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历史走过的地方有生命,更有人性。《白鹿原》塑造了践行仁义之理的主人公白嘉轩、传统文化培育的人格代表朱先生,将传统道德下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善、人性之淳表现得淋漓尽致;刻画了虚伪阴险、贪恋权势的鹿子霖、贪婪狠毒的革命投机者白孝文、自甘堕落、放纵情欲的田小娥,将个人的欲望与特定的传统文化环境产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造成的人性之恶无情地展示出来;描写了走不出封建宗法礼教的白嘉轩、生性叛逆善恶交织的鹿兆谦,抛弃了形而上学的人性论观点,在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中看人性,突显出人性的复杂多面性。《白鹿原》以对封建文化濡染下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的深入剖析,在人性深度上呈现出崇高与荒诞相统一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手铐上的蓝花花》通过追叙和顺叙两条线索交互迭进的艺术形式.描写了女主人公阎小样被判为死缓罪犯的缘由和被押往西安省城监狱途中展现出的人性之大德大愿、大善大美;通过多层铺垫手法扩殁了悲剧的题材范围和内含底蕴,凸现了人物性格的悲中之美和美中之悲,形成一种独特的悲柔之美的美学风格,丰富了悲剧关学的审美视域。使悲剧在人性美中得以深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柏拉图审美理论的基本精神一直有所争论。柏拉图的审美理论虽然凸显了灵魂内部的张力冲突,但总体上“理性-神性”的哲理精神仍占主导地位,这一点在他的“回忆”说和“阶梯”说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回忆”说以灵魂马车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节制的理性克制放纵的情欲的过程;“阶梯”说则阐述灵魂如何一步步剥离感性影像,不懈地追问上界的“美本身”,从而彰显着审美的“理性-神性”精神。正是在感性情欲与理性神性的动态冲突中,柏拉图美学才走向对永恒真理的凝视、对神性之美的仰望。  相似文献   

4.
对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董尼》的研究一直都非常薄弱,所以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探讨.《维纳斯与阿董尼》通过褪去了神性的维纳斯的人间之恋,张扬了人性,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在"爱"与"美"中表现出来,将爱与自然联系起来,并赋予真的人性以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从《一报还一报》看莎翁剧作与《圣经》之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戏剧《一报还一报》的创作时间与《詹姆士王钦定本圣经》的编纂时期不谋而合。这出戏剧代表了人们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圣经》的新时尚。文艺复兴时代倡导的人性与传统的神性之间的矛盾在莎翁剧作中普遍有所反映,而《一报还一报》尤其贯穿着《圣经》教义与尘世现实的种种冲突。无论是在情节发展上,还是主题思想与措辞用语上,该剧都与《圣经》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张爱玲《传奇》里有代表性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和《留情》入手,就张爱玲在这些作品中赋予的悲剧意识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她的作品中蕴涵着浓郁的悲剧意识:《留情》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见出这种意识的;《倾城之恋》则主要是在社会学和伦理学的交叉点上显示男女主人公的遭际所暗含的悲剧意义;《金锁记》则更以社会学、伦理学甚至精神分析学的立体视角,用仿佛免疫处理的文字,来发挥小说的悲剧意识,由于文字上异乎寻常的冷色调和在这些文字下滚烫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小说的审美意味变得更加醇正而深厚  相似文献   

7.
人基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是丰富与复杂的,而野性、理性与神性是人性构成的基本内涵。沈从文基于人性之真、善、美三个维度,从人性的生态和谐理念出发,反思了人性的野性、理性与神性内涵建设问题。沈从文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具有历时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其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拓展了人性审美反思的高度与深度,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建设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教徒的霍桑在他的作品《红字》中处处表现出宗教教规与人性的矛盾。书中的三位主人公在爱情观、人生观上都显示了对宗教神性的敬仰,但无法摆脱世俗的他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又有意无意地突破了教规的约束。三位主人公不同的爱情观以及不同的赎罪方式透露出在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影响下,人性的贪婪和欲望带来的内心阴暗,但又由于神性的威慑而急于赎罪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善于借助自然界的小动物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力量,以其原初生命力来填补人类朴实生活下的裂痕,因此其文学风格具有独特性与奇异性。这一创作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一个女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猫、狗、鱼等小动物与女主人公相互润泽,使平凡、纯朴的女性主人公与之相得益彰,焕发出善美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0.
壮族文化生态有一个从依生美向竞生美过渡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壮族的神话传说和铜鼓艺术.壮族关于人与自然斗争的神话传说,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竞生的愿望,但它们只是一种幻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生,体现的只能是一种悲壮之美.壮族的铜鼓,开始体现的是依生与竞生并存,神性与人性交织,形成了高大厚重而繁缛瑰丽之美.到后来铜鼓的神性因素逐渐消褪,人性因素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精巧平实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壮族文化生态从依生美向竞生美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作为《圣经》中的爱情诗集,《雅歌》中蕴涵着希伯来民族独特的审美思想。总体来看,《雅歌》呈现出复合型的审美特征,并流露出世俗美与崇高美、外表美与内在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审美旨趣。《雅歌》审美取向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常以自然之物为载体的象征性思维,运用诸多意象,诉诸非视觉性感觉,再现主人公完美的价值,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这些审美取向表征了希伯来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他们对和谐、健康的理想性生存状态的追求,对人性的崇尚、对人生幸福的渴望和对自身生命的探求。  相似文献   

