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者和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黑格尔为世界哲学史留下了极为丰硕的遗产。如果从历史效应的角度看,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无疑是这其中最重要也最具当代相关性的一项。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黑格尔的圣经”。因此,凡是希望挖掘黑格尔哲学活的精神的哲学家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目光投向《精神现象学》。狄尔泰、卢卡奇、海德格尔、柯热夫、伊波利特、马尔库塞、阿多诺、伽达默尔……许多彪炳史册的20世纪大哲学家在自己思想发展的重要时刻都曾深入研究、解读过《精神现象学》,并留下极具哲学价值的文献,这就使得《精神现象学》具有了一种明确的当代相关性。这在黑格尔全部哲学遗产中是极为独特的。为了纪念《精神现象学》出版200周年,本刊特别编发了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的《现象学口号“面向事情本身”的源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文。张先生是我国当代最重要的黑格尔哲学专家,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黑格尔哲学研究。早在1962年,他就出版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述评》一书,并在2001年出版了《自我实现的历程》,对《精神现象学》进行详细的导读与诠释。在本文中,张先生围绕“面向事情本身”这一口号,对《精神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这一重大然而长期少有人问津的课题进行了重新审理。张先生的研究结论及其面对哲学史的态度,是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的产生既有客观的现实根源 ,又符合哲学史的一般进程。这一过程的根本特征来自于现象学的自我否定性 (辩证性 ) ,表现为多重性的十分剧烈的“哥白尼式革命”。从 1 8世纪到 1 9世纪是现象学哲学由古典现象学 (或“精神现象学”)经感性哲学 (“新哲学”)到纯粹现象学 (“先验现象学”)的发展过程 ,是现象学自身的历史生成、发展和完成的完整过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作为古典形而上学理性精神的完成状和现代哲学诞生的否定性平台 ,倚仗着具有巨大内在生命力的辩证法使得概念现象学得以最终完成 ;费尔巴哈在黑格尔概念现象学的寄生体内进行了现象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哥白尼革命”,将古典现象学带入感性、直观和直觉的广阔天地 ,以否定绝对理性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现象学的发展 ;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则“双重”扬弃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 ,创建起“真正科学”的先验现象学。这多重性的“哥白尼革命”最有力地说明了各个时期的哲学之间的客观联系 ,凸显出现象学产生的辩证性和历史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早期谢林哲学的核心概念“理智直观”在黑格尔看来只是一个形式主义的外在性的规定,它无法完成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真正统一。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概念是基于人和社会关系的辨证运动而提出的,人的自我意识的欲望的和目的论的本质保证了“精神”是以自身为目的地发展着的,克服了谢林形式主义的外在性的“理智直观”的,完成了对谢林同一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阐述了其对哲学的基本认识,并且通过对哲学的表述把他的哲学观与康德、谢林等人的哲学观区别开来。黑格尔的“哲学”既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的产物,也不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客观精神自身运动和发展的一个过程;是本体论、辩证法和方法论三者的统一;是孕育了黑格尔庞大哲学体系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发现新世界观的过程中,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是意义更为重要的著作.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性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真正的发源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通过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分析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创立了劳动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方法是反映现代实践格局的思维方法 ,本文认为 :黑格尔是第一个用现象学方法建构其哲学体系的人。在现象学视域内 ,我们发现 ,黑格尔哲学不仅仅是传统所理解的思辩理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以其特有的现象学方法 ,确立了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基础地位 ,并对现实世界和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作了抽象然而真实的表达。马克思独具慧眼地发现并继承了这一“合理内核”,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文力图通过对黑格尔建构实践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现象学方法的讨论 ,凸显黑格尔的现代性 ,以求对正确理解黑格尔哲学文本及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并对从现象学视域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哲学的一位卓然大家、现代解释学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H·G·伽达默尔认为,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只有《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指“大逻辑”)才称得上是黑格尔的专门著作,其它如《哲学全书》原来只是讲稿,而《法哲学》则不过是教科书。①如此来看,《精神现象学》这一“文本”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相形之下,我们对这部堪称黑格尔思想成熟期的最早力作所进行的各方面专题研究却显得十分不够。另外,我们通常将辩证法称作一般方法论,但如何按照辩证法的内在要求来完成哲学理论自身体系的建构,并对这种建构的合理性作出说明,至今仍是一个令人感到困挠的问题。恰恰是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第一次突破了通常的那些哲学体系建  相似文献   

8.
靳凤林 《河北学刊》2003,23(4):92-94
本文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纯粹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 ,内容主要涉及 :(一 )两种现象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绝对精神”和“纯粹意识”的基本内涵 ;(二 )精神现象学的“中介过程”方法与纯粹现象学的“理智直观”方法的本质区别 ;(三 )黑格尔的辩证统一原则与胡塞尔的还原原则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麦克斯·施蒂纳是著名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但他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却晦而不明.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到处展现着施蒂纳运用辩证法的痕迹.但他并非简单地重复黑格尔,他的“唯一者”的形象乃是现象学中精神运动达到最后阶段的自我意识的现实化身.就此而言,他促成了黑格尔哲学逻辑的完成,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后的黑格尔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王荣祥 《理论界》2008,(5):117-118
真理问题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极其重要的问题。黑格尔认为,哲学就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真理是概念的科学体系,真理是发展的,真理是全体,真理是主体。  相似文献   

