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人类学中,经纪人泛指在两个单位之间进行调解并从中介活动中获益的行动者。政治人类学与发展领域的人类学学者先后对经纪人的角色和功能给予关注。文章首先从经纪人存在的社会基础、权力体系与经纪人的关系、经纪人的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回顾政治人类学有关经纪人的研究;而后从发展经纪人的理论基础,其存在的结构性支撑、主要功能以及发展经纪人与其他行动者的特殊能力和策略等方面回顾人类学家有关发展经纪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人类学经纪人研究在我国的应用予以简要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摘要]中国人类学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如今人类发展和中国发展的新形势,呼唤中国人类学关注现实、研究现实。这既是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社会现实变革的实践需要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微妙变化的必然要求。重要的是中国人类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根本特色。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影视片是人类学家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的有效方法.根据人类学影视片的拍摄内容,大致可分为作为研究资料的素材片、作为文化描述和文化解释的影视片三种类型.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学影视片除了发挥对文化进行记录的传统优越性以外,还可以其独特的影视表达方法和视角,对人类文化进行深入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对于海洋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海洋人类学(Maritime Anthropology)才正式诞生。所谓海洋人类学,就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海洋社会的人群行为及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海洋人类学的研究强调一种海洋主体性的视角,突出海洋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尤其认为海洋社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有其不同于内陆社会的运作逻辑和文化规范。深入了解和认识海洋及海洋社会的环境和文化独特性,不仅是人类良性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前提,也是处理人类与海洋之间关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以跨学科、可以和其他多种学科"联姻"而产生分支学科为主要特点。关注视觉媒体和媒体革命对文化的影响,考察在现代视觉媒体影响下的文化涵化、文化冲突和文化变迁成为当今视觉人类学的主要特点。在新图形时代的语境下,视觉人类学这个新研究领域,既需要不断用科学技术手段武装头脑的人类学家,也需要具有一定人类学学科知识的摄影师,更需要包括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摄影家、艺术家、设计师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关注和参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形态为研究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为研究方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研究目的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人类学。人类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第四个来源和第四个组成部分,人类学内容是马克思始终关注的要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取得的优异成果,对整个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与人类学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整个人类学发展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7.
政治意识形态批评话语的沉潜与复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界政治意识形态批评是一个被忽略的理论视角。文学政治批评的学理性内涵是在文学文本中发掘人类生活中现实的、感性的、历史的实践性关系 ,其理论基点在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在革命人类学的基础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文学政治批评之路 ,并为当代中国文学政治批评话语的复兴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8.
非传统安全是随着时代及人类安全观的变迁提出的一个新议题。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可以拓宽这一议题研究的视野并提升其理论深度,如对安全概念进行批判、对传统与非传统的界限进行辨析等,而人类学对族群、文化、生态、权力、暴力、移民、疾病等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在非传统安全治理方面也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进入 21 世纪,互联网开始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学开始关注互联网的研究,产生了新的研究领域———互联网人类学。 文章讨论了互联网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包括各类新技术、新媒体等在人类学中的应用,互联网人类学的学术视野,以及互联网对传统人类学研究话题的提升,互联网人类学与当代世界的发展等。 人类学研究的互联网化将成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将互联网人类学同中国研究相结合,是构建人类学的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斯科特(JamesC.Scott)以人类学和底层视角研究以往属于政治学、历史学或社会学范畴的农民政治,并将对“农民革命”的关注转移到对“农民日常反抗”的分析。以斯科特的视角为出发点,结合斯科特对农民日常反抗理论的论证,考查底层政治的运行逻辑。首先,大多数底层反抗不体现在公开的权力舞台上,而是在权力背后;其次,底层农民对试图将其生存状态合理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底层具有“去神秘化”的能力;再次,日常政治是支配与反抗关系的微妙平衡,底层政治在这一关系中展开,底层通过日常反抗形塑自身的政治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