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后现代消费文化”对传统文艺学、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面对社会转型特别是文化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图像挤压文字”等诸多现象,引发了学界与大众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焦虑,从而呼唤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围绕“文化转型”、“生活审美化”、“文字与图像的紧张”等相关问题展开必要的言说与回应。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文化和作为消费文化支撑的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了“美女作家群”、“80后”等一系列文学现象。本文提出“媒介文学事件”概念,从理论上找出这类文学现象运作的一般规律。首先通过特征描述的方式来定义这个概念,其次将定义要素转化成一种类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它,并进一步认为,“媒介文学事件”与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存在于“符号消费”。  相似文献   

3.
“超市购物”不仅体现为一种消费关系 ,而且更应体现为一种合同关系。对“超市购物”中的合同关系及其合同规则的分析和适用 ,可以弥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法律适用方面规定上的不足 ,丰富和完善超市经营的法律治理结构 ,实现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的公平保护。适用合同法律制度调整“超市购物”中的合同关系所产生的合同责任同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调整“超市购物”中的消费关系所产生的侵权责任在具体案件中存在冲突 ,冲突协调的规则是 :“由消费者选择具体的责任方式”和“特别法优于普通法适用”。  相似文献   

4.
从2009年第1期开始,本刊“文史哲”栏目正式更名为“文化与传播研究”。主要发表文化哲学、文化产业、消费文化、传播学理论、传媒经济、广告理论等领域的学术论文。栏目更名后,定位更加清晰,选题更加集中,作者群和读者群将进一步明确,这对促进学者交流与学术发展,推动文化与传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商品房买卖应当适用《消法》第49条。因为从可行性来看,其符合《消法》第49条适用范围的 要求:“为生活消费需要”和“有欺诈行为”;从必要性来看,它既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又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建 立诚实、信用原则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谈 起重复建设,人们往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生怕跌入泥潭。可在不知不觉中,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投资、花九牛二虎之力搞来的外引内联资金又在一时的“惊喜’(其实是冲动、盲动)之中陷入重复建设的“沼泽”。国人中不少人常有“重复”的嗜好。拿穿衣戴帽来说,十几年前的“清一色”之风人们记忆犹新,那时“的卡”中山装及灯芯绒制服可谓主宰消费新潮流。谁家要是没有“中山装+解放鞋”,恐属“孤僻一族”,要遭“千夫所指”。  相似文献   

