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梁书》和《南史》的刘勰传都记载了刘勰与萧统有着重要的关系。刘勰进入仕途后,兼任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刘勰能任此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僧的关系。而萧统对刘勰的“深爱接之”,既由于萧统的“好文学”,又因为刘勰著有“深得文理”的《文心雕龙》。萧统的去世,又促使了刘勰晚年出家。最后,刘勰著述的《文心雕龙》对萧统编选《文选》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作为兼具“史、论、评”的文学著述,历来被人忽视的是其所具有的文学史性质。笔者认为:《文心雕龙》不仅建构了中国传统文学史学体系,刘勰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史家,还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撰述方法。如何占有和整理从远古到齐梁的文学发展成果,才能更好的反映前代文学史的情况,就此文学史撰述的方法问题,刘勰提出了两个基本点:一为“博”,二为“史”,从而成就了《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史撰述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3.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即有记载,自西晋以来,以“自然”论文艺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直到魏晋六朝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发生上的“自然感吟”,文章风格上的“自然之势”,文学创作上的“率直委和”、自然“情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体系化、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4.
张伟 《阴山学刊》2014,(5):112-112
今人之所谓“议论”,在刘勰《文心雕龙》里,是分而论之的.《文心》有《议对》篇和《论说》篇,如所周知,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议、对、论、说,乃四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及文体.对、说略去不表,特拈出议、论释之.  相似文献   

5.
古雅是《文心雕龙》的理论核心 ,体现了刘勰虽“折衷”而有侧重的美学思想。他以“通变”取代“新变” ,在“通”的前提下求“变” ,体现了尚古倾向 ,试图凭借儒家传统 ,力挽文坛颓风 ;他并重“雅”“丽” ,在肯定“丽”的同时 ,强调以“雅”约束“丽”。刘勰确立的古今相通、雅丽共存而以古雅为重的基本理论观念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写作 ,他既肯定了文学作为艺术而应具有的个性特征 ,又强调文学不能脱离对现实的反映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唯美  相似文献   