11.
先刚 《社会科学》2023,(7):27-34
关于黑格尔哲学的“无前提性”,学界通行的观点是要么把它理解为一种单纯的怀疑主义或批判精神,要么去论证作为黑格尔逻辑学开端的“存在”本身是“无前提的”。文章首先指出怀疑主义或批判精神不足以刻画黑格尔哲学的根本特性,以及所谓“无前提”的“存在”在黑格尔那里是自相矛盾的,然后辨析了黑格尔哲学在“无前提”“本原”“开端”等关键概念语境下的开端问题,最终通过澄清黑格尔在逻辑学之本质论部分里关于“设定”和“预先设定”等概念的思想,表明黑格尔哲学的“无前提性”的真正意义在于破除一个绝对在先的开端,扬弃开端和终点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2.
薛刚 《晋阳学刊》2014,(4):77-82
如何看待《精神现象学》和《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体系的关系,不仅是黑格尔研究者们一直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且在黑格尔本人的思想发展中,对于两者关系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与哲学体系是否需要一个"入门"或"导言"联系在一起,黑格尔从耶拿时期就开始思考并寻求这个答案,在经过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分合之后,他确定了《精神现象学》作为是哲学体系的导言和第一部分,但在最终出版时把原初的副标题"意识的经验科学"改为"精神现象学的科学"又表明了黑格尔对于这个"入门"或"导言"采取了部分否定的态度。本文通过上述黑格尔思想的发展和转变,来探讨《精神现象学》与《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分为三是贯穿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一条红线。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是学习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向导。精神现象学的逻辑起点是感性确定性。而意识的逻辑起点是事物。意识包括三个环节 :感性———知觉———知性 ;精神现象学的意识形态的组成和结构体系均体现了一分为三思想。精神现象即意识形态 ,包括从属于主观精神的意识———自我意识———理性 ,从属于客观精神的伦理———教化———道德 ,从属于绝对精神的艺术———宗教———哲学等等。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问题是贯穿《精神现象学》的根本问题,黑格尔多次指出,现象学是精神从自在走向自为,从实体走向主体的运动过程,主体是这个运动过程的本质和目的。主体是什么?人为什么是主体?主体的本质是什么?主体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它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关键问题,《精神现象学》这个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作为其主导原则的主体理论具有极大的合理内核,对它的进一步研究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宗教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发源地,亦是他的宗教哲学思想的发源地。在该书中,黑格尔描述了由“绝对观念”演化发展而构成的全部“科学”领域,“宗教”赫然占据着显要的地位。《精神现象学》中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已经包含了黑格尔日后详尽发挥的宗教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内容。在黑格尔枯燥晦涩的议论中,我们可见到许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只是短视性地把《精神现象学》的诞生同黑格尔与谢林的绝对同一哲学的决裂关联起来,而没能注意到黑格尔在对康德道德哲学主观与客观严重对立的批判基础上寻求将个别与一般结合起来的新原则的冲动与努力对《精神现象学》之产生所起的内在推进作用。这既导致了对《精神现象学》写作的深厚动因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理解,也阻隔了对《精神现象学》整个布局结构和行文思路的思想背景及其由来的考察,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或者说遮蔽了我们对《精神现象学》中关于"伦理"与"道德"的顺序与关系的认识。本文从黑格尔伦理思想发展的脉络以及《精神现象学》对康德道德哲学的特殊处置方式出发,探讨了黑格尔以开放的伦理精神超越康德的内在道德原则的学理进路及其实质意蕴。  相似文献   

17.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认为“自然意识”始终无法彻底克服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对立关系,而只有在“无限的”自我意识中,意识才开始克服这个对立,成为自在且自为的存在者,开始向绝对精神回归的历程。而自我意识之所以能够成为“无限的”存在者,在于它真正扬弃了“意识”中包含的“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之间的矛盾,具备了“无限性”特质,成为了概念性的存在者。我们从内在于“意识”概念的“对象性”和“关系性”这两个核心维度出发去澄清“自在”和“自为”的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意识”概念的三个层面。借此,我们才能够重新考察“自我意识”的“无限性”特质的理论内涵,深化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论先验现象学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胡塞尔现象学和黑格尔辩证法放在西方哲学史上两大反思传统(外在反思和内在反思)的源流中来考察,分析了胡塞尔“自我学”与黑格尔自我意识学说在反思类型上的差异,并通过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有意误读揭示出现象学和辩证法在直接性和间接性关系上的深刻分歧。文章权衡了当代现象学与黑格尔辩证法各自的利弊得失,并在突出二者差异的同时探讨了它们互相补充和沟通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修毅  徐彦山 《北方论丛》2002,1(1):40-45
从现象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本世纪哲学发展最有前途的走向,也是现代实践格局发展的要求.因而,揭示马克思的现象学建构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结构的渊源关系,揭示后现代现象学与马克思现象学视域中的哲学的相通之处,可为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走向现时代,提供研究问题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现象学对中国学术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实践哲学通过人的“感性活动”与胡塞尔现象学通过人的“意识现象”来直观人的本质的思想方法,都在批判继承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超越了古典自然主义哲学,因而有相近之处。把现象学方法批判引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当今人文学术更高层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