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国倌人考     
楚国的倌人之属是官人系统中的一个支系统.倌人等级少于官人等级,因而两个等级不是完全叠合,而是大致对应.其对应关系是:诸御(驭夫)与士,趣马(群驺)与皂,圉师与隶、僚,圉人与仆、台.楚国这两个系统的称谓和序秩关系与中原的两个同类系统可以说是非常一致的,这反映出楚国与中原诸国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阶层划分、爵职体系与官制构成也具有同一性,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宜是在同一文化圈内互相参照、影响而形成的共生文化.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楚国井田制的有无、性质及实施方式等,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分析考辨,提出了如下观点:楚国确曾实行过井田制度。但是,楚国的井田制同西周的井田制有质的区别。前者是征收军赋时计算土地面积的标准单位,后者则是作为诸侯百官俸禄等级和课验直接耕种者勤惰的单位。也就是说,楚国的井田制是指在衍沃之地直接将田按“井”字划阶成小块以便于官方计征,对其他各类土地则把不同土地的质的差别,通过折算而转化为以“井”为标准单位的量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其体系结构,是形成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主要特征的重要渊薮,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将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互参验,首次对楚国土地制度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认为:西周时期,楚君对周天子具有经济附庸关系,楚国的土地从名义上说为周天子所有,楚人则只是占用土地;从春秋初期到战国中期,楚国的土地所有制走的是一条国君所有制与里社占有制、领主占有制、自耕农占有制相结合的道路;楚国土地所有制主要有王田、食邑和小私有土地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楚国水利设施与建设概说○刘玉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农业之所以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楚国水利设施与建设的迅速发展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楚国的水利设施和建设进行初步探讨一、堤防工程从气候的角度看,楚国地处温带东亚季风区内,...  相似文献   

5.
自西周、春秋以迄战国,楚国经历过社会形态的演变与否,尤其是春秋时期楚国社会性质及其演进究应如何判定和表述,虽有若干学者从不同角度作过一些探索,但迄今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中国先秦时代向封建社会过渡前的社会形态是发达的宗族奴隶制,当时一些主要国家都是政权组织与宗族系统相混合的独特实体,奴隶制下的宗族组织是兴盛、发达、还是渐衰、解体,是透视当时社会关系变化、社会形态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和依据,故而对楚国的宗族组织(主要是指贵族的宗族组织)及其特征进行一番探究和考察,其意义就十分重要了.加之,事实上对于楚国之有无宗族组织?其特点如何?演进轨迹如何?  相似文献   

6.
结构作为社会或者社会个别环节的内部组织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整个社会以及社会范围内的任何亚系统都具有结构。大体分来,社会系统是由政治、经济、价值观三个主要亚系统构成。为了认识“综合性”整体,就社会范围内而言,依次分析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价值观结构是必要的。对楚国社会结构进行分析,自然也应循此程序而逐次展开。  相似文献   

7.
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的联姻是楚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不仅反映了楚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化,也有助于了解东周时期复杂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楚国联姻与其国策密切相关,春秋早期为求发展多与周边小国如郧、邓等进行联姻,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争霸使其与其他大国如秦、晋等联姻频繁,战国中晚期楚国由盛而衰,联姻已失去其政治意义。由于文化差异及地理位置关系,楚国无固定的联姻国,与东周王室也无联姻关系。  相似文献   

8.
族坟墓制度作为先秦主要的墓地制度之一,是奴隶社会宗法制度在丧葬领域的具体体现.楚国作为先秦时期南方重要的诸侯国,其仿周制以立国,自然继承了周代的宗法等级分封制度.而楚国等级制度并非与西周完全一样,其等级更为森严,这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应.随着宗法分封制与井田制的解体,楚国各阶级逐渐打破西周以来的族坟墓制度,最终楚国丧葬中的族坟墓制度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9.
楚国赋税制度,是楚国经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楚国赋税制度并未受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近年来,虽偶有探讨楚国赋税制度的文章,却未见全面研究楚国赋税制度的著述。本文以期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楚国赋税制度予以系统探索。一、军赋军赋也称兵赋,是楚国最主要的赋税之一。《左传·成公七年》记:“楚围来之役,师还。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目也。晋、郑必至于汉。’王乃止。”杜预注云:“言申、吕赖此田成邑耳。不得…  相似文献   

10.
对楚国社会发展的性状进行综合研究并以稳定性作为切入口是本文之所企望,其所以如此,笔者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其一,稳定性作为综合描述系统(自然、社会或其他)行为和状态的重要范畴,是对社会发展,当然也包括楚国社会发展进行宏观剖视的利器。以此可以超然于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的单类分析之上,把社会系统直接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并由是使楚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如社会经济形态的定性、楚国兴亡的原因、社会  相似文献   

