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共同富裕”虽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但同样需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并不是要否定“先富”;需要依靠“先富”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全面落实需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其必要的保证。现阶段,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公平为基石,缩小贫富差距,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形成合力,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既要运用市场经济建立起增进社会财富、克服平均主义的竞争机制;又要运用市场经济建立起先富带后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的激励机制和调节机制;也就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走勤劳致富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防止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社会理论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承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邓小平关于实现共同富裕起点的科学判断,关于实现共同富裕途径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关于防止两极分化的思考,为我国挣脱平均主义枷锁、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想继承、丰富、发展了邓小平共同富裕的理论,赋予共同富裕丰富的社会特征,赋予发展更丰富的内涵,赋予共同富裕以直接的现实性,推进了邓小平实现共同富裕的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关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的。这一思想,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它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一项基本的重要思路。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蕴含着全体人民共有工作、共同富裕、共享休闲的内容,因而,全体人民共享休闲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共建共享"的具体措施和现实路径之一;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休闲,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8.
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最早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论,并最早进行了和谐社会的实践。21世纪和谐社会要由空想变成现实,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第三,缩小而不是继续扩大已经存在的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先富真正地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不同层次上看,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存在三层关系,即原因与结果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现阶段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毛泽东要使全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过路无疑是正确的,但没有解决什么是共同富裕和如何达到共同富裕的问题。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富裕,要避免少数人畜、多数人穷的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绝不是平均主义,从“部分先富”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点。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第一“大政策”:“先富、后富、共同富”的要义是“致富”,本质是“共富”,核心是允许和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关键是“先富”带帮“后富”、“后富”赶超“先富”。第一“大政策”具有时代性、国策性、战略性的特征,对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建新工程和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重要作用。实施第一“大政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坚持和贯彻落实第一“大政策”必须正确把握“先富”“后富”的评判和评价,深入认识“共富”的要求和致富的主体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毛泽东、邓小平共同的追求。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条件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物质保证、力量源泉和分配原则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存在异同,结果人民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前后出现“普遍贫穷”与逐步摆脱贫穷并走上小康之差别。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对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以及贫富差距过大主要是由初次分配造成的。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对此前实行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分配理念进行了调整,意味着我国收入分配理念将实现由侧重“先富”到侧重“共富”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是保证国民收入分配公平的关键,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对“先富”与“共富”以及公平与效率辩证关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使用非参数的核密度估计测算中国省域间人均GDP分布的动态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对导致这种趋势下的产业成因进行估算,可明显看出:第一,省域间的人均GDP分布出现"穷者越穷,富者恒富"的两极分化格局,且大多数省域的发展陷于"贫困化陷阱"状态;第二,两极分化格局的产业分解显示,"极化"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在省域间发展的差距,而第一产业在省域间的发展基本不存在差距;第三,第二产业在省域间的差距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次之,而第一产业在省域间的分布有助于省域间人均GDP分布的趋同.  相似文献   

15.
坚持共同富裕 缩小贫富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现象分析 ,揭示出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 ,创造条件及时缩小收入差距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实施致富政策 2 0多年来 ,致富阶层的人格素质向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轨迹的形象描述 ,深刻剖析了致富内涵及其形成的社会导因 ;致富政策的创新及实质变化在于使片面求强让位于富民为先 ,由此引发“身份社会”、“财富社会”、“学历社会”、“业绩社会”的递进变迁 ,引导人们通过追求共同富裕而整合两个“文明”,逐步构建让每个人都感到祥和、满足的合理社会。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的多重悲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最动人处在于具有多重内涵的悲剧描写:选择特定的历史时期为环境要素以渲染悲剧气氛,让人物从命运的、爱情的、性格的、人性的诸方面去演绎悲剧人生;以“故事中的故事”的独特性情节设计形成双重悲剧;“假喜剧”的悲剧形式的选择……这些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根本性突破,甚而是对悲剧本身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组织结构带来颠覆性变化,许多新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有些一时的负面事象,比如“仇富”、“仇官”、“问题少年”、“医患关系”、“二代”类等等,在社会上造成一种“浑象”.从修辞批评的视角来看,这种“浑象”是因为语言标签化、语言对心理认知的导向性造成的.由此,我们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澄清事象的本质,还原事实真实,倡导并培养积极健康的国民心态.  相似文献   

19.
“买一赠一”在市场经济的确立之初起着积极作用,但它的弊端却显而易见。对“买一赠一”从法律上进行定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买一赠一”的买卖行为与赠送行为密不可分,赠送行为服务于、从属于买卖行为。这两个行为是同一合同之内容。赠品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质量条件,适用违约责任。赠品因缺陷致他人遭受财产、人身损害,属于侵权责任,可以适用《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