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虹》是D.H.劳伦斯的经典作品之一,该作品的经典之处在于其含有丰富的生态意识。有必要结合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从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及人文生态三个方面探讨劳伦斯产生此种生态意识的源泉,同时论述文学源于生活、源于作家亲身经历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是20世纪末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旨在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文学研究的绿色化.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的中篇小说<狐>,会发现人类世界出现严重的角色错位:性别错位与物种错位,这表现出作家对生态失衡的忧虑.本文由此得出结论:唯有敬畏生命,才能摆脱人类的生存危机,从而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态的行为规范的学科.从生态伦理现的核心概念入手,具体探讨劳伦斯作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展现了劳伦斯超前的生态伦理价值现.劳伦斯深刻意识到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性的扭曲,造成了社会无爱的精神荒原,并希望通过男性与女性以及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精神需求,达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理想平衡,以便走出社会荒芜的精神现状,从而凸显劳伦斯生态伦理现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学批评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为研究目标的文学研究流派。它不拘泥于其他文学批评流派的单一学科研究模式,将研究视角指向人类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的各个角落。本文从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沿革出发,在分析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当代西方生态批评的价值取向、研究文本转移、跨学科研究态势及其跨疆域比较研究等方面对其最新发展趋势展开深入分析,旨在为构建一个以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人类社会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协同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新型学科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D.H.劳伦斯的诗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所表现,关于自然尊严、人类处境以及社会异化颇多论及,他对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具有现代价值。劳伦斯诗歌既彰显自然中所包含的神秘力量与生命之间的平等关系,也对工业化进程下的自然生态怀有深深忧虑,其诗歌的奇崛意象和对比结构属于生态审丑,传达出劳伦斯对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生态女性主义者担负着消除男女性别歧视,消除环境污染危机,使妇女权益和生态环境得到保障的使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是对生态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种优化组合,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学发展的"双赢"策略。所以只有两性关系平等和谐,生态环境绿色发展,人类社会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内文艺与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生态批评研究是我国文艺学与文学研究领域内一种方兴未艾的研究。美国与西方影响下的我国生态批评研究致力于对起源于西方的生态批评进行全面辩证的研究。同时,我国学者也意识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思想的重要性,并尝试在中西方比较视野中积极拓展生态批评的研究视阈。当前生态批评研究能够为我国新时期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当前生态批评研究可以服务于我国当前建设生态型文明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生态批评产生于西方当代社会反思社会发展方式并寻求当代生态文明构想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中。作为一种具有当代生态文明视野的崭新文学批评流派与文学研究方法,当代生态批评专注于有关文学对自然的再现的生态思考,这种聚焦于文学中自然原型的生态批评思考构成了当代生态批评的重要批评视阈。生态批评家在生态文明视野中对自然的文学再现进行批评性解读,重新审视文学对自然的再现,对自然原型进行建设性的生态批评研究,探索蕴含生态思考并契合当代生态文明构想的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9.
<正>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批评,经历了两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是以对自然保护的强烈责任和对英美自然写作、自然诗歌的关注为标志,第二次是以对人类中心说或社会中心论的关注为标志,例如对生态质量问题的关注,尤其是生态正义1。美国生态批评先驱布伊尔(Lawrence Buell)指出:对于第一次浪潮的生态批评(即早期的生态批评——引者注)而言,"环境"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环境",第一次浪潮生态批评的工作范式,是评估"自然对于文化的影响,意在赞美自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当代生态批评与20世纪后半叶西方工业化社会普遍面临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它滥觞于人们开始生态思考并追求一种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就其产生的总体背景来看,20世纪西方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与环境的萎缩形成鲜明的背反,人们被迫对社会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调整,这成为当代生态批评出现的一层社会背景。同时,随着当代生态学思想的蓬勃发展,生态意识逐渐融入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为文化与文学领域内生态批评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文化氛围与思想资源,这也构成了当代生态批评出现的一层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1.
宋薇 《晋阳学刊》2011,(4):53-56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和自然美学的勃兴,是美学对全球性自然环境危机的积极回应。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学为哲学基础,试图从生态审美的角度解决自然、社会的生态问题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环境美学把人放在环境中,从审美的角度重估了环境的价值。自然美学以现代自然观为基础,力图解决自然美的难题,还自然美现实存在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12.
罗志勇 《云梦学刊》2021,(3):112-118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通过整体推进乡村自然环境、人文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优化保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适应是一项普遍的自然与社会法则。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生组织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竞争与合作、有利与不利等各种环境问题,所处组织生态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了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应当实施科学管理,促进合作社对经济环境的适应;准确理解执行政策法规,提高宣传力度,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拓展融资渠道,保障合作社适应社会环境;重绿色经营,保护自然环境,提升产品价值。从而增强其对组织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合作社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4.
郭东海 《文史哲》2003,1(1):71-74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一个突出的矛盾和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产力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准确把握这种矛盾 ,深刻认识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生态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才能把发展生产力、改善全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与保护和改造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为当代的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产业是一种知识、技术、智力高度密集型产业,具有低耗优质、效益高、增值快等特征,成为替代或改造传统产业的战略产业,然而信息产业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趋势逐渐加重,必须走与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自然资源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社会以及每个民族和国家的自然资源总是既定的和有限的,因而任何民族和国家对自然资源都不能无限制地肆意获取,必须充分考虑保持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自然资源开采过程的无序化,结果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急剧锐减和生态环境的积累性恶化.把握马克思自然资源理论的科学内涵,结合我国近年来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新时期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结合经济社会的大背景和趋势以及吉林省的现状和问题,探讨致力于吉林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变革。  相似文献   

18.
地理环境在欧美近代化的过程中,对于地理大发现、经济发展及人们的思想文化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地理环境在欧美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物技术发展利弊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技术作为新兴的高科技技术,它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生物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人类保护自然环境提供了有力武器.但生物技术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希腊神话民族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话是人创造出来的。原始人把他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神话的创造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由于希腊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点使希腊神话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一方面以海洋为生活根基,崇尚自我,追求独立,对大海具有无尽的依恋心理,另一方面以海洋为条件开展大规模向外征服的战争和海外殖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