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细读式教学是实践教学改革精神的具体化,它对于完成文学史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文本细读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文本细读式教学需要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师的示范与导引是关键,学生的集体协作与深入思考是重要环节,学生讲授是文本细读式教学的表征,教师的补充、总结是文本细读式教学的完成.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外国文学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和文艺理论进行恰当阐释,调动和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其进行文本细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觉发现,与教师的阐释进行无缝对接,以实现外国文学的高效教学。  相似文献   

3.
文本是各种文学史信息交汇的一个场域。解码式文本阅读是将文本自身以及文本的生成过程、生产方式、流通转换、接受阐释看作是一个个承载着种种文学史信息的环节来进行解读,它涉及到了对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通常的方法有:文本细读、文本生成过程的研究、文本的版本学研究、文本的互文性研究以及文本的改编与接受状况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本细读:“文学场”建构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细读作为新批评的重要理论遗产,在当下文学研究与文学欣赏中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同时,文本细读在文学欣赏及教学中也是极富于操作性的实践方法,符合回到文本的中心理念.近几年,学术界集中标举了文本细读这一理念,但是多停留于方法论层面的抽象论述,关于其具体路径或者实践性步骤的理论发掘依然是个空白.回到微观层面,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文学作品的体裁特性,文本细读的具体方法可落定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语词细读;其二是结构分析;其三是语境把握.这三方面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史撰著方法层面看,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意义在于:其比较方法带给文学史写作的通观视野,与文本细读伴随而生的文学史编著的个性化策略,以及"一炉而冶"的文学史史传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语文教育界里,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本细读已经越来越不受师生应有的重视,这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审美判断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只有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仔细分析文本语言和结构,提供具体的文本细读方法,并通过某些经典中学语文课文的分析,让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细读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所落实,取得一定的效果。“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作为当前一种阅读分析作品的方法,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教学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审视,着重探讨了三个原则性的问题:一是洋为中用与外国文学实际状况如何结合;二是教学与研究和我们民族的心理、特色与个性如何统一;三是以历史分析为基础,采取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多个侧面,尤其注重审美的分析的方法。在正面论述中推出了重建外国文学史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了外国文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主张建立宏观的文学史视野,开设以外国文学史为中心、层层深入拓展的卫星课程群,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教学中,致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与独立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  相似文献   

9.
王晓初的近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它以文学现代性为价值维度审视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文学演变及其美学品格,建立了一个自足的文学史框架,在写作视点、编撰体例以及文本细读上都有新的突破,是一本有着自己学术特色和价值的文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10.
因文本本位意识和文本细读能力的缺失,目前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着与大学生文本审美能力培养相脱节的问题。作为文学教育的中心,文本审美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重视与实践。只有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文本审美的主体意识和能力素养,才能弥合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实际效果与应该效果阃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时代,外国文学教学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坚持以文化视角理解文学,树立全球化的分析文学现象及文本的思想观念,实现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融入比较研究的方法,是当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在多元文化语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代表作《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传达出比较清晰的文本本位立场与思想史意识。宇文所安以文本细读为重心,以思想史构建和问题意识为条贯,对中国古代文论提供了跨文化的重新读解,同时,这一书写模式为"重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题下,如何调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问题,以及历史连续性与断裂性的对抗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将干校文学划归"文革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文学史叙述范畴,自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对于具体鲜活的干校文学文本来说,却是一种无意的遮蔽.通过文本细读.深入干校文学文本,可以发现干校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而揭橥当时作家的真实心态及其转变过程,对干校文学的评价应该以"真实"作为第一标准,干校文学创作及其研究尚有不小的空间可供开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浙东作家创造了独特的浙东文学世界,呈现了鲜明的个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研究浙东文学需要坚守学术创新原则与文学史整体原则,其基本研究路径为:全面翔实把握史料,深入进行文本细读,融合多学科视野。《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现——魏金枝小说创作研究》为浙东文学研究提供具体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上、中叶盛行于西方的"细读"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学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中国学界仍有不少人把"细读"批评理论看做是西方文学理论的独创,并常常运用它来解读各种文学文本。其实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最早、最常见的话语分析方法—言、象、意的文本分析方法,才是最早的"细读"批评理论。中西细读批评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力求透过语言的外壳把握文本之一,如注重对语言的字、词、句构成;声音的节奏、格律;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细致分析。"言"即等同于西方"细读"批评对文学文本的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分析;"象"即等同于西方"细读"批评对文本的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的仔细阅读和分析。"意"是中西"细读"批评共同的追求,然而在对"意"的深切领会上,中国式的细读批评主张凡是与文本有关的内容都纳入到对"意"的探求之中,如通过对文体、作品风格、时事、地理、风俗等全方位,立体剖析以深究文本之意。如果从细读的角度出发,中国式的细读批评比英美细读批评更为精致丰富,甚至超越了英美细读批评,是细读中的细读。  相似文献   

