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悲剧及悲剧精神发端于古希腊,在欧洲中世纪又与希伯来的犹太教、基督教的罪感文化相结合,发现薄伽丘的代表作品《十日谈》体现了悲剧精神的特征以及两希文化的影响。通过对《十日谈》作品的分析,认为薄伽丘对古希腊罗马人本主义及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强烈的时代感,古希腊悲剧演出的是神话题材,但反映的却是当时雅典社会生活的图景,而《十日谈》也正是通过一个个悲剧故事来展示当时欧洲社会的各种社会矛盾及人们之间的情感冲突;二是对道德行为的深切关注,都主张将德性作为区分人类的标准。另外,希伯来文化中的悲剧精神、罪感文化通过基督教文化也影响了薄伽丘的创作,《十日谈》中塑造的一系列女主人公面对外在的矛盾往往以死明志,正是一种希伯来——基督教式的悲剧反抗。  相似文献   

2.
《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物薄伽丘的代表作品,是欧洲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该作品发扬了希腊讲求有机统一的美学原则,是由十天内十个青年各讲一个故事合编而戍。这些故事包罗万象,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现了那个新旧嬗变时代的风貌。《十日谈》包括一百多个生动曲折的故事,为了把这一百多个故事显得趣味横生,互不雷同,薄伽丘显示出高超的小说叙...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除了是公认的悲剧作家外 ,还是一位合格的喜剧作家。他的历史喜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究竟有没有喜剧精神 ?符不符合喜剧的美学特征 ?有别于他人对此问题的歧见、回避 ,笔者的看法是肯定的。其内涵主要包括 :人物性格的刻画富有喜剧精神 ,矛盾冲突的处理传达喜剧精神 ,戏剧情节的建构体现喜剧精神  相似文献   

4.
狂欢化是巴赫金研究拉伯雷小说时提出的概念,在中世纪享有盛名的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中也融入狂欢性因素。笔者将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作品中狂欢化人物的加冕与脱冕,以及“喜剧性”的狂欢化因素等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与读者达成成功解构了骑士小说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故事新编》和《青铜时代》在文体特征上都表现出“狂欢化”的美学特质。具体表现为作家创作心态的极端自由和放纵以及由此而来的“越出常规生活的狂欢时空”和对描写对象“狂欢式”的表演,其中,“游戏”、“恶作剧”是理解“狂欢化”的两个十分重要的词。  相似文献   

6.
“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经历了近代启蒙话语、现代启蒙话语和民族本土话语三种不同话语形态。蒋观云、欧榘甲着眼于“戏剧改良”,从戏剧类型视角提出“中国无悲剧”的问题,偏向于近代社会启蒙话语。王国维第一次把“中国有无悲剧”问题带进悲剧精神层面,鲁迅、胡适受到王国维的影响,从“国人之精神”“国民性”视角分析“大团圆”戏剧结构。熊佛西、朱光潜、钱钟书依据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西方经典悲剧理论,用西方的“绳墨”量度中国古代戏剧,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20世纪30年代以后,戏剧理论研究中的民族话语逐渐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季思、张庚、陈瘦竹等学者悲剧美学、戏剧精神、戏剧形式结构等层面,回归本民族文化立场,基于中国戏剧发展实践,参证西方悲剧美学成果,揭示中国古代悲剧“悲喜相乘”“崇高”“悲愤”等美学特征,肯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应该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艺实践,将“悲剧”放置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变迁中,放置在中国人的文艺创造心理机制,放置在中国观众长期养成的文艺欣赏心理机制,参证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悲剧美学成果,方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一种新的视角对《西游记》进行了解析,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将高贵与卑下、神圣与滑稽、高雅与粗俗、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相互接近或融为一体,打破界限、填平鸿沟,使各种语言众声喧哗、平等对话,表明狂欢小说的未完成性、开放性和多义性。在此基础上从狂欢化的精神基质、结构形态和民俗学上的意义等方面探讨了《西游记》的狂欢意识。  相似文献   

8.
悲剧和喜剧是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各有其特征。前者反映能够唤起人们的悲哀、痛苦和同情的事物,而后者则是引人发笑的艺术。喜剧领域中的悲喜剧,就是悲剧和喜剧这两种对立因素在同一部作品中的统一。在这里,笔者拟从作品出发,依据作品的实际,着重探讨一下悲喜剧这个概念本身在美学意义上的差异。 一种类型是:作品开始时是以喜剧色彩为基调的,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加强了悲剧的气氛,或者是,喜剧因素是比较外露的,悲剧因素却是内在的,喜剧因素一开始就会使读者感受到,而悲剧因素却是需要经过思考才能体会得到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角度,在对索尔·贝娄的长篇小说《洪堡的礼物》细读、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并归纳出小说中狂欢化广场、脱冕加冕的狂欢节仪式和狂欢化大众等狂欢化喜剧手法。这些手法以其理想主义和喜剧的特性从不同角度反衬和折射出美国现实生活中的异化、沉闷和混乱。  相似文献   

10.
苏晖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撰文《巴赫金对西方喜剧美学的理论贡献》认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及对拉伯雷的研究,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巴赫金的喜剧美学理论对西方传统喜剧美学有不少的突破与创新,他对美与喜剧本质的认识富于思辩色彩,突破了片面注重喜剧的否定性内容及伦理意义的西方喜剧美学传统,并将对喜剧的理论扩展到本体层面和认识层面;同时,他对喜剧的诸种范畴———怪诞、讽刺的分析也有许多创新,对西方喜剧的理论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徜摘)肖四新在《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撰文《解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