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清海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有重要影响的原创哲学家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哲学遗产,反思教科书哲学、建构主体性哲学和面向现实的哲学品格,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哲学的时代进展。当前,结合我国时代主题转换,秉承先生的哲学思想,弘扬先生的哲学精神品格,在继续反思教科书哲学的基础上,回应"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中国需要的哲学"两大"哲学基本问题"才是拓展先生哲学思想的理论指向。  相似文献   

2.
从哲学史的进程中把握哲学家的内在思想逻辑,对于当代哲学研究更有意义.在当代哲学观转变的背景下,重新挖掘和理解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是本文的主要工作.本文认为,康德哲学具有以探寻"道德"的人性根据为主题的内在逻辑,康德的哲学主题也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康德对哲学研究主题的重新确立是其哲学思想对于哲学史进程的根本贡献.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发展本质上是人们的社会实践与哲学家的理性概括相互反复作用的结果,认识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可以通过考察中国哲学家群体具体的研究活动和思想历程来达成.通过对顾炎武的哲学研究活动的考察和分析,得出顾氏哲学是以爱国精神为基础的伦理哲学的结论.爱国精神不但是顾炎武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国哲学作为一种伦理哲学,实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之严酷环境下忧患意识的一种理性升华.鉴于新世纪中华民族有三大忧患,中国哲学有可能由旧式的政治伦理哲学演变成新型的泛伦理哲学.  相似文献   

4.
论方东美的文化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家中有浓厚诗人气质的代表人物方东美的文化哲学理念,阐释其经由中西文化的比较以及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精神的阐扬所建构的以科学文化为基础、以哲学文化为核心的"艺术、哲学、宗教"三者"合德"的思想文化体系,衡论方东美文化哲学思想在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尤其是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中的地位和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5.
所谓孔子再认识,就是要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解读孔子何以成为圣人,孔子的学说和思想何以成为秦汉以降中国文化的灵魂。从孔子的时代入手,揭示出西周封建制不仅塑造了中国人所特有的生存样式,而且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因。进而在"己"、"人"、"欲"三者的结构中展开对孔子"仁"的哲学的分析,还孔子作为中国哲学家的本来面目。走孔子的哲学之路,为一个充满仁爱而自由的新中国而努力,是今天的中国人和中国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存在意识较为强烈的小说家.昆德拉与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家既在存在观念上有内在联系,又在入思方式上形成深刻差异.以塞万提斯为例,昆德拉指出了哲学家对"存在"领域的遮蔽以及小说家对敞亮"存在"的独特贡献.小说的相对性立场与怀疑论态度,使其中的"存在"成为一种对话式、开放自由的思想,不同于哲学式的思辨概念.穆齐尔所代表的小说"第三时"美学--沉思的美学,在把握存在主题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而这一沉思的传统在20世纪遭到漠视.重新发扬小说"诗性地沉思存在"的传统,正是当代小说家的重要使命之一.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哲学精神是当代中国的党魂、国魂、民族魂.本文从自主精神等7个方面阐述了当代中国哲学精神的结构、功能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广阔的世界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大力张扬这些哲学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新闻宣传工作,理论研究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史载述着中华民族特质的认识论.儒家的认识论思想主体地支持了中国哲学大系.儒家的认识思想着落在人的主体性的发见和培养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其哲学认识论的早期使命预设.后来的思想发展,其倾重点投注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认知与践行上.这就建立起了人文特性的认识论.这一民族哲学特色,与古希腊哲学以自然宇宙为认知对象、宗教哲学以上帝、神、佛为认知对象的特征相参较,形成了独特的品格."天人之辨"的理性精神、知识与道德并进的价值意识、心性与义理同臻的主体资质,是儒家认识论的基本视域.  相似文献   

9.
出走是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精神要求,因此成为中外文学重要的原型主题,并在中国现代戏剧中得到了充分显现.中国现代剧作家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惧出走的思维模式和感情定势,崇尚西方出走的文化传统和"在路上"的现代精神,在对现实使命的关注中满足对这一主题现实层面的表达,却缺乏形而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哲学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转型的重要个案,是中国哲学转型的重要部分。其理性省思的主题表现为在近现代全球性现代化运动中,不仅传承和阐释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城市与乡村的多重冲突中接受和阐释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近现代西方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从而体现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家对“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