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焦于民之心性,“因民之心性而化导”,是《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根据现实需要融合百家之长,从对人性的重新阐释出发,影成的独特的“神化”文化思想,是特定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下,淮南王的思想反映,是道家思想在特定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从“无为”到积极“有为”的内在历史变迁.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理论的神化与神化的理论问题。本文所指的理论 ,主要是指前苏联的斯大林理论 ,即赫鲁晓夫在职1932年所正式提出并被他神化过的“斯大林主义” ;同时 ,也是指从1945年由中共七大提出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神化到极点的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面对着快速主为迁与恶化的环境状况时,世界各国都努力地投入大量的资源与人力去解决层出无究的环境问题,在所采用的各式方法中,环境教育绝对是被许多国家地区与机构所重视的重要方法,台湾也不例外地尝试以环境教育的推动与执行来协助促成环境的改善,至今已经有超过十年以上的努力,但是有一些推展环境教育时的概念与做法却仍然有值得商榷的余地,这些盲点的澄清,相信将有助于环境教育能更稳健有效地推导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春秋>经本来非常简单,<公羊传>和公羊学通过"以义解经"生成许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春秋纬>进而通过孔子神化与经典臆说成为经典过度诠释的范例.尽管过度诠释可能会实现意义再生,但离开事实根据和经典本义的诠释毕竟让人觉得远离真正的学术探讨,不可避免沦为随意想象发挥和主观任性臆断.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神化是儒家学者将孔子从人拔高到圣继而再拔高的神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子贡是将孔子圣化的开始,孟子是将孔子圣化的完成者,董仲舒是将作为圣人的孔子神化的开始,以春秋纬为代表的纬书是确立孔子神的地位的完成者.春秋纬中的孔子在外貌上是一位集历代圣人外貌特征之大成的孔子;在具体事迹上是一位带着上天使命,生而为圣人,为汉王朝制法的孔子;还是一位能预知未来,祥瑞满身,天资聪慧的神人一样的孔子.春秋纬中的孔子形象成为了历代儒家学者心目中孔子的标准像,并影响了后世的孔子造像.  相似文献   

6.
自身思想内容的神化是儒学从百家学说之一上升为独领群首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根本途径。汉武帝前期,公羊派大师董仲舒杂取道、法、阴阳五行各家,在儒学的框架中揉入了神学的概念。西汉后期形成的谶纬之学,则把儒家经典看作天言圣意,把孔子视为圣人素王,进一步推动了汉代儒学的神化。东汉时,官方经学文献《白虎通义》以儒家政治神学一线贯穿,对儒学的神化达到顶点,儒家学说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合理性的建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7.
8.
孙轶旻 《云梦学刊》2006,27(6):58-61
唐代开国名将李靖因其丰功伟绩而为后继历朝列于国家祀典。然而,对李靖神化具有主导因素的却是民间广修祠庙并不断附之以异说。这种民间的祠祀加速了历史人物李靖向神祗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因其在宗教上的卓越贡献而被称为"第二佛陀"。虽然宗喀巴从青年时期到圆寂,都是在西藏修行、完成宗教改革和著书立说,但在他出生地的丝路南线河湟段,流传许多对他神格化的民间传说。从神话的历史演进来看,上古时期是神话类型的发明期,历史时期是以上古神话为原型,对虚构人物或者历史人物进行神化的传播与传承期。考证宗喀巴神化传说中"神"走过的历史足迹,初民的原逻辑思维已经远去,多民族用上古神话原型不断介入地方历史,显现自己河湟段主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10.
人的神化是对抽象的国家权力的神化,其形式和性质由政治制度决定。古希腊政 治制度的变革决定了人的神化的嬗变:一、在荷马时代,氏族贵族专政始创英雄崇拜,并限定 了人、英雄和神三者之间的界限不可超越;二、在古风时代,僭主政治的普遍建立使平民的地 位上升,人、英雄和神三者之间的界限被超越,代表民间力量的酒神开始名列奥林匹斯神系; 三、公元前五世纪民主政治鼎盛时期,一些英雄人物和平民在死后受到神化,但属公共行为, 家族和个人不会因此获得国家权力;四、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民主政治走向衰落,开始出现 了对在世的独裁者的神化,公共权力被私有化了,思想家们也为之进行了思考,这开了希腊化 时代帝王崇拜之先河。  相似文献   