12.
奥古斯丁一方面汲纳了古典的美学原则,另一方面也将其与哲学的终极问题联系起来,视美为表述存在的另一范畴,并且将上帝概念引入美学,使美学在这样的意义上不仅具有上帝中心论的品性,而且成为本体形上美,并与古典的审美学说分庭抗礼;尽管此间世界有丑陋、有恶,但是它毕竟还是美的,这个美奠基在其受造性上,其质料性之美不仅包含感官感觉的审美在内,而且也是达于终极目的的手段;奥古斯丁的美是一个集结点,在其中汇集了神性之美、此间世界之美,汇集了人的审美和对美感的认知,甚或美与丑的纠结;奥古斯丁的美学不仅是在古典的精神中表述的基督宗教哲学品性的美学,以至于我们能够在其中看到这两者之间的传承和连续性,而且它也引领了一千年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品性的美学,直到今天仍不减其影响之广度、深度与力度。  相似文献   

13.
《社戏》之美,美在心灵的纯净、自然的人性,美在诗情画意的故乡风景;还美在行文的流畅、文字的纯厚感人。《社戏》作为情式表述为实,作为故事叙述是虚,"第一人称"叙述在文中起到的是"亦实亦虚","虚实相间"的作用。鲁迅在《社戏》中,发掘了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赞美了儿童心灵的纯真与高洁。这与鲁迅一贯喜爱儿童的观点是一致的。无论从结构还是叙述,《社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温馨的真善美之境。从几个小说美学的角度(例如,叙述的第一人称、结构的时空设置、人物性格的描述、语言的特色等)对《社戏》文本进行美学解读,可加深我们对鲁迅作品的真善美之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是王统照早期的作品,它体现了作者"爱"与"美"构筑下的理想人生,更揭示了在"爱"与"美"光环掩饰下的主人公苦味的生命体验.从与冰心"爱的哲学"比较中阐述王统照"爱"与"美"的特质;与郁达夫作品的比较中凸现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5.
《园冶》作为一部系统的园林建筑理论著作,以其丰富的意境之美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明清以来的园林建设。在宏观设计领域,《园冶》强调通过实景之间的互借与搭配使建筑同自然融为一体,进而创造出境外之景、象外之象;通过虚实结合赋予园林艺术创造以活水之源,进而拓展园林的意境。《园冶》声、画、意合一的意境之美开拓了园林意境的审美空间,使园林意境变得更加丰富而生动,其美学本质就是人于宇宙生活的律动中体悟出生命的价值。《园冶》意境之美打破了园林建筑本身固有的区域局限,使咫尺山林的实体空间走向了浩瀚宇宙的心灵空间,从而由有限走向了无限。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东北文坛世纪始末的两位优秀女作家 ,萧红和迟子建共同关注着黑土地 ,但其乡土小说在相似之中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创作母题而言 ,萧红倾向于以现代启蒙者身份对乡土进行冷峻的审视与批判 ,迟子建则倾向于对乡土的缅怀 ;就审美风格而言 ,萧红的创作体现出张力之美 ,而迟子建的创作则表现为和谐之美。总而论之 ,萧红的乡土小说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性 ,而迟子建则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 ,两人各自代表了东北乡土文学的两种不同创作路向。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剧作还原人性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真实地再现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莎士比亚善于运用场景的编排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主人公隐遁的场景、剧场简易的布置等,使得莎剧场景蕴含了独特的艺术美感。本论文试图选取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来阐释其剧本自然、美妙的场景艺术。  相似文献   

18.
人神恋爱主题在《九歌》中表现为单向的情感,造就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汉魏以来,这类文学主题更受到推崇,其中曹植的《洛神赋》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吸收并继承了先秦以来人神恋歌这一文学传统,并结合创作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提炼升华出集“美与爱”、“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审美形象,使这一文学母题得以丰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军事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折射出的男性气质,弥补了社会长久缺乏的男子气概,从而实现了审美上新的和谐:秩序的和谐之美与平民式的单纯之美。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该剧主人公许三多经历了由从属到软霸权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士兵突击》激发了中国社会大众的一种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20.
孟子对孔门诗教意义的生发,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诗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孔子至孟子时,《诗》正经历着由与乐舞结合走向分离的过程。把这一背景纳入考量范围就会发现,在《诗》学巨变过程中,孟子在《诗》的政教意义的最终赋予上具有其他诸子难以企及的贡献。孔子之时,诗乐舞尚未分离,《诗》教即是乐教,换而言之,孔子并没有赋予《诗》之文本以独立的政治教化意义;而《诗》三百脱离乐舞之后、其独立教化意义的赋予则多赖孟子之力。而这正是孟子于《诗》教发展的最大贡献,汉人解《诗》无不脱离乐舞而单从《诗》之文本入手,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汉代诗学的经学化进程正是赖此而开;汉代乃至后世的《诗》的经学化阐释路径,也主要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