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进步与危机的悖论 自19世纪末以来直至当今,中国社会似乎始终处于某种危机状态之中。一代又一代社会精英奔走呼唤,号召人们“担负起天下兴亡”,同时对于救国、治国、强国之路“上下求索”,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医国手”(龚自珍语)们为自己的时代开出“救世良方”时,往往将当时社会危机的症结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因素。例如,清末的维新志士、革命党人相信,当时国家的状况之所以那么坏,问题就在于君主专制体制,在于满人当政;民主革命时期的人们相信,当时的中国政治动荡昏暗、民不聊生,祸根全在于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文革”结束后,人们痛定思痛,认为“十年动乱”乃至1949年以后的所有偏差,问题全都出在“左”的路线。  相似文献   

2.
所谓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小政府”的说法,其本意是要减少束缚而不是取消保障,是限制权力而不是推卸责任。 最近有关方面作出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 “基本不成功”的结论。此语犹如一石入水, 顿起波澜。人们由医疗体制的问题想到令 人诟病多时的教育体制等公共品供给部门, 看到的也是问题多多。 目前多数的看法是。这是“过分市场 化”的错。的确,这些年来在“用经济手段 管卫生”、“教育产业化”、“不找市长找市 场”的口号下,各“部门权力”的公共服务 责任明显收缩,引起一系列严重问题。其 中,公共卫生危机在前年的“非典恐慌”中 一度发展成安全危机的情况下,“国家该不 该给非典病人提供全额免费治疗”居然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企业品牌危机事件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影响了人们对企业形象及产品的价值评判。2007年的西门子贿赂丑闻;森马广告风波;家乐福群殴、踩踏事件;品客、乐事、依云遭遇“标准门”;2008年尽人皆知的三鹿毒奶粉;东航“返航门”;平安高管“年薪门”;可口可乐“广告门”均成为危机事件的主角。无论危机源起何处,一旦发生,就会使企业内、外部产生恐惧和怀疑,对企业公共关系的应变能力提出挑战。随着企业危机事件发生率的上升,危机公关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尹慧君 《职业时空》2005,(13):35-35
近两年来“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怀揣高等学历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缺乏工作经验,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危机。与此相对应,大学生“回炉”上技校人数日渐增多。毕业即失业:职业技能是瓶颈。正是“职业技能”这个瓶颈阻碍了大学生本应顺理成章的就业。这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学历不能与能力划等号,学历代表的未必是真才实学,一纸文凭走遍天下的历史将宣告结束。正如一  相似文献   

5.
人们几乎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非典”是一场公共危机的说法。似乎没有问一声根据什么。是根据这场疫病的危害来说的?是根据意识形态、根据政治需要?还是根据其他的什么?如果大家有共识,承认SARS是一场危机,那它揭露的到底是什么危机?  相似文献   

6.
在2005年里,松花江苯污染、江西九江地震、各类矿难事故发生在我们身边,放眼全球,东南亚海啸、禽流感把人们带进了不可预见的恐惧深渊,美国则被一场“卡特里娜”飓风刮得狼狈不堪,浪漫之都巴黎也被一场骚乱带入了岁末的梦魇。这些“天灾人祸”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危机。所谓公共危机,主要是相对于个体危机而言的,简单地说就是不可抗拒的灾难性因素造成与大众安危有关的事件。危机,无处不在。在危机中还常常伴生许多谣言,谣言的泛滥会影响危机的处理进  相似文献   

7.
2007年才刚开了一个头,国人再次面对“安全危机”。根据2006年的某种“经验”,不少人对那些“有毒”的食品心存余悸,故而大家对于吃的方面,越来越持一种谨慎态度。而这次,让人大感恐怖的则是许多年轻人日常都可能要用到的“祛痘(青春痘)”产品。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打假权威形象的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此次揭开了“迪豆痘速消”的盖子——这种由福建泉州恒泉化妆品公司生产的产品,号称是祛除青春痘的终极克星,“使用一次就可以让痘痘变小,使用3至5天后,痘痘可以完全消失,而且不复发”,并郑重承诺,“绝对有效,无效退款”。然  相似文献   

8.
危机是一种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负面事件,它和灾难、痛苦、损失仿佛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灾难频繁,危机不断。面对公共危机,政府责任重大。对于转型中国而言,随着2005年禽流感的逼近,正在淡忘SARS引发的“非典型公共危机”的人们,又一次认识到了公共危机的巨大破坏力。  相似文献   

9.
树立高校危机公关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公关”原是指企业在危机状态下的公共关系处理,但随着高等院校突发事件的不断增多,为了妥善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危机公关”一词也就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李振 《现代交际》2010,(2):26-28
危机是一个组织所要面临的正常的现象,同时危机公关也是一个组织在面临危机时所要必须做出的反应。危机的出现有其特点,危机的特点决定着我们在危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防微杜渐;在危机发生时,要保持冷静,沉着应对,以真诚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应对危机。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每个组织面对危机所表现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有的可以把危机化解掉,并且从此突飞猛进;而有的组织却在危机中掩耳盗铃,自取灭亡,从此销声匿迹。在此文中我们就将讨论为何有的组织能够歹于妙地化险为夷,逢凶化吉,如何将“危”变为“机”,有的却遭遇滑铁卢。  相似文献   

