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校“三进”工作中的“两课”教师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即“三进”工作 )的主渠道 ,“两课”教师在“三进”工作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此 ,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两课”教师的师德因素和业务因素 ,积极探讨提高“两课”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之际 ,我们党又决定将党的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到“两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 ,需要学校党委领导予以高度重视 ,组织力量加强研究 ,充分利用“两课”主阵地、主渠道 ,积极有效地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就是在高校“两课”教学中,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适应高校所处复杂环境,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进教材”就是把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内容编写成系统的教科书,其他“两课”有机渗透。“进课堂”就是专门开设邓小平理论课进行系统教学,关键是教师。“进学生头脑”就是邓小平理论在学生心中扎根,入脑入心,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要把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抓好抓出成效,必须从六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加强领导是根本。  相似文献   

4.
为了优化“两课”教学的体系 ,确立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两课”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就要重视师资培训 ,以便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使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深入大学生的头脑 ,从而见到实效 ,不断拓展“三进”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全国上下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 ,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条件下 ,高校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三进”是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持续前进的重要保证 ,体现了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三进”的落脚点和最终目标是“进大学生头脑”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需要探索出更加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有效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6.
如何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 ,端正态度 ,提高认识是关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大学生中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何意义 ,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两个问题 ,是高校做好“三进”工作的理论前提。大学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客观社会发展所需 ,也是一个人修身、做人所离不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大学生肩负伟大历史使命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道德观 ,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校“两课”教师职责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开设的“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其特殊的地位和性质不仅决定了其鲜明的学科特点而且对“两课”教师履行职责提出特殊的要求。教师应发挥课堂教学优势 ,把握主阵地、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时应将思想素质教育延伸到课外 ,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努力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使其“爱其师而信其道” ,从而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 ,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文章认为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是提高邓小平理论教育水平的关键 ;抓教育方法改革 ,构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讲求实效的教育模式 ,是提高邓小平教育水平的核心 ;抓组织机构 ,完善各种制度 ,是提高邓小平理论教育水平的保证。文章还分析了“两课”的教学、师资队伍均存在着与“两课”不相适应的地方 ,提出只有改变传统的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模式 ,从根本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两课”教师队伍 ,才能提高邓小平理论教育水平 ,才能确保邓小平理论“三进”。  相似文献   

9.
政治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灵魂 ,“两课”教师是高校政治素质教育的主力军。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挑战和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 ,“两课”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 ,才能站稳立场、坚定信念、保持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才能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政治人格 ,才能真正解决教育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两课”教学活动中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摆在“两课”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政治责任。“两课”中进行“三个代表”思想的教育 ,应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社会主义培养“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1.
苑英科 《河北学刊》2003,23(1):13-15
党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是党自身发展的需求,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顺利实现的政治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现代化的灵魂.加强党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现代化素质;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坚持和健全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12.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做好"三个代表"的"三进"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头等重要的任务.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全体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是"三进"工作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两课"教师的作用是 "三进"工作的关键,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工作是"三进"工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孔子从"仁"、"性相近,习相远"、和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出发,为"因材施教"确立了理论基础.但具体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如何认识人的差异及具体实施方法是"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理论和方法的结合才能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论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时代变化和社会不良信仰态势的挑战,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突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校园文化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5.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而这种智慧主要表现为对境遇的时机化体认,可称之为“时”的哲学。不能将《周易》之“时”简单理解为一个线形的时间流,而应理解为一个表征宇宙万物存在方式的全面撑开的境遇。人作为宇宙大化流行中的一种存在,必然也是一种境遇性的存在。天地之“时”的品格为生生不息,人生顺天应时就应自强不息。《周易》对这一充满玄机的宇宙之“时”的探究,正是为了观照人生,以提高人的生存品质,而这也正是《周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季桂起 《文史哲》2004,(5):55-61
心理学对于"五四"小说的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五四"小说借助于心理学的影响,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问题,是小说把艺术表现的重点由人的外部生活世界转向人的内部精神世界。这形成了小说艺术特质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变化。实现这一转变的原因当然主要是文化环境的变革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但心理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心理学为"五四"作家提供了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加深了"五四"小说对人的认识和表现的深度,促成了以情感抒发和心理显示为主要追求的"心理小说"写法的大量出现。其次,心理学帮助作家去深入探讨人的深层心灵活动,使他们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直接进入人物的心理世界,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探求,从而能够塑造出具有现代人精神深度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五四"小说作为"人的文学"的内涵。再次,心理学促进了作家对小说性质和特点的理解,推动他们对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述技巧和描写手法等艺术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最终形成了小说艺术模式的全面变革。第四,心理学帮助作家深化了对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理解,为"五四"小说借鉴外来新潮小说艺术从而实现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变革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以其深刻而丰富的意蕴,不断吸引着学者去探究,而叶嘉莹无疑是其中成绩卓越者之一.叶氏从"境界"一词的源头去考察,先总结出其一般涵义;然后,她又从词这一特殊文体出发,在王氏所谓词"要眇宜修"之特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她所独创的"感发作用之本质",即"感发"是"要眇宜修"之审美特质得以发生、"境界"得以形成的动力所在,是联结"要眇宜修"与"境界"之间的桥梁,从而使王氏境界说在理论上更臻于严密.  相似文献   

18.
赵建军 《河北学刊》2012,32(2):49-55
钱穆对人文主义有系统的学术观建构,并以其生命实践印证着自己对人文主义的独特理解。在钱穆的人文主义思想构成中,"存"与"续"的意识由传统文化层面的信仰、伦理和知性自觉,辩证地贯穿于日常的生命实践活动之中。这使得钱穆的人文主义显示出迥异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品格:它不是以发掘个人感性、理性的价值驱力及公共性文明机制为其思想原创的基点,而是力求使个体与社会在纳入一种文化的统绪中,实现文明的价值增殖和外延扩张。钱穆的人文主义是超越学术个性的历史主义与超越历史境遇的生命哲学的统一,是博大淳厚的民族精神与个体生命实践的统一。这种人文主义在内涵上具有较鲜明的儒学人文主义特质,但在内在机理上,它超越了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观念,而呈现为面对另外空间视域而求取文化"存续"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9.
“追体验”的思维理路是徐复观美学思想的特色,他的这一问学方式源于他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现实困境的面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独有觉解。因此,徐复观在解读古圣先贤的思想时透出生命的意蕴。徐复观的这一诠释方式不同于西方文论中的作者中心论、本文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  相似文献   

20.
张达 《文史哲》2002,2(1):25-29
“十七年”的文学观是反映论亦即认识论的文学观;以这样的文学观看待文学,不仅造成了理论的不科学性,而且对创作造成了伤害;这样的文学观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是来自别林斯基、普列汉诺夫等19世纪俄国文学理论家;反映论的文学观,带有机械唯物论、庸俗社会学的特点。新时期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的文学观已经有了可喜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