过荀子。许多人向来认为,荀子培养了韩非和李斯这两个著名的法家,而韩非和李斯则继承并发展了荀子关于法的思想,建立起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史上从礼到法过渡的桥梁。有些人还将李斯、秦始皇所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也说成是来源于荀子的学说。“四人帮”在其“评法批儒”的闹剧中,更是把荀子和韩非、李斯扯在一起,给荀子戴上“法家”的桂冠。事情真是这样的吗?荀子与韩非、李斯之间的实际关系究竟如何?把这个问题探讨清楚,对于了解当时政治思想斗争的情况,研究春秋战国秦汉的历史,不是没有益处的。本文就此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就教于学术界。荀子是战国末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他寿命长,阅历深,治学范围广,所收授的弟子不少,这是没有疑问的。除了韩非和李斯之外,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学生。《荀子·议兵》篇中提到的陈嚣,就是其中之一。据记载,传《毛诗》的大毛公,传《鲁诗》的浮邱伯,传《左氏春秋》的张苍等人,都是荀子的弟子。至于参加收集整理荀子著作的弟子,恐怕也有相当一批人。这些弟子都很尊崇荀子,在编辑他的著作之后,特地加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