11.
危机管理历来被人们称为“刀尖上的舞蹈”。所谓危机就是对企业或者是机构造成严重威胁的突发事件,这个事件可能是危险和机会的一个分水岭,处理得好,有可能是一个企业飞跃的机会,处理得不好,可能会是企业陷入万劫不复的灾难当中。危机管理就是在危机发生之后,帮助企业确定正确的沟通方式,执行正确的沟通策略。在中国公关界有这样一支锐利的“鹰之队”,他们以鹰为图腾,以鹰为灵魂,  相似文献   

12.
情事圈点     
《女性天地》2006,(11):26-27
题记:我总是对与两性、婚姻有关的事物特别关注,看到这样的新闻就随手留下。当我将它们分门别类放在一起时,忽然发现,这些林林总总的情感见闻,分明是我们这个多彩时代的一部分生动记录。——舒心婚姻危机,“家丑”扬不扬?婚姻危机,是人生最为痛苦的事,社会不断开放,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婚姻不出问题。当婚姻发生危机时,你该怎样释放心中的痛苦呢?《北京青年报》说:“家丑外扬释放痛苦,婚姻危机化险为夷”——找人倾诉是释放心中痛苦的好办法。1998年莱温斯基与克林顿的不正当亲密关系曝光后,希拉里既心碎又愤怒,一时也不知怎样才好。“但我明…  相似文献   

13.
身在职场中,谁都不会一帆风顺,稍不留意,摔个“跟头”也是常有的事,只是,有人知道其中的技巧,“跟头”过后依然可以直立不倒,有人却因此一蹶不振,看不到前途。因此,有关个人职场的“危机处理”、“危机公关”已经变成白领们必修的重要课题,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职场危机,你将如何进行危机公关?  相似文献   

14.
李轻  杨新彦 《现代妇女》2005,(12):52-53
女人的苦恼,不光在于年龄危机,更是因为她们身上存在着各种增肥危机。稍不留神就会发现,今天这里长肉了,明天那里变粗了。千万别掉以轻心,或许你现在的症状还不明显,但再过个三年五载,可就难以减下去了!要知道,这些潜在的增肥危机是日积月累而成,打好基础,解除隐患,才是当务之急。■消除“拜拜肉”臂想知道“拜拜肉”得名的由来吗?跟我做这样的动作:举起手臂,高过头顶,做挥手拜拜的动作。如果你能感觉到上臂内侧的肉在晃动,就说明你有了“拜拜肉”。一般情况下,女人的上肢力量都特别弱,那是因为女人的上肢运动机会很少,而上臂内侧的运动机会…  相似文献   

15.
《职业》2010,(3):34-35
都说现在是新时代,人们过着崭新的幸福生活,但职场却处处呈现着一派“奴相”,买房、买车、生孩子、消费,这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主题在潜移默化间使我们“奴态”毕现。一旦成“奴”就终生为“奴”吗?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为大家解析职场中的“奴性”危机,并从职业规划角度破解避免成“奴”的秘密。  相似文献   

16.
现在搞市场经济,人们越来越懂得公关工作的重要了,但有些人往往把这一工作与陪人吃喝等同起来。好像搞公关不吃喝就不够“意思”,而喝酒没喝得像“关公”那样就不够“气氛”,办不成事。所以有些企业招聘  相似文献   

17.
综观公共关系发展史上出现的各类危机案例,可以将危机特征概括如下——必然性与偶然性危机的必然性是指危机不可避免。亦即“只要有公共关系,就会有公共关系危机。”危机的偶然性是指危机的爆发往往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必然性是公共关系作为开放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18.
“超女”现象中的文化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在大江南北的火爆程度可谓史无前例。电视传媒的商业化运作,确实垄断性地限制了人们的视听自由,尤其是近年来湖南卫视在娱乐节目中的领军地位,使其成为当下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代言人。以笔者之见,“超女”之所以火,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下人们文化认同危机的暂时性存在。这里所说的“危机”,并无字面上的“危险”之意,而是指人们文化归属感的暂时性缺失。没有明确的文化价值取向的核心,任何一点新颖的刺激都会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纵观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明显的文化主题,人们不断地在扬弃一些文化事…  相似文献   

19.
张焱 《现代交际》2002,(9):59-59
“惯用语”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的习惯性用语。“惯用语”虽是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不自觉使用的,但它却会暴露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正因为如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当你与人初次见面时,只要留意对方的“惯用语”,你就不难掌握交际对象的特性,先声夺人,进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这“惯用语”就是一种简单的解读人性格的密码。只要你成功地破译了密码,就像给电脑输入了开机密码,下一步你就可以逐步运行,直达目标了。  相似文献   

20.
“界”说     
“交际”这个词,听起来说起来写起来,都令我感到不习惯,有一种皮里肉外的感觉,想一想,可能就是它太流行了的缘故。其实我们常说的“交际”,应该是一种对于关系、联系的界说,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谁也离不开它。那么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怎么回事呢?可能就与含义与意义、能指与所指的差异有关。什么东西一流行,就会流进人们麻木的意识区间,被悬置。人们关于它的鼓噪,也就总是是似而非,显得滑稽或者叫黑色幽默。为了避免进入角色,我想换个方式来谈“交际”,或者干脆就不谈它,谈谈别的。弄不准“一不留神”,也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