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介绍《红楼梦》在叙事过程中运用空白艺术的方式及其产生的审美效果。《红楼梦》的空白艺术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语句空白,或是利用语言的特殊功能,使语言所显示的意象与意象之间出现断裂或省略,或是利用特殊的句式把语句压缩,使语意出现跳跃,省去两种语言意象间的直线性因果联系,从而造成一种含蓄蕴藉,潜藏不露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红楼梦》做出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作者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天人感应”文化哲学的审美化,即天书与人书的诗意融合。从这一基点出发,本文对《红楼梦》的多元视角、非情节化描写、影子描写术、超现实叙事、预言叙事、时空结构的人文色彩等叙事特点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红楼梦》在叙事过程中运用空白艺术的方式及其产生的审美效果。《红楼梦》的空白艺术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语句空白,或是利用语言的特殊功能,使语言所显示的意象与意象之间出现断裂或省略,或是利用特殊的句式把语句压缩,使语意出现跳跃,省去两种语言意象间的直线性因果联系,从而造成一种含蓄蕴藉、潜藏不露的艺术效果。第二种是情节空白,作者对某些人物和事件并不直接描绘,而是通过别人的态度、反映来叙事,或干脆把情节隐去,让读者从已知的情节去推想未知的情节。空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调动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丰富和充实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界对《红楼梦》中诸如开篇预言叙事、诗词预言叙事、用梦境、谜语、讖语、谐音等预言叙事手法的论述,成果颇丰,但同时却忽略了《红楼梦》中的这些预言叙事手法对中国传统叙事手法的继承以及其出现的原因.文章就这两方面来再次探讨一下《红楼梦》中的预言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5.
《京华烟云》作为我国20世纪初的一部优秀小说,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其成就虽不及《红楼梦》,但堪称是家族叙事小说中的杰作。《京华烟云》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叙事手法、语言表达及所传达出的悲剧意蕴等方面对《红楼梦》都有所借鉴并在主题上有所深化。因此,关于《京华烟云》对《红楼梦》借鉴与继承的研究,其意义不仅涉及小说影响史研究范畴,更对文学创作及艺术风格研究具有极大借鉴意义,其中蕴含很多值得挖掘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叙述者和叙事角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金瓶梅》在说书人叙事的基础上 ,让书中人物充当叙述者 ,对相关事件进行叙述。《红楼梦》中的二度叙事更加成熟 ,叙事层次也更加丰富。《金瓶梅》在全知叙事的基础上 ,使用人物视点叙事和客观叙事。《红楼梦》将全知叙事、限制叙事和客观叙事紧密结合 ,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石头"充当叙事者成为意象化的叙事者,这是《红楼梦》独特的叙事特点。从"以象含事"展开主题意旨、"以象写事"建构人物形象、"以象运事"推动叙述层次转换等方面,石头意象发挥了独特的叙事功能,从而使得《红楼梦》叙事具有了诗化叙事的形式意义。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红楼梦》文化文献集成和学理建树的相结合。另一个特色是对《红楼梦》文化范畴的张力与文学的关系的系统全面的研究。依据对范畴性质的意义的认知,从历史文化语境、文化思维意识和传统文化艺术三个的角度概括文化张力对文学影响的差异。《论稿》中关于《红楼梦》文化范畴对文学的叙事功能的多方面阐释,构成了《论稿》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内容。该书的文化子范畴,涉及到了历史、习俗、意识、艺术、园林、服饰的方方面面。其囊括的文化范畴之广、之全,不仅是目前《红楼梦》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而且更重要是作者着眼于文化范畴的多样性,去涵盖《红楼梦》文化的个性。胡先生的研究成果对实现《红楼梦》研究第三次转型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叙事思维里存有许多戏曲艺术因子。这一点可以从整体艺术架构、上场下场、人事离合、虚拟场景、丑角艺术等方面看出。本文拟就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古典戏曲艺术对《红楼梦》叙事思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的艺术谱系可从叙事与形象两方面采用作品细读的方法来查考。《阿Q正传》的叙事手法与中国小说的史传式叙事手法恰相反对,而与《红楼梦》紧密相承;阿Q的精神气质是《庄子》“圣人”形象经历史积淀后的粗卑化呈现。  相似文献   

11.
