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鲸》是一部蕴涵深邃的宗教哲理的小说。麦尔维尔在小说中表现了他的"神的至高无上"、"上帝决定一切"和"天佑"等为核心的加尔文主义宗教观念的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宗教性思考,即对基督教的质疑。而这种质疑与他的加尔文主义宗教思想共同反映了麦尔维尔的宗教困惑。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在其晚年的宗教文论中提出生命的本质在于精神,生命的价值在于体现上帝之爱的基督教伦理思想,这一思想通过长篇小说《复活》中关于地上、自我和上帝三个层级的审判所构成的潜文本得到体现。托尔斯泰不同于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他着重从伦理角度寻找改造世界的途径,作品表达的救世思想,就是爱他人,从而尊重、保护和提升人性。它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价值,至今仍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国对托尔斯泰著作的理解主要基于俄国和欧美文化立场的阐释。而这些阐释的不足就在于对托尔斯泰一生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对托尔斯泰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思想的认同和共识缺乏重视。而这恰恰正构成托尔斯泰一生精神探索和创作的重要特征。关首《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动因、主题和书名含义.过去多从社会宏观的外在动因进行说明,缺乏对托尔斯泰的“具体历史性”思考,没有顾及托尔斯泰长期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在他否弃了西方的进步观念之后,试图在俄国民族文化传统(和平)中寻求一种可以对抗滚滚而来的西方文明(战争)的力量。这就是《战争与和平》这一书名具有的深刻内涵。而从托尔斯泰东方走向传统文明的视角,就会清楚地看出《安娜·卡列尼娜》整篇小说的拱形结构的意义。两组几乎表面无关的情节线索,形成东西方两种文明中人的不同境遇和命运的排列的鲜明对照,把两位同样可爱的主人公(安娜和列文)引向不同的结局。对小说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解读,不再是从安娜不能容于原来的上流社会等这些“来自人们”的“惩罚”,寻找安娜毁灭的原因。安娜的惩罚来自上帝,这上帝就是托尔斯泰心目中一种类似天道的冥冥之中永存的法规。关于《复活》书名的辨析和超越的路径,也可以从中国文化思想加以诠释。在以基督教的关键词“复活”命名的故事中,缺乏的恰恰是基督教文化的情节内涵:讲述的不是基督教式的通过罪与罚的炼狱、蒙受神恩救赎而复活,而是像中国人那样的良心发现和弃恶从善。基督教的复活变成了中国人的“复性”,也就是孟子的所谓“求放心”。这不是一种靠神恩和救赎的复活之路,而是中国人所走的自力提升、“内在超越”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现代神学之父”施莱尔马赫对宗教的本质做了全新的界定,肯定宗教的多样性和实证性,并提出了宗教谱系学。依据其宗教观及其对犹太教与基督教、《旧约》与《新约》、历史上的耶稣与信仰的基督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反映他的犹太教观。虽然激烈地反对传统观念,然而对于犹太教,他却承袭了很多传统的偏见,未能从他所倡导的宗教直观出发公正地对待它,而这反过来又影响了他的基督教观。  相似文献   

5.
1934年由青年协会出版一本题为《社会主义新史》,蔡元培为它写序,作者是沈嗣庄。沈嗣庄曾活跃于基督教界,最著名的莫过于他担任了中华基督教文字事业促进社社长兼《文社月刊》主编。《文社月刊》历经两年八个月短暂的时间,却在中国基督教的出版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成果,尽管因为被批评为"思想过激,办事不力"而与中华基督教协进会决裂,但其成员很多都是当时基督教最富有思想创作力的基督徒。沈嗣庄对于社会经济有过深入的思考和批评,他的言论反映出了那个时期基督教的某些社会思想,从中也可看出民国社会福音派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16世纪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和虔诚的天主教徒托马斯·摩尔在他的不朽之作《鸟托邦》中提出了宗教宽容的思想。宗教宽容思想的提出是人文主义者摩尔探索宗教真理的结果,反映了摩尔希望在天主教内部进行改革的愿望,是摩尔天主教信仰和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后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众所公认的。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分析和研究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一)托尔斯泰出生于贵...  相似文献   