11.
人类发展史作为一个永不完结的运动过程,表现为不断涌现的超越行为,彰显着人类普遍的超越精神,因而“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超越史”的说法并不夸张。人类的超越意识从何而来,这种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而成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又是如何向前推进演变的,我们都可以在历代文学典籍中找到答案:古人的超越意识,诉诸于神化理想且带有相当的功利性;现代人的超越意识则倾向于自我实现,并且把超越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这种认识上的改变,象征着由神化理想衍生而来的现代人的超越观念走向成熟,也意味着现代人的现代性人格趋向健全。  相似文献   

12.
吴继金 《船山学刊》2007,4(4):30-33
中国的"毛泽东热",既反映了中国民众对领袖毛泽东的诚挚情感和衷心爱戴,又是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历史折射.可以说,它与新中国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它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万物有灵的原始社会,色彩作为事物最鲜明的外在特征,被视为事物灵性的重要表现方式,因而受到先民的崇拜,并在原始巫术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社会各阶层对色彩符号的神秘属性、巫术功能观念的普遍认同,为君主借助五时五方服色符号自我神化,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春秋战国以后,五时五方服色符号观念吸收伦常思想,与新兴礼乐文明相融合,增强教令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在君主"自我神化"、塑造"圣人形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王权主义从神化到圣化的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4.
《周易》与科学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问题。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曾经处于世界前列地位,而且经久不衰,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周易》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际“周易热”的出现,有些哲学家、科学史家站在现代科学的高度,在揭示《周易》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影响的同时,还进一步挖掘了《周易屿西方近现代科学之间的某种“相通性”。但是,许多这样的研究事实上已经超出《周易》本身的范围,甚至走入了神化《周易》的误区。因此,历史地、客观地回答《周易》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恢复《…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消灭一些对自身有重大威胁的事物,狼不幸成为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牺牲品。为了让对狼的屠杀“合法化”“合理化”,人类在自己的文化中对这种行为进行了辩护。辩护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狼是残忍的魔鬼!所以人要不遗余力地消灭它。同时,在人与狼的战斗中,有的民族逐渐发现了狼的一些优良品质,视狼为他们的祖先、守护神,对狼十分崇拜。本文就是要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分析,发掘出这些文本中的狼的文化内涵,从而全面的了解狼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北山移文》新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所批评的是假隐士、真官迷,不一定针对周颙一个人。因此没有必要以与周氏事迹不符合而指责孔氏失真,并贬低孔文的意义。艺术典型不能以历史真实来要求。孔文的艺术特色王要在于假托神灵谴责世俗,不同于一般的动植物拟人化。孔文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讽刺先贞后渎的变节者。  相似文献   

17.
“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在先秦“神”先后经历了作为外在灵异的神(鬼神)、作为变化妙道的神(神化),和作为内在主体的神(心神)三个阶段的演变,这是“神”在后来整个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三个义项,其共同特征有灵妙性、不测性、整体性、精一性、纯粹性、贯通性、主宰性和光明性等等,其演变的趋势是逐步理性化、内在化、主体化。从信仰和安身立命的价值关怀来看,中国文化中非常丰富的关于“神”的讨论仍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此,我们可以尝试构建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文“神”学。  相似文献   

18.
迎合大众追求刺激和倾向各种奇思怪想的心理,《天堂第七层》披着神秘的面纱隆重登场,以其特有的怪诞又真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向读者建造一个若真若假,若幻若实被神化了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9.
附魅与神化——对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反思(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20世纪中国作家几乎走下神坛而"祛魅",但唯有鲁迅是例外.文学批评界一直在为反对"神化鲁迅"、还原"人间鲁迅"而不懈努力,可是并没有真正彻底去除"神化鲁迅"的倾向,而是对鲁迅进行另一种形式上的"附魅"与神化.具体体现为:批评鲁迅的非学理化倾向;反批评一定程度上的非学理化倾向;现行大学文学史教材,不对鲁迅创作不足作出辩证评价;夸大鲁迅思想家的一面;和其他经典作家相比,学术界不谈或少谈鲁迅文学创作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的两部伟大著作。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它们为后世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与欣赏提供了蓝本。二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刘勰以文体评论为主,从理论的高度对文学样式进行总结;萧统以选文为主,以文代评。从《文心雕龙》和《文选》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与萧统有着不同的选文标准和文艺思想。本组专题三篇文章分别以三种文体为例,对比分析《文心雕龙》和《文选》文体观的异同。刘群栋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乐府诗的批评和选录入手,分析了二者乐府观的区别和联系;罗明月以《文心雕龙》中的"封禅"与《文选》中的"符命"这两种异名同称的文体为例,说明了刘勰与萧统在文艺思想上的个人差异性和时代趋同性;赵俊玲比较了刘勰与萧统在诔文观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并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