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问题的回顾及现状思考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是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变动而形成的一部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暂时分离。显然,就业与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否结合。在传统观念中,失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因为失业是相对资本的过剩人口。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了,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绝对地增加了,这样形成的相对过剩人口是产业后备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  相似文献   

2.
选择不同的参照会产生不同的关于过剩人口的解释,相对于生产资料的是劳动力过剩,相对于生活资料的是(总)人口过剩。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即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参照,从劳动力和(总)人口两个角度来分析,过剩人口理论才是完整的。历史的经验表明不同的历史时期,过剩人口有不同的表征,社会主义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两种过剩人口类型的并存,只有“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时,过剩人口才将与人类告别。两类型过剩人口理论为分析我国一些具体的人口经济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存在过剩人口,如果存在,又如何认识这一现象,这是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的重要课题之一。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对于加深理解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在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制定适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人事管  相似文献   

4.
《人口研究》1987年第三期发表了卓祖航同志的题为《试论两种不同性质的相对过剩人口》的文章,读后颇受启发。但同时感到,文中亦有值得商榷之处。谨写下文,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一、卓祖航同志在文中指出“其实在马克思的人口理论中,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有相对于生产力水平的过剩人口,而且还有相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积累时,曾经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在讲到资本主义人口规律时,都把相对过剩人口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来表述。人口学的研究者也基本上承袭了政治经济学的这一表述。在近几年出版的人口学书籍中,几乎毫无例外地把相对过剩人口  相似文献   

6.
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下过剩人口规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下过剩人口规律新探童玉芬(北京大学人口所北京100871)NorthwestPopulationJournalNo.2(72)1998人口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关于过剩人口问题的两大阵营的斗争。一派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过剩人口理论,认为过剩...  相似文献   

7.
有些同志在研究过剩人口问题时,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生的过剩人口叫做“生产力压迫人口”型过剩人口,把我国目前存在的过剩人口称作“人口压迫生产力”型过剩人口。这种划分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在《强迫移民》一文中的论述。马克思在该文中指出:“现在(指资本主义社会——作者注),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①。我认为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在一次人口理论讨论会上,有一篇名叫《试论马克思的过剩人口增长规律》的论文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的基本论点是: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它们之间在运动过程中必然出现相互适应和相互矛盾,“过剩人口就是在两种生产的矛盾发展中产生的。”就是说,只要有两种生产及其相互适应、相互矛盾现象存在,过剩人口就成为一种必然性。其结论是,“马克思的过剩人口增长规律理论是普遍地适用于各社会形态的”。既然是“普遍”的,当然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这是一个既关系到理论,又关系到实践的重要观点,我们认为,有进行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过剩人口和劳动人口通过某种社会媒介与生产资料结合是密切相联的问题,而劳动人口通过某种社会媒介与生产资料结合是商品经济的一个侧面。只要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真正得到人们的公认,就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引出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必然产生过剩人口的探索。本文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过剩人口的涵义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层开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战略目标,就是使传统的封闭僵化的经济体制彻底瓦解,建立起富有生机活力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即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因此,无论是就商品经济理论本身的彻底性而言,还是就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触及到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目前学术界至少有以下四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生产资料吸收劳动力的程度和水平而言的;第二种看法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内的生产条件而言的;第  相似文献   

11.
张纯元 《人口研究》2000,24(2):29-32
1949年以前,旧中国存在着贫穷、失业、人口质量低下等人口问题是很自然的,那是由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所决定的;1949年以后,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还存在不存在人口问题?当时没有现成答案的.  相似文献   

12.
马尔萨斯以后到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产阶级人口 理论 李竟能 南开经济研究所季刊81年第4期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曹景椿 辽宁日报 1981.11.4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吗? 苏润余 西北人口(兰州) 81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3.
台湾之人口俞大刚小康水平与人口增长人口与经济第8期王胜泉健康报7010徐光启与人口学.主福康徐小蛮文汇报5.16谈相对人口过剩问题卢明明光明日报5.23.马克思的人口理论吴忠观财经科学’第么期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相对人口过剩学说桂世勋 吴评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学习马克思关于过剩人口增长规律的论述‘程度 王冰武汉大学学报第马期“两’种生产”理论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李笑春刘恩景朝阳师专学报第1期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初探赵映拂杨州师院学 报第2期我国经济活动人口的分析陈玉光张泽厚 经济研究第6期.社会主义特殊人口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欧洲发达国家与中国历经的人口实践进行比较,探讨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的不足,进而提出人口转变的方向及完成与否的判别标准。文章在构建年龄结构转化理论的基础上,严格区分了相对过剩人口与相对适宜人口,指出未完成年龄结构转化过程的发展中国家与相对基本完成年龄结构转化过程的发达国家人口状况的区别,从而论证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化的日趋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中国城镇失业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失业人口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对建国以来中国城镇失业人口问题分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转型发展时期两个不同的阶段分别进行了归纳和论述。同时,文章基于现有的官方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镇失业人口的运行机制,并对转型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失业人口运行机制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系统探索,由此提出了一些完全不同于其他学者或文章的有关中国城镇失业人口问题的学术观点和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一般和特殊两种形态。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过剩人口理论,也有一般和特殊两种形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特殊形态的资本主义过剩人口理论,已为大家所熟悉。本文要探讨的是马克思关于一般形态的过剩人口理论。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目前还没有引起我国人口理论界的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甚至有人用马克思特殊形态的资本主义过剩人口理论为依据,否认马克思一般形态的过剩人口理论。这是因为没有对马克思的人口思想作全面深入研究的结果。因此,很有必要对马克思的一般形态过剩人口思想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中国人口不仅是相对过剩 ,而且是绝对过剩 ,失业问题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在此基础上 ,本文论证了失业存在的经济合理性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8.
近来,许多文章提出共有人口规律问题,也有些同志不同意有共有人口规律。他们大都根据马克思所说的,“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为了详细说明问题,有必要全文引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叙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同相对过剩人口的必然关系,然后总结性地说:“因此,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调整人口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口生产及其规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在批判马尔萨斯“把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过剩人口看成是一样的,不了解它特有的差别”的时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里,马克思说:“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①政治经济学的一些论著中,过去常常引用马克思这段话,作为否认人类社会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一般人口规律的根据,似乎马克思说的“抽象的人口规律”便是指一般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