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由此着重从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语义理解和思维,比喻和习惯表达,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四个方面论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俄文中的зтнография和зтнология是зтнос(民族)的两个派生词。《大俄汉词典》中的有关词条一方面对这两个词的词义加以区分,分别译为“民族志”和“民族学”;另一方面又将这两个词混而为一,都译为“民族学”。(《大俄汉词典》第2612页,1986年版)在《民族与民族学》  相似文献   

3.
汪雨涵 《民族学刊》2023,(10):137-146+162
“民族性”概念有着复杂的语词谱系,由它的母体概念“民族”的语词支系和自身概念的语词支系构成。在词源和词形层面上,在英语中,民族性的重要语词形式ethnicity和nationality,分别由ethnic和nation派生而来。在中文里,“民族性”既是中文民族一词的衍生,也是ethnicity和nationality的译词。在词义层面上,ethnic和nation不仅为ethnicity和nationality的意义提供了载体,也制约着民族性意义的发展方向。nationality和ethnicity都被解释为民族特性,但前者偏重政治意义,后者偏重于文化意义,而作为译词的中文“民族性”长期受制于这两种解释。因此,民族性这一概念虽然有着固定的语词形式,却表达着变动的语词含义。从历史维度看,民族性的语词含义大致沿着生物意义向政治意义转换,再到文化意义的兴起的轨迹发展,标志着人类在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态度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4.
双音节词比喻义的学习,是现代汉语教学中,要掌握和理解的内容之一。从古至今,比喻思维都贯穿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比喻更是汉语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是以现代汉语学习中具有比喻义的双音节词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双音节的比喻义与本体之间的联系为出发点,从人类自身、自然界中的事物、人们的社会生活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中具体的来源进行探究分析,通过源自已有的社会生活比喻义的案例,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比喻在民族的特色文化发展中的内核,从而揭示双音节词的比喻义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所积淀的文化知识以及物质需求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就地理位置而言,朝鲜半岛位于中国大陆与日本群岛之间,因此,朝鲜民族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存在着紧密联系.朝鲜民族、日本民族积极地吸收汉民族先进文化,汉语在日本语和朝鲜语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朝鲜语汉字词的产生.朝鲜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用汉字来记录自己民族发生的事件,因此,汉字词一直都是朝鲜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早期中朝语言交流的阐述和对朝鲜语从汉语借用的语言成分与来源的分析等,解释了朝鲜语汉字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民族语言中色彩词的基本象征意义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色彩词的民族特性。蒙、日两种语言中的色彩词之文化内涵的异同,源自日本民族与蒙古族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而且,两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历史、道德信仰、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不同,也使其色彩词表示出不同的语义。从"红、白、黑蓝"四种色彩词入手,分析蒙、日语两种语言中色彩词的运用,从语言的角度比较了两国色彩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汉语和壮语中颜色词在联想意义方面的文化差异来探讨汉壮两族文化上的一些异同.认为作为色彩载体的颜色词,因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审美观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民族的人们来说,在颜色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及其运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民族科学是以民族为其研究对象的学科.文化是民族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化"一词作为科学的用语产生于18世纪.此后相继出现了上百种有关文化的定义,其中使用较多的是1871年泰勒给文化下的定义.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马克思主义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实践中,也就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相似文献   

9.
民族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汉语"民族"一词是为中国本土的词汇.由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和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民族"一词在国内开始普遍使用.一般而言,广义的民族,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或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民族;狭义的民族概念,通常指斯大林提出的民族概念.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国家消亡之后,民族将走向消亡."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其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总体.中华民族既是多元一体文化的主体,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主体.在近现代中国,中华民族概念的确立,对于团结御侮、抗击列强,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近年来关于“瓯脱”一词的讨论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了何星亮的《匈奴语试释》,其中第十七个词是“瓯脱”,作者认为此词译自匈奴语中与哈萨克语[(?)]同源的词,其词义为“住所”、“定居地”。近年来,《民族研究》杂志上又发表了几篇关于“瓯脱”的论文,有刘文性的《“瓯脱”释》(1985年第2期),张云的《“瓯脱”考述》(1987年第三期)。因为“瓯脱”一词不是汉语固有语词,所以存在原意不明的问题。《民族研究》的两篇文章介绍了历代及现代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