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廖平一生以知圣译经为学术追求,虽然他治经的方法多样,经学思想多变,但是他尊孔尊经的治经宗旨始终没变。廖平以礼制分今古的理论是他在经学史研究上的重大创见,以制度为纲对经典世界重构的经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经学六变的学术历程则体现了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体系转化的困境。廖平经学理论建构中对制度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制度建设也仍然具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2.
廖平一生学经六变,就其经学理论而言,不脱尊孔尊经的基调。但是,廖平所尊的孔子已经不是传统经学的孔子,而是带有近代色彩的孔子;他所尊的六经也不是传统意义的经学经典,而是带有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的近代时代特征。廖平的经学体现了经学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廖平经学思想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廖平经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廖平经学六变的学术道路及其变因的研究上.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识,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另外,关于廖平和康有为经学思想师承关系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在这方面出现的研究成果使这一问题越来越明朗,但真正解决仍需时日.只有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学术主体的思想相结合的角度来重新评价廖平的经学思想,我们对廖平的经学思想的认识才会更为客观和全面.  相似文献   

4.
廖平一生治经,见解上的重大变化有六次。在经学上贡献最大并使他成名的,是他所谓经学六变中的第一变。而在第一变之前,他的思想早已经历过两次明显的转变。 第一次思想转变是在一八七六年(丙子),他从笃好宋学转变为专心于训诂文字之学。《经学初程》说: 予幼笃好宋五子书八家文,丙子从事训诂文字之学,用功甚勤,博览考据诸书。冬间偶读唐 宋人文,不觉嫌其空滑无实,不如训诂书字字有意。盖聪明心思于此一变矣。宋五子指周敦颐、程颢、程颐、张戴、朱熹,都是理学家。八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  相似文献   

5.
廖平为近代蜀中著名学者。文章对廖平的经学演变作了恰当的评述。文章在肯定其二变、三变的功绩时,能指出其不足;在基本否定其四、五、六变时,又能对其某些可取之处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6.
廖平以礼制治《春秋》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平经学的最大贡献是经学一变时期以礼制“平分今古”文经学,认为经学的今古之争的根本在于所说礼制的不同。他认为孔子删定《六经》,以《春秋》为首,是对四代礼制的“改制”,是为后世立法的新的典章制度,而这些“新制”又主要存于孔子手定的《王制》一书。廖平治《春秋》的主旨,就在于参以《王制》,发掘《春秋》所包含的孔子“新制”。  相似文献   

7.
廖平(1852—1932)是清末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四川井研县人,他的学说经六变而闻名于世,因而号称六译先生,廖平在学术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今文经学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今古学之分在于礼制的理论;他阐明了孔子“微言”的精义是托古改制.廖平的孔子托古改制思想为康有为所吸收,成了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的理论先导.廖平的整个思想体系很复杂,对它的评价有褒有贬,分歧颇大.本文只就他关于孔子托古改制的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便学术界了解廖平其人和他的思想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廖平入读尊经书院后学思两变,自称第二变是"庚辰以后,厌弃破碎,专事求大义",学术界据此认为廖平自1880年开始,在王闿运影响下,厌弃汉学考据,转向今文经学.但细检相关史料后发现,研究者推证廖平学思二变的契机发自王闿运入主尊经讲席的证据虚空不实.廖平从1881年至1886年间一直从事文字训诂之业,并且始终强调"治经之道,不能离声音训诂".廖平"厌弃破碎,专事求大义"的真正意蕴,是主张跳出琐碎的名物考订,着力推寻经书条例、解证经典大义,由勤学变为深思会悟,但他的经学立场和治经方法并无明显变化,直到经学二变后才一度转向今文经学.廖平治学在庚辰以后得入新境,既要归功于他对专治小学训诂弊端的自省,又是他不喜记诵、长于悟思的个体特性自然发展的结果,与刚到尊经书院的王闿运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综合分析了冯友兰在各个时期的理论,对其新理学的内容进行了新的界定,并对这一哲学体系进行了一些新的论证。对廖平之学做了初步介绍,提醒人们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上册和下册中某些观点的不同,冯友兰其实是以廖平之学而非康有为之学做为“经学时代”下限的。文章还尝试对冯友兰建国以后复杂混乱甚至自相矛盾的哲学思想进行初步的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0.
《浮生六记》是中国少有的一部以抒情性的散文形式来细致地描写夫妇、家庭生活的作品。全书共六卷,即;第一卷《闺房记乐》第二卷《闲情记趣》第三卷《坎坷记愁》第四卷《浪游记快》第五卷《中山记历》第六卷《养生记道》是为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江苏苏州人,生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卒年不可考。平生不喜仕进,大半为人做幕宾,但其趣不在此。后曾经商,希冀为生,但终归于失败。他在当时文名不盛,不过他诗文俱佳,又精于绘事。在当时应是一个落拓的才人,按才人特性,他极重感情,这在《浮生六记》  相似文献   

