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进喜展现出的“铁人精神”可溯源到“大禹精神”,也就是说王进喜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承载者。在影片《铁人》的画面中王进喜井队的战友们也和他一起战天斗地,和他一起艰苦奋斗、忘我拼搏。导演尹力在王进喜部分的故事内容中为观众呈现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石油人身上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为“铁人精神”的新世纪传承者,刘思成这一角色形象较之王进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他勤劳肯干;另一方面,是富含人性。  相似文献   

2.
195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玉门的“钢铁钻井队”诞生了,石油部的“钻井卫星”队诞生了,这是钢铁1205钻井队光辉篇章的起点.年初,玉门市委、玉门石油管理局根据油田的形势,响亮地提出“钻透祁连山,战胜戈壁滩,快马加鞭进军吐鲁番,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口号。王进喜也雄心勃勃地提出钻并进尺“月上千(米)、年上万(米),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奋斗目标,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赞扬。王进喜爱动脑筋,善于琢磨。1958年3月,听说苏联用乌德钻机马83泥浆泵打成了双筒井,他经过再三考虑,向大队和公司请示,要用贝乌40型…  相似文献   

3.
三、万水千山赴松辽1960年3月,钻机装上火车运走了。王进喜的母亲重病在身,已经六十多岁了。儿子要走了,她真有些舍不得.王进喜坐在母亲身旁,对母亲说:“妈,这次会战是石油部决定的,各个油田的先进队集中到松辽,再来一次比赛,早日拿下大油田。我是先进队的队长,我不带头,下面工人怎么办?我以前说过,一切要服从党安排,党指到哪里,我们就干到哪里。妈,有病就让王兰英(王进喜的爱人)领你到医院看一看。”老太太端详着儿子,半晌才说:“你去吧,到那里经常来信,免得我想你。到那要好好保重身体。”老太太说完,泪水已饱含…  相似文献   

4.
五、第一口井创奇迹在我们还没来到马家窑的时候,第一口井的井位就已确定了。这口井的井号是萨55井,位于马家窑村西南方的荒原上,距离村子有六、七百米.井位虽已确定,但去火车站察着钻机是否运到的材料员李国宝、司机孙崇德等人还没有消息。王进喜心急如焚,他喊上扬天元、许万明、戴祝文三个人,一起去了萨尔图火车站.快走到陈家大院时,一部与德钻机正矗立在那里,远远望去,井口喷出十几米高的液柱.许万明紧走几步,追上王进喜说:“工队长,这o井喷油的话,毛主席就会来视察松江油田呢!”王进喜欣喜地说:“毛主席能来松江油田…  相似文献   

5.
此时,三探区一大队党总支书记李玉生在1262队住队蹲点指导工作。当李玉生听说赵大娘称进工进喜为“铁人”的事后,深受感动,他立即将此事向来队了解情况的三探区党委副书记李光明作了汇报.很快三探区指挥来振明也知道了此事,他高兴地说:“农民称赞王进喜为‘铁人’,这是王进喜的光荣,王进喜的事迹也为我们三探区会战的同志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王进喜的‘铁人’称号是当之无愧的.”萨55并已钻进700多米深了,此时进尺十分缓慢.下午4时或视文班又接班了.他们一上班就开始起钻准备换钻头,可是提起一个立根后,钻杆扣怎么也却不开,…  相似文献   

6.
“六一”儿童节这天早晨,我起床后,妈妈第一句话就问:“今天是你们的节日,你想做点什么?”我沉思了片刻,忽然想起为我们大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铁人”王进喜爷爷,便央求爸爸妈妈陪我去铁人纪念馆参观。  相似文献   

7.
几年来,由于长期奋战在钻井前线,特别是艰苦的松辽石油大会战,王进喜因劳累过度,常常胃病、关节病.为了让铁人放下工作,安心养病,会战领导小组决定送他去北戴河疗养.1961年7月,王进喜带着他那心爱的《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卷),随疗养团去北戴河疗养.北戴河风光秀丽,苍翠的青山和浩瀚的大海相映,精致的建筑与葱郁的林木文融.这里海岸漫长曲折,滩面平缓,海水清澈,是避暑、疗养和游览的好地方,这里有看日出、观大海、听涛声的金沙嘴,有隐现在潮落潮起中的老虎石,有松柏成林、郁郁葱葱的蓬蓬山,有鹰角石、有莲花石、…  相似文献   

8.
第二天清晨,王进喜和孙永臣把大家都叫了起来。王进喜看着大家高兴地说:“今天我们到天安门去逛一逛,再看看故宫……大家要集体行动,不能单独行动,不要走散了、走丢了,互相照顾着点。”这些来自大西北的石油战士立即兴奋起来,忘却了几天来干里跋涉的疲劳。王进喜接着又叮嘱大家说:*我门都没有到过大城市,不要见啥买啥,要计划着买,不能抢购东西,说话要讲礼貌。”最后王队长要求大家下午4点必须赶回住地。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乘上了去天安门的公共汽车,大家说说笑笑,兴高采烈。3月的北京,大地已渐渐复苏,有一些暖意,但严冬…  相似文献   

9.
名人谈铁人     
大庆油田的发现者之一,著名的石油地质专家杨继良高度评价铁人的实事求是精神和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不屈不挠的精神。雕塑家陈绳正说:“创作铁人王进喜雕塑形象,是我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铁人是生动丰富,深沉厚重的生活原型”。  相似文献   