8.
《复活》是俄罗斯19世纪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其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运用“互文性”理论对《复活》(文本)和西方神话故事及《圣经》中伊甸园故事(前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涅赫柳多夫的探索过程体现出托尔斯泰晚年探索人类命运的心理轨迹,是他晚年思想变化后思想的艺术的总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小说与神话故事的相互指涉、互文,作家创作的意图由此得到凸现。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小说中出现了具有基督教色彩的作品:史铁生《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钟声》叙述新中国成立后牧师放弃宗教信仰的命运;竹林《地狱与天堂》、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描写文革期间主人公对基督教的暗暗皈依;北村《施洗的河》、张行健《田野上的教堂》反映改革开放后信教的自由与宗教的影响力。这些作品生动勾勒出基督宗教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的曲折与沉浮,赓续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兰奇光  刘勇为 《云梦学刊》2005,26(5):46-48,74
君士坦丁在其统治前期实行的是宗教模糊政策,即同时支持多神教和基督教,力图在两者之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到后来,他的宗教政策逐渐明晰,公开反对多神教、支持基督教。这种转变既能反映基督教征服的脚步加快,也能看出罗马传统宗教多神教的日薄西山。尽管君士坦丁在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政策,但总的说来,这些都反映了多神教的地位在不断地下降。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社会思想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思想元素。既有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成分,又有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成分。同时,神秘主义哲学和基督教思想也都对他产生过影响。他的宗教哲学包容了所有的这些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作用于公共领域,宗教已成为私人信仰问题。然而,西方近代哲学家关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则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图景,其中有一种将基督教政治化理解的路向,常常为人们所忽视。从历史的线索来看,从马基雅维利到卢梭有一条渐进的基督教政治化理解的思路:马基雅维利深刻领悟了宗教对于政治的重要作用,并从罗马社会汲取思想资源来加以解决;霍布斯和洛克分别对《旧约》和《新约》进行了政治化的解读,以使《圣经》思想符合并服务于现代政治哲学;卢梭最终提出"公民宗教"的概念,汇集了之前各个线索,显示出宗教对于政治社会的全面价值。这些思想揭示了近现代西方社会中基督教的政治作用,对于深入理解西方社会中政治与宗教、政治稳定与价值形态相互依存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理雅各《诗经》英译本,从宗教、政治、婚姻等若干方面,描绘出了中国夏商周三代社会图景。在19世纪中后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理雅各向中国人提供了新的思想观念与新的理解方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充分肯定理雅各《诗经》英译本的思想价值。然而,理雅各《诗经》英译本给出的夏商周三代社会图景,无论在"忠实地反映"方面,还是在"艺术地再现"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主要来自理雅各对《诗经》原著的理解和诠释。中学与西学的差异,构成了理解和诠释的障碍;而文化的认同在更深的层面上影响着理解和诠释。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本带着传教的企图,夹杂着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因子,这是我们在评价其思想与学术价值的时候需要仔细分辨的。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作为一个佛教徒,致力研究佛教的同时,对基督教也略有研究。他的基督教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从基督教与当时欧洲的政治关系来看,他充分肯定了基督教对欧美政治的影响,但接着认为中国仍无取法的必要。(二)从佛教与基督教的对比方面来看,他认为:佛教乃智信非迷信,但基督教为强信;在形魂关系上,基督教的形魂观较为原始;在解脱或拯救方面,基督教仰他力,佛教仰自力。(三)在教义方面,他认为基督教"三位一体"中的圣灵即灵魂。梁启超的基督教观的确存在着许多值得辨析的错谬之处,但这也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为兴国本对当时各种宗教考察的一个结果,反映出他们对其他宗教形式初步地加以接受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基督教思想界已经存在的主要关系理论,梳理它们与宗教他者的关系,从而阐明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真正合适的关系是什么:基督教需要完全地确立起其他宗教的他者身份,任何排斥、包容、驯服、扭曲宗教他者的模式、态度都不利于宗教的和平以及基督教信仰中爱之核心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艺术创造,在俄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的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不倦地探索改良社会的方案.托尔斯泰的方案,就其实质而言,是乌托邦主义的,在其代表作之一的《复活》中有着较为系统的体现,而这又集中地体现在“复活”思想上.可是,过去在论及《复活》中的“复活”时,几乎都一致认为:聂赫留道夫的“复活”,主要表现在他道德的自  相似文献   

17.
张资平的小说创作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一方面对教会及教徒的阴暗面竭力揭露针砭,另一方面他又在其作品中努力弘扬着救赎、忏悔、宽恕等基督教思想,这似乎构成了张资平小说中的一种矛盾。张资平的小说创作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他在创作中对《圣经》教义的引用、对《圣经》典故的借用、受《圣经》构思的启迪等方面。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给后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当代俄国艺术中的托尔斯泰倪蕊琴托尔斯泰被誉为思想的艺术家。由于他终生探索解脱社会苦难、追求人生的真谛,人们还尊奉他为“人类的良心”,“生活的导师”。在俄国,托尔斯泰的思想体系从形成、传播、产生影响到受批判、被冷落,而后又再度兴起,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  相似文献   

19.
郭文深 《兰州学刊》2006,3(9):44-47
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对宗教的认识与评述,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前期批判并力主废弃宗教,中期倡导基督教,后期批判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本文以《新青年》为主要资料,通过个案分析的方式研究“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宗教观。该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陈独秀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宗教的近现代变迁,及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郝瑞斌 《兰州学刊》2006,34(10):13-14,20
普列汉诺夫并非天生就是科学无神论者,其宗教思想的最终形成是其艰苦探索的结果。重视培养人的品格,注重学习和钻研自然科学,全面深入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他探讨、阐发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时由于脱离当时俄国的实际斗争、忽视自然科学等原因而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