11.
廖平认为,经学之核心在于礼制,经学之分今古即在于所说礼制的不同。今文学所主礼制同出《王制》,古文学所主礼制同出《周礼》。廖平治经专重《王制》,是其以礼制治《春秋》的学术宗旨使然,也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晚清经学发展脉络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2.
廖平经学六变的发展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平是近代中国的经学大师。梁启超、范文澜、钱穆、周予同等著名学者论及廖平的经学时,都以自相矛盾、玄妙怪诞予以评价。其实,每一个思想家的思想都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廖平也不例外。而把握住这一逻辑,无疑是达到对某一思想的深入贯通理解的前提。这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又是一位浪漫主义巨匠。他一生的创作多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他的“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立法学,孔子《诗》学同样是立法学。当古老中国面临西方"异制"冲击之时,清末民初大儒廖平致力重拾儒家内学"旧法",尤其注重《诗纬》。晚清大儒应对西方"异制"挑战时的首选古学资源为儒家公羊学,但与康有为借助公羊学"托古改制"接应西方民主不同,廖平坚持公羊学的王政论本色。廖平认为,公羊学所倡导的"素王说""三统说""中外说""文质说",无不源于孔子《诗》学。要理解这一本源,必须依循《诗纬》的指引,因为,《诗经》师说,"精微义例,全在纬候"。针对以《诗》为古事、以序说《诗》的旧说,廖平"于四始、五际、六情之义,以及篇什配用之理"推阐儒家内学的诗学要义,提出"《诗》者志也"为"空言俟后",为当今思考中国新政与全球化处境的关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秘学思路。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晚期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净影慧远,他对佛性的阐释是以如来藏思想诠释佛性思想的。对慧远《观经疏》《大乘义章》等论著的研究发现,他在论述净土思想时的语言表达、思维模式、论证形式都与他对佛性思想的讨论接近,甚至一致。慧远以"佛性之因"论证"三土差异",以"性之四门"描述"四门往生因",以"二门体状"讨论"染、净关系",以"不善阴等四门"疏解"五逆十恶"等,不仅推动了佛教解经学的发展,而且赋予净土思想更多的义理色彩。  相似文献   

16.
"《诗》有五际"以上古数术学作为知识背景,把天人合一的阴阳五行思想与《诗经》的篇目糅合起来,借以说明社会政治变革的规律或趋势.所谓"际",是指世运(或社会政治)发生变革的时刻;"五际"顺次轮回,就是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规律.亥、卯、午、酉、戌,是革命或变革的时刻;而与之相对应的《大明》、《天保》、《采芑》、《祈父》、《十月之交》五篇诗歌,则分别代表着革命或变革的意义.因此,"《诗》有五际"的实质并不是文学(诗学)思想,而是一种经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圣哲画像记》是曾国藩对中国学术史的考察、反思、提炼而成的大纲,作者精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门类之典范,以儒家经典为主线贯穿始终,吸纳老庄、《史》《汉》,以及诗文诸家,将孔门四科说与姚鼐三分说对接,融为一脉,昭示了以经学为底色的学术蕲向。作者表彰杜佑《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秦蕙田《五礼通考》考究历代礼制之成就,赞美顾炎武以礼移风易俗之理念,凸显了作者推崇的“修齐治平,一秉于礼”礼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廖平是近世经学大师,其孔子改制之说间接地在晚清维新变法思潮中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然而他将今文经学思想发展到极荒诞的地步:以孔子为素王,以六经为孔子因革改制之作,片面地以礼制区分经今古文学,以《王制》统六经,进而以六经统全球,最后由“天学”建构离奇虚幻的“皇帝之学”。他的荒诞是高度学术水平上探求真知而出现的谬误,故为近世今文经学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19.
《易经》是古人用以占筮,预测未来吉凶祸福的一部经文。《易经》的《系辞传》中记有具体的占筮方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宋代学者朱熹在他所著的《周易本义》筮仪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经学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在《文心雕龙》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论篇中表现出的取经典为模范的思想,即刘勰有意识的"宗经"为其文学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依傍;二是刘勰的文学本质观与经学有显而易见的牵连;三是刘勰的文学作品论向经学的复归;四是创作论中的物感说与通变观对经学思想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