武建雄 《东方论坛》2013,(1):97-100,114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写法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上。主题的复合性使得《红楼梦》在叙事整体结构切分上具有多层次的特点。从宏观建构考察,《红楼梦》采用了单线贯穿、多线并进的叙事方式;从微观结构上看,《红楼梦》在情节组织上具有"生态性"的特点,体现出向传统美学回归的迹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叙事文学批评观念不断演进,经历了从"道统"到"悲剧"的转型过程.时至近代,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促成了中国叙事文学批评观念的现代性转型.对《<红楼梦>评论》"悲剧"批评观念出现的前因后果及其现代性转型的意义与影响的论证,需要从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在历史与文化的语境中加以考究.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 ,运用西方叙事学的理论方法确定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问题 ,成为一个学术界的热点和亮点 ,且有多种论文和专著出版 ,如就单部小说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就有王克明 (美 )《红楼梦的叙述艺术》、李庆信《跨时代的超越———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王彬《红楼梦叙事》、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等。这些论著大多能在对西方叙事学理论横向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选择和整合 ,结合中国古代小说的具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以期破解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美学的符码载体 ,揭示这些叙事文本的审美本质 ,为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4.
以佛教、道教为主的宗教,既在思想观念上影响着曹雪芹、高鹗的创作,同时也对《红楼梦》的想象世界及叙事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红楼梦》的梦幻叙事方式,与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诗性叙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春旻 《南都学坛》2001,21(4):44-47
诗歌一直是纯粹的语言艺术,而传统小说则是文学亲近抚慰大众的通俗艺术。不过,《红楼梦》是一个例外。意象与境界的建构,象征、隐喻、复义、反讽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使《红楼梦》的叙事成为诗性叙事,因而它比一般的传统小说更具有艺术质感。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意义世界的生成,与其对经济活动的讲述大有关系。经济活动作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在世情小说中自然而又隐性地自成一套叙事系统,为文本植入了特殊的意义。以经济视角看《红楼梦》叙事,其人物与经济相关的行为,如收入、分配、理财与消费等,均值得做深入文本内部的细究和详察,作为财富象征的金银也成为携带意义的符号。不正常的收支、奢靡腐朽的生活是以贾府为核心的四大家族败落的主因,其折射出贵族地主阶级崩溃的必然。月钱、年物等的分配叙事在小说中常常浮现,其并非无关紧要的“闲笔”,实则暗伏各种欲望之下的人物关系和家庭内部矛盾。王熙凤和贾探春在持家理财上的策略异趋,反映出不同的人生追求,也凸显了“末世”毁灭一切价值的悲剧意义。人与物、欲望与幻灭的关系,既是文本最深层的隐喻,也是《红楼梦》经济叙事最重要的寓意所在。  相似文献   

17.
夏洛特·吉尔曼的《黄色墙纸》作为女性批评家重新挖掘的早期女权主义文本,一直以来在文本的意识形态价值和意义上存在着诸多争议。从叙事心理学角度探讨《黄色墙纸》中形成性别刻板形象的原因是性别角色期待的不同,而自我叙事的策略对女主人公疯癫的意识形态意义解读具有更切实的价值,填补了女权主义解读方式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五个重要梦幻与“黄粱梦”有着深切的历史渊源。“黄梁梦”最早见于《列子》,经过唐传奇、元戏曲、明代拟话本小说和清代笔记小说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幻化时空和哲学内涵。曹雪芹将“黄粱梦”纳入到《红楼梦》的叙事中,在黄粱梦的基础上进行巨大转换,使《红楼梦》形成了独特的幻化时空和天人合一的宏伟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体现着曹雪芹深刻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与《红楼梦》时空叙事艺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分析《金瓶梅》与《红楼梦》建构叙事时空及其对叙事时空进行艺术处理的方式 ,并由此管窥两者在白话小说发展历程中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论《红楼梦》的叙事动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红楼梦》的叙事动作,提出它主要由三个动词“进出”、“看”、“说”构成。“进出”是指人物进出园林门,它是勾连情节线索的第一个叙事动作,成为叙事的真正视角;“看”是继“进出”后的第二个叙事动作,它是人物进出房门后对场景空间的环视;“说”是继“祈”之后的第三个叙事动作,它是场景叙事的主要内容,形成对话场景。《红楼梦》叙事的连续性在从空间到时间的“进出——看——说”的循环过程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