16.
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当代文学史书写的标志性著作,受到学术界极高的赞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完备和值得补充的地方,比如关于"当代文学史"命名、关于"潜在写作"的定位和关于文本解读等,都有值得商榷和补充的必要。教师应该以"整体观"和文本细读作为学习的基础,兼容其他专著的优点和有代表性的论点,经过先"由厚到薄"再"从薄变厚"两个阶段,增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学好"当代文学史"这门专业基础课。  相似文献   

17.
外国文学史的编著是外国文学学科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一代学人的外国文学史研究的成就和经验的一种总结方式。然而,截至目前,我国虽有为数众多的作为教材的《外国文学史》,也有若干种具有较高水平的、内容丰富的国别文学史,而没有作为学术专著的、对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进行总结的、具有权威性的外国文学通史类著述。这种现状必须改变。美国批评家韦勒克、沃伦指出,应当编写一部综合性的、超越民族界限的文学史;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和译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也表明,编写这样综合性的外国文学史很有必要。这种具有权威性的外国文学史著述,也可以称为“科学院版”《外国文学史》。这种外国文学史在篇幅上应当是一种大型的、多卷本的、纵览古今的著述,在内容上应当涵盖世界各地区的各主要民族和国家的文学,在编写观念上应当体现宏阔的文化视野和为人类语言艺术的发展立传的意向,其作者队伍则应由素有研究的学者构成。我们呼唤这样的“科学院版”《外国文学史》早日问世。  相似文献   

18.
夏仲翼教授,1931年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1978年以来曾任复旦大学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外文系副系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外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苏联文学兼聘博士导师。夏仲翼教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开设过《欧美文学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潮流》、《当代苏联文学进程》、《俄罗斯长篇小说》、《外国文学理论及文艺学方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与中国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一定意义上说 ,每一部文学史著作都是一个过渡性文本。因此 ,对于研究主体来说 ,文学史具有广阔无垠的空间 ,有一种永恒的潜在张力。所以反思规范与挑战规范正是一个文学史教学与研究者的天然使命。本文通过文学史的构成、重写文学史从呼唤到实验、回归文本与名著重读、追寻文学史的心灵史意味、倾听民间回声、夹缝时代、世界文学史格局中的中国文学史、当代意识与学院派批评的建构等多视角阐释 ,申明自己的学术立场和文学史观念 ,强调文学史家在一定意义上应是思想家 ,他的历史思考应与现实思考水乳交融。而对于文学史研究者来说 ,尊重文本乃是第一要义。因此 ,作为寻求文化现场的文学史研究应到作家的心灵文本中去勘察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广州大学开设的全校性非中文专业选修的《外国文学名著选读》课程,探讨其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运用及授课目标等方面,认为这样的外国文学教学能使学生对外国文学史有一个粗浅的了解,提高学生自身对外国文学作品及相关影视作品的认知水平与鉴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