11.
可从三个方面探讨楚国社会文化对楚辞体诗歌的产生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中国先秦时期存在南、北两个文化系统,南方自然地理作用于人文地理,楚辞得江山之助与爱国激情之助;楚辞作品浪漫、浓郁的文采风格,和南方楚国独特的社会形态以及巫风盛行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南方楚歌不断吸收民间丰富的文学和文化滋养,直接孕育了中国先秦诗歌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楚辞的时代.楚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和楚国内部矛盾的空前激化都出现在屈原的时代,屈原所开创的楚辞体诗歌,正是"愤怒出诗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楚国是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楚国音乐亦表现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楚国音乐文化接受、吸纳华夏民族的礼乐文化,与中原地区、东南和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于欧洲国家都有密切的联系,促进了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楚国权衡度量略说刘玉堂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度量衡日臻完备的历史进程中,楚国的度量衡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在已出土的楚国度量衡器具中,权衡器具的发现远远超过了度器和量器,故本文的介绍以权衡器具为主。一、权衡器与衡制权衡器又统称衡器。其实,这只是人们相沿成习的...  相似文献   

14.
从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作用看,楚国八百年中的四十二个君王总体而言大致分为三种情况:有十二位推动楚国向前发展,使楚国先后成为南迁之地荆山的大国强国、汉东霸主、“春秋五霸”之一和“战国七雄”之一,对楚国发展强盛作出很大或较大贡献;有二十四位楚君楚王表现平庸,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其前任或前几任的现状,楚国既没更大发展,也没更为衰落,他们对楚国既没作出多大贡献,也没更严重地损害楚国;有六位楚王导致楚国被动挨打、衰落乃至于灭亡,损害甚至严重地损害了楚国。  相似文献   

15.
楚文王在楚国崛起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楚文王把都城从丹阳迁到郢,为楚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楚国攻伐战略的转向;攻灭息、蔡、申、邓等国,为楚国开疆拓土;率先垂范,践行法治,对楚国形成法治社会具有定型作用。楚文王做出这些贡献,与楚文王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大臣的勇敢谏诤有关。  相似文献   

16.
楚国的服饰文化,是随着楚国在春秋中期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并为天下霸主的楚庄王对“鲜冠组缨、绛衣博袍”这种具有浓郁楚风的衣冠的倡导,其意义就有如赵武灵王倡导“胡服”一样,促进了楚国服饰文化的发展。服饰文化的发展水平,首先取决于纺织业以及与服饰生产相关的手工业的发展程度。楚地适于种麻植桑,有着悠久的纺织历史。楚墓出土的麻织品和丝织品,质地都相当精细。特别是丝织品,是迄今所见的先秦丝织中质量最好、数量最多的。由于楚国大量引进技艺高的缝纫工匠和努力汲取别国的手工业技术,故服装业以及制作佩  相似文献   

17.
楚国赋税制度综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国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军赋、田税、地租、户口税和关市税等几种形式。楚国的军赋以加强国家军事实力为目的,田赋则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为旨归。楚国的地租制度一开始便与中原诸夏不尽相同,至战国中期已成为新兴地主阶级向农民转嫁自己沉重赋税负荷的重要手段。楚国的户口税是以户为征税单位,以口为收税标准。楚国关市税的特点是向巨商大贾倾斜,这是楚国为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采取的让利政策。  相似文献   

18.
春秋以降,周室衰微,五霸割据,七国争雄。在这风云际会的时代,诸侯有事而会,不协而盟。楚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长,与诸侯国之间的盟会自然十分频繁。研究楚国的盟会之礼,对于了解楚国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外交艺术、乃至政治军事实力的消长变化,都具有...  相似文献   

19.
从考古发现看楚国的商业管理机构与职官刘玉堂楚国的商业管理机构与职官,典籍所载不多。笔者的探研,只能以出土和传世的楚国文物上的文字资料为主要依据,兼及有关文献材料。虽然未能全面反映楚国商业管理的面貌,却可获得一些信息,从而使我们对楚国的商业管理的概况有...  相似文献   

20.
楚国养马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周以前楚地无马是一个人所尽知的事实。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多马也是一个人所尽知的事实。《左传》记下了春秋争霸中楚军“车驰卒奔”的一幕幕壮观场面,战国策士更称其“车千乘,骑万匹”。然而,楚国从无马到多马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楚国马种从何而来?是南土马种,还是输自北方?楚国在养马方面有哪些可称道的经验?前此从未有人作过探讨。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养马业的盛衰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力的强弱和政权的兴替,加之,楚国发展养马不仅是中国南方养马的起点和第一个高潮,而且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高潮,如果忽略了这一章,一部中国养马史也就不可能是完整全面的。因此,从先秦史和中国养马史两方面来讲,都亟需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