10.
铁人王进喜在“文革”中期曾到大庆油田所属的五七农场调研并撰写了一份调研报告。这份鲜为人知的调研报告对农场的建设和发展以及职工、家属的工作与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可以从报告的字里行间进一步体悟王进喜的思想、情怀、作风。  相似文献   

11.
论“铁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石油工人的代表——铁人王进喜离开我们已二十多年了。他留给我们的“铁人精神”不仅鼓舞了60年代大庆人以及全国职工,也将继续鼓舞90年代的年青一代。  相似文献   

12.
1975年以后的一个夏天,我到我们单位一名小青年家去玩,他家住八百均,是一名钻井指挥部副指挥的孩子。在翻看他家的像册时,让我惊喜万分的是一张铁人照片。铁人──我心目中的偶像:头戴前进帽,身着中山装,胸前有一枚纪念章,这张照片是看了颜色的。经他同意,我珍藏了这张英雄人物的肖像。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庆社会科学》杂志编辑部的编辑,同我谈起关于“铁人和我”专栏的征文,他说:你就从这张照片谈起……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吃饭睡觉和工作之余,每天都想了解这张照片的来历。我参观过铁人纪念馆,但没有关于这张照片的记…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铁人王进喜的哲学思想,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从王进喜的实践和思想中抽象概括出他的哲学思想的“大体轮廓”。就其中的8个要点做了讨论和必要的说明。通过这样的研究,试要说明铁人精神不仅仅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充满哲学智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痛怀老舍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北平即沦陷了。我那时正在北平。后来,无法呆下去了,乃化装“浪人”逃出北平,辗转于八月间到了济南。在济南,当时成立了一个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平津流亡同学会”,专门办理由平津一带流亡出来的教授、学生的接待、输送工作。我被留下参加了该会工作,分配我做交际联络事务,并兼编一个小报的文艺副刊。“平津流亡同学会”拟发起组织一个统战组织“山东省文化界抗敌协会”,要我代表“同学会”去联络一些当时在济南的文化界知名之士来做发起者,我那时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老舍。  相似文献   

15.
九、铁人悠悠创业情1960年冬天,面对寒冷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环境,有的人退缩了,逃离了松辽石油大会战的战场,跑回了老家。此时王进喜依然豪情满怀、信心十足,挥笔写下了一首催人奋进的撼世诗篇: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山南海北来会战,警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1960年12月,铁人王进喜代表松辽石油大会战的全体干部、工人回到了玉门,向玉门市委、玉门石油管理局、玉门6万人民汇报工作.记得刚从玉门出发时,王进喜是多么会不得离开这片土地呀,这里有他的亲人,有同他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但是为了开发大油田,甩掉中国贫油的帽…  相似文献   

16.
10年前,我和好友阿敏一起南下深圳。虽然我们俩在学校学的是不同的专业,但却是一样的文学“发烧友”。阿敏学的是财会专业,却勇敢地选择到杂志社应聘。她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或编辑。我虽然也有类似的梦想,但总觉得那不太现实,就应聘到一家公司做了销售工作。  相似文献   

17.
1960年初,玉门油田大地还是冰雪覆盖的银色世界。王进喜的心却久一样的热,原来,他在参加1959年全国群英会期间得知:我国发现了松江油田(今大庆油田).石油部要从玉门油田抽调精兵强将,参加松辽会战,参加完国庆观礼活动后,返回了三门,他一方面动员全队工人做好参加松辽会战的思想准备,一方面带领工人们维修、保养钻机,筹备会战所用季材。在钻机装上火车稍有松门的一天晚上,王进喜回到了新四区的家,他对63岁的白发老母及妻子王兰英说:“我要调到很远很远的*龙江省松辽平原参加石油会战,至少一年以内不能回来,很有可能将来家…  相似文献   

18.
在"三讲"教育中,重温铁人王进喜的英雄业绩,我们感到十分亲切,备受鼓舞。从众多有关铁人王进喜的史料中,从弥足珍贵的铁人笔迹中,从反映铁人的音像制品中,我们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铁人的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形象和高贵品格。(-)铁人王进喜出生在旧中国,幼年和少年时期,家境贫寒,无缘读书识字。新中国成立后,已是壮年的地,只是上了几天扫除文盲识字班,文化仅相当于初小程度。进入60年代,来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尤其是当了领导干部以后,他更感到缺少文化,工作中常常作难…  相似文献   

19.
吴学昭 《快乐青春》2010,(12):79-79
1950年8月,钱钟书调到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翻译“毛选”。钱钟书的学生黄雨石,毕业后分到“毛选”英译委员会,给他当助手。据黄雨石回忆:”钱先生不看电影不看戏,  相似文献   

20.
20 0 2年春节过后不久 ,我得知了永录过世的消息。我和永录相识于 2 0世纪 60年代初。当时我们同在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 ,他当教研室副主任 ,我是一般的教学人员 ,他是我的领导。 1 964年至 1 965年我们又一同先后两次到金县、营口县参加“四清”工作组的工作。 1 990年初 ,永录在辽宁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时 ,我被派去担任该院的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我们又在一起共事了两年。在我们先后退出现职之后 ,共同参与了《当代辽宁简史》的编写工作 ,两人都是该书的副主编。算起来 ,我与永录的交往和友谊近 40年 ,他是我的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