7.
在县以下设“区”,是国家控制地方的重要举措。但国民党确立区级政权的过程表明,它一方面对民众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征税的效率。这种不“生产”而“消费”的政治,最终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8.
谈校园"一卡通"的有效应用与高校财务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校园“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可实现个人消费、远程收费、公用经费远程结算、网上财务查询、水电成本控制等功能,可实现从个人资金消费管理、财务公用经费管理到对财务成本及学校经济资源的控制管理。如何实现有效应用校园“一卡通”加强学校财务管理,是文章主要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现今的侈靡(奢侈)消费,侈靡消费的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是否“二律背反”,值得深思。此外,侈靡消费过程中所遇到的价值难题提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认识侈靡的度、方式、条件、对象以及侈靡与节俭的关系等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首开侈靡消费之先河的《管子》那里得到些许启示,并通过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维度理解侈靡消费观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美女经济”,是指利用女性的容貌、身体以及性的特征来刺激消费,追求商业利益的经济现象,其宗旨是开发美丽资源,服务市场经济,其本质是以美丽为介质,传播、提升、放大经济价值。美女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引起女性主义者对“美女经济”的质疑。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对“美女经济”和美丽资源开发的管理,使其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诗学的互构——“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是两种殊名异义、学理维度有别的文艺文化思潮。“文化研究”是对日常生活文化、大众文化,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研究,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美学研究,也可以是泛文化研究;而“文化诗学”是基于“诗学”审美品格的学科前提基础上而言的,是一种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互涵互构的研究,并且其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诗意审美维度的文化。“文化诗学”包含两个研究向度:一是文学的文化研究,即应该研究文本中的文化,重视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的互涵互构关系,激活传统;二是文化的文学性研究,即应该研究文化中的文本,研究当下日常生活中各种鲜活的具有文学性的艺术形态,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12.
汽车消费税是降低汽车工业能源消耗和交通污染排放的重要手段。在汽车消费税"绿色政策"效应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虚拟变量和断点回归模型对1994-2014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短期受"价格效应"的影响,汽车消费税抑制了汽车生产及使用环节的CO2排放量,并且促进了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在长期"反弹效应" "市场效应" "生产效应""替换效应"和"持续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政策对CO2排放量的影响表现为负向效应。此外,政策的实施在增加小排量汽车销售量的同时降低了大排量汽车的销售量,但是对3.0~4.0升(含4.0升)以及4.0升以上排量汽车的销售量没有显著影响。鉴于此,提出完善汽车税收制度的改革建议,以期为下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社会学学理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促进社会的"价值理念"、"规则体系"和"互动行为方式"三个构成要素之间实现整合.因此,社会学应研究的内容是如何使"体现公平正义本质要求的‘价值理念'"有效形成"规则体系"中"更加民主、更加公正、更加正义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三个构成要素的整合,是通过"权衡有效的手段"、"权衡预期的结果",从而不断达成和谐社会的一个个"具体目标"来实现的.三个构成要素实现整合的过程将沿着"自上而下的政府计划"和"自下而上的公众追求公平、正义"两种路径展开,将呈现出三种"构建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必须选择"政府--公众互动"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毛泽东诗词中最能代表作者艺术水平的当推两首《沁园春》.《沁园春·长沙》借景抒情、忆昔抒情,是毛泽东青年时代诗歌作品中的佳作.《沁园春·雪》写景咏史、境界宏大,是毛泽东诗词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首词.从两首《沁园春》可以窥见毛泽东诗词作品的艺术风格,堪称毛泽东诗词作品的"双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二”“三”与“多”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观念中,只要突破了"二",承认了"三",那么,"多"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因为三正是通向"多"的桥梁。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说是一种典型的二元关系学说,"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提法正是阴阳泛化的二元对立观念的体现。西汉哲学家扬雄首提"三分法",并由此构造出另一套与《周易》的二分法相区别的《太玄》经卦体系,进而提出种种三三见九之说。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就表述了一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多元综合的复杂性思想。五行说也具有克服二的简单性观念,将世界的本原建立在复杂性的多样化基元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能源“新常态”:“十三五”及2030年能源经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在未来能源消费、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等方面将表现出区别过去30多年的新特征,在此将这些能源方面的新特征称为"能源‘新常态’"。在能源"新常态"的背景下,展望了"十三五"及2030年能源经济发展情况,从节能减排和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角度,利用情景分析法预测2030年前中国能源消费、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基准情景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严于预期的低碳发展情景下,碳排放峰值都有望在2030年前出现。  相似文献   

17.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首次集中地论述了消费异化。他的消费异化论内容丰富,他从物品的获取方式、使用方式及其消费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弗洛姆在“全面改革、建立人本主义公有制”的思路上,提出了“人道化消费”以及“健康消费”的设想,以此来扬弃消费异化。他的消费异化论有助于我国建立正确的消费伦理,可以为解决现实中的消费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19.
"行政”和"行政权”是构建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学者们加强对它们的研究,其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自明的.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对于行政法学中的其它范畴而言,"行政”和"行政权”得到的关注更多,这种关注除了行政法学者之外还有行政学学者、政治学学者、社会学学者等.尽管学者们有关"行政”与"行政权”的认识有一定的共同性,但由于立足点、观察角度和方法的不同,这两个范畴在学者们的眼中又有各自独特的具体内容.在综述行政法学者关于"行政”和"行政权”讨论现状的基础上,我们也简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巴赫金前后期的作者观截然不同。从作者的位置、地位来看,由"超视"、中心转 向"平视"、非中心;从作者的涵义功能来看,作者由利用自己的价值立场与语言、文学性 形成紧张关系转向纯粹形式的创造。作者的命运在这种转变中,摆脱了"全知全能"上帝式 的阴影,但却又滑向死亡的边缘。这种结果源于巴赫金对于两种极端的主体观念的绝对主义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