6.
作为齐梁时期的一代文宗,沈约不仅以其文学创作领时代风气之先,也以其富有创见的文学理论,对这一时期乃至此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约的文学理论,集中体现于他的文学史观与文质观中。一、重视文学审类价值,勇于肯定“新变”的文学史观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系统地论述历代文学,沈约的《谢灵运传论》尚属首次。他的这种做法,时稍后出现的刘翩的《文心雕龙》产生了直接影响。《文心雕龙》比之《谢灵运传论》显得“体大虑周”,但就两者的文学史观来看,刘勰比沈约显得保守。而沈约在论述先秦到刘宋这一漫长时期的各个…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诗论思想散布在《文心雕龙》对诗体的各种论述当中。《明诗》篇对诗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是刘勰诗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行的观点把"持人情性"理解为讲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而非诗的含义,既没有把握《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独特论说方式,也没有将刘勰诗论和其"标自然为宗"的文学观相结合,因而造成了误读。刘勰不仅用诗"持人情性"的新观点重申了自己的"自然"文学观,还对孔子"思无邪"思想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主要论述了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在文学创作中的关系。这种“情景交融”创作模式是华夏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由此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心境契合、以情状物等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9.
李婧 《理论界》2010,(2):148-149
音训释名是汉代以来兴盛的一种小学训诂方法,以刘熙《释名》为代表。在经学训诂上有很深造诣的刘勰,将之引入《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独创"释名以章义"之体例,并吸收了《释名》及《说文》、《尔雅》及经书中有关文体名称的训释。由于对各种文体更为精熟,刘勰对一些文体的释名,较训诂专书更为精辟、深刻。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就吸收了刘勰对文体的训释。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史传》四处引用《诗经》,涉及《大雅·文王》、《大雅·荡》、《小雅·天保》三个篇目,可分为以别称代《诗》以称述、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两种类型。这既是刘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又是刘勰创作观念与创作实践双向互动的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有针砭当时文坛时弊之义.《章句》篇提出了“章明句局”说,对于其重要意义,黄侃认为“句必比叙,义必关联”;刘永济则有“自然之次序”的解释.安章宅句有五大原则,即:“振本末从”的整体有机原则;“舞容回环”的艺术性原则;“随时代变”的句中用字变化原则;“折之中和”转韵原则;“闲而有用”虚字运用原则.《章句》篇的核心是营造语境问题,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意识,几乎包含了文本语境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2.
“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历来对它的解释可谓莫衷一是。通过对关于风骨的一些重要的说法进行梳理,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风骨产生的哲学根基——气化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02-106
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刘勰明确说明自己是在"注经"难以成家的境况下选择"论文"的。刘勰的这一自觉转向对《文心雕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其确立了《文心雕龙》的性质、苦心经营《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根本着眼点在"文"、尊重文体的自身规范、重视辞采和文学技巧等多个方面。刘勰对"论文"的自觉与时代的重文风气、以往的"论文"传统以及自身穷困的处境、通达颖悟的文学修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通常以一种感悟式、形象化的方式表达文学理论问题,从而给人留下了缺乏或缺少体系性的印象。而刘勰和叶燮却要“立家”“成一家之言”,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和《原诗》也都“体大而思精”。但《文心雕龙》和《原诗》都生长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中国古代诗意化、抒情化、形象化的文化特征也影响着刘勰和叶燮。尽管《文心雕龙》和《原诗》建构起了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同时采用了骈体化、诗意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体系性追求与诗性化品格的二重性。这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体系性,一种具有诗意性或者说用诗性语言表达的体系性,是不同于西方观念的体系性。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多处提及古代民间歌谣,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刘勰对民间歌谣的功能、本质、文体形式、艺术特征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说明他对民间文学的重要性、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等问题也有所思考。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刘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产生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从佛教文化、本土思想、社会心理等角度进行探索,而忽略了对刘勰创造性人格的个性因素研究。本文对《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几种陈说提出了质疑,认为刘勰的性格抱负、思维特征、特殊环境下成长的思想语言能力以及本土语言和佛教语言的深层复杂关系,对其理论创造人格的形成都是有重要影响的。  相似文献   

17.
“神与物游”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精论要语。刘勰的“神与物游”之“游”涵盖并发挥了“游”字的原始义及诸多引申义 ,并深得前人“游心”的妙处 ,发展了庄子的释定 ,把它作为一个文艺范畴的概念来理解和运用 ,将“神与物游”这一主旨自然而牢固地贯穿《神思》全篇 ,同时也展示了其自身特有的灵活而丰富的旨趣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枢纽论有五篇论文:《原道》、《宗经》、《征圣》、《正纬》、《辨骚》。《辨骚》是从文学的语言表现和写作方法上指导写作的总论。既然作为文学总论,《辨骚》就不可能和《诠赋》一起置于文体论中,让读者面对一体而二论莫知所以,所以刘勰自己把《辨骚》放在枢纽论中是没有错的,不管是从论文思想还是从行文条贯上都是毫不含糊的。  相似文献   

19.
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构建中,刘勰"擘肌分理,惟务折衷"的思想态度使他对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思想观点、创作倾向保持一种较为客观的态度,因而能够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视野中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其"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思想方法,使他的理论建构能立足于广泛而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这样,《文心雕龙》能够全面、客观、深入地反映了先秦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整体面貌,成为一部"深得文理"之作。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体要"释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东林 《学术研究》2004,(7):141-145
对于“体要”概念 ,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本文据王夫之《尚书引义》对“体要”的释义引申论之 ,认为《文心雕龙》中的“体要”概念乃刘勰所拈出之为文法则 ,此法则体现于文质关系本身 ,并在对不同文类的论述中 ,演成为“法式”、“体式”概念 ,因而成为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