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耀华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研究,成绩着著,硕果累累,对彝族的研究成果尤其显赫;堪称彝学泰斗.林教授一生对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民族研究成就有两方面一是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教学和学科建设;二是对中国社会的调查研究.在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撰写了诸多价值极高的论文和专著,为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作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卓越领导者,乌兰夫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问题。在领导民族地区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乌兰夫对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的理论阐述。在乌兰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回顾乌兰夫重视培养民族地区人才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今天搞好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创造性地领导了20世纪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建立新型民族关系的伟大实践,使各少数民族走上发展振兴、共同致富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发展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创造了成功处理民族问题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4.
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创造性地研究和处理民族问题,形成了许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多民族国家为实现对少数民族及区域的有效治理,会根据本国情况采取不同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和形成过程受到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少数民族分布和发展状况、前苏联民族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于该制度的正当性问题需要辩证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在国家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通过民族问题事务化、地方化,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消除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等寻求解决,而非笼统地"去政治化"乃至取消。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根据无产阶级政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任务而随时增加新的内容。邓小平的民族问题理论侧重于无产阶级政党在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如何发展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后进民族、后进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民族问题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最高的国家利益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对国情的了解,其中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认识也在进一步深化。中共提出应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抗日,倡导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国内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赋予其自治的权利,同时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国内各民族平等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同时期,中共还对国内民族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特别是探索关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的问题。基于这些重要的认识,中共的民族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在实践中深入开展了民族工作。这些认识及探索,为此后中共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及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能否处理好民族问题,直接影响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从苏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出发,对苏俄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行过广泛的思考与探索,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列宁民族理论体系,成为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和评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不同学者对列宁民族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理论界进一步研究列宁民族理论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和新的研究指向。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人民的好总理”。他同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斗争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是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实践家。  相似文献   

10.
1939年底──1940年10月 ,刘少奇在皖东主持中原局党政军领导工作。刘少奇为创建皖东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坚决地贯彻了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正确路线 ,把中共中央的正确路线与皖东的抗日实际相结合 ,直接领导了皖东军民进行反“扫荡”反“磨擦”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过程中 ,刘少奇在根据地建设、群众工作、政权建设、发展根据地经济、特别是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并付之实践 ,使皖东根据地成为华中敌后抗日斗争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1.
文章指出中国少数民族革命运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少数民族革命运动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了中国少数民族的革命运动;今天,中国共产党又把少数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西部开发战略,这是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民族问题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具有重要意义。他始终把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分析我国民族问题,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特色散杂居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散杂居民族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主要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等阶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处理中国散杂居民族问题,提出了散杂居民族理论思想,确立和发展了民族乡和城市民族工作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 ,如何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一命题 ,已经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 ,需要对之作出明确的回答。为此 ,刘少奇曾经作了有益的探索 ,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完整看法 ,对于丰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宝库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在此问题上 ,刘少奇与毛泽东的主张不尽相同 ,刘少奇最终也就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统一到毛泽东的认识上来。这一作法 ,对中国后来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传入中国开始,中国共产党就一直结合中国的民族问题不断探索,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开展民族工作,从理论研究、培养民族干部、建立红色政权、发展地方经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面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金炳镐教授所著的《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对中国民族理论学科体系作出了清晰的全景式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示了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轨迹,不仅强调了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本源性内容,点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基础理论的自我更新能力,而且还结合近20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中国的民族问题展开论述,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民族理论学科体系的应用理论研究进展。此外,该书还对民族关系等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研究,系统而准确地界定了民族关系论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刘少奇同志生前十分关注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是他提出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三个基本观点。它对我们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做好民族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葛兰西在民族理论方面也是一个创新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及阶级分析方法基础上,在领导意大利无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的实践中,葛兰西创造性地从文化层面来寻求民族国家建构的战略方针和具体路径。葛兰西以文化霸权为着力点构建民族国家、增进民族认同的战略思想和研究范式,不仅在理论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实践中对当今民族问题的解决仍有指导性意义。对葛兰西民族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可以为中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 ,积极致力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 ,他们提出的思想观点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主要表现在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 ,从毛泽东经济工作是民族地区第一位的工作到邓小平民族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 ,从毛泽东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到邓小平的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实行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 ;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政策 ,从毛泽东要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到邓小平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十分重视民族团结,把它提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攸关的高度。毛泽东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系列民族思想和理论观点,在消除民族隔阂,实现各民族紧密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慎重稳妥地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培养和使用大批的少数民族干部等方面,都作了全面论述,并在各地区民族工作中得到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