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姚顺良教授认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本质内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概念中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展示,在这之后的文本只是对这一已经形成的根本观点的具体化和逐步展开而已;张一兵教授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概念只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创立起点之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才真正显现了在“历史科学”意义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内涵;唐正东教授则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只能标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达成,而不能被界定为历史唯物主义全部内容的实现,马克思在其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通过资本主义批判的视角深化了对私有制社会内在矛盾涌动史的理解,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的新唯物主义解读。  相似文献   

2.
段忠桥 《河北学刊》2007,27(6):11-18
"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俞吾金教授在其《重新理解马克思》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文通过对其相关论述的分析,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要排斥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主要文本依据是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且是带有浓重相对主义色彩的对成熟时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随意描绘。本文还对俞吾金在《学术月刊》2006年4月号《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一文中对本文作者提出的质疑作了回应。  相似文献   

3.
受苏联教科书时期的哲学思想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二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实践论四部分。但当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总体性;历史唯物主义被阐发时,是以成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而当前学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多集中于历史唯物主义,其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意蕴被忽视了。通过阐发《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揭示辩证唯物主义产生的标志,发掘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旨归,从而全面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意蕴,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历史现象学”是《回到马克思》一书“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为了这个发现 ,作者质疑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上的合法性 ,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理论构建上不成功。但是 ,作者发现的“历史现象学” ,只不过是马克思透视本质的经济分析方法。这样 ,所谓“历史现象学”就难免在内容上以经济学遮蔽哲学 ,在名称上又以哲学遮蔽经济学。  相似文献   

5.
李娟 《社会科学家》2008,1(1):11-15
当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学科定位问题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三类观点:第一类观点是在哲学和科学"之中"为历史唯物主义找寻"归宿",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要么属于哲学,要么属于科学;第二类观点是在哲学和科学"之外"为历史唯物主义另寻"归宿",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不属于哲学,也不属于 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现,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历史的方法;第三类观点是在哲学和科学"之间"为历史唯物主义找寻"归宿",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介于哲学和科学之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定位问题上之所以存在诸多争论,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唯物主义中既有哲学思辨又有科学实证,历史唯物主义既不同于思辩哲学又不同于实证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哲学-科学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发表了我和俞吾金的争论文章,拉开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传统叙述方式的改变问题”争论的帷幕。我对俞吾金所持观点的批判是系统的、整体的、根本性的。俞吾金所持观点不仅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误解,而且存在对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的误解,存在对哈贝马斯观点不恰当的外推、代换与发挥。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的演进,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认为:肖前等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较好地发掘和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意识形态理论和科学技术观,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良好的表述体系;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已遭受严峻挑战的观点,是俞吾金未能正确地看待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未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传统叙述方式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申庚科 《理论界》2010,(3):22-23
在马克思的早期哲学著作中,马克思多次使用"实践"概念。《博士论文》中的实践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理性主义实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是人本主义逻辑下的异化的工业实践,在《论费尔巴哈提纲》中才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实践具体化。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费尔巴哈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实践的态度以及实践概念的侧重发生了转移:从异化的实践到科学的实践,从物质生产实践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8.
对俞吾金教授“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三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吾金教授近些年来倡导的“重新理解马克思”,令人不能不产生三个疑问:一是“重新理解马克思”是要排斥恩格斯,还是要排斥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二是“重新理解马克思”应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还是应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依据?三是“重新理解马克思”是要恢复马克思的本真面目,还是要随意描绘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列宁称之“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时间和标志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尚有争议的问题。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是《一八四四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二种意见,认为是一八四五年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种意见,认为是一八四六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笔者浅见,第二种意见是切当的。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30年代,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写作了《实证哲学教程》通常被称为实证社会学。 就在实证社会学出现以后不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部著作清算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所制造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初步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自己的社会学说不称“社会学”而名之曰“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随着历史的推移,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作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虽经旷日持久的争论而尚未一致。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历史考察,以求得较为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从追问劳动异化的根源开始,逐步走上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解构道路。本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中,解读出了两重逻辑:一是经济学的实证的非历史的线索与哲学外在性批判的组合,即用分工-交换这一经济学思路来展开哲学批判的逻辑方法;二是历史性的实证逻辑,即以对象化劳动、实践、生产方式等概念建构出的历史发展线索,这一逻辑缺乏内在的批判性因素。这一缺陷导致马克思不得不从第一重逻辑中来寻找批判动力,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文本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理论结构。成熟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扬弃了这两重逻辑方法,走向一种以客观内在矛盾运动为基础的科学的批判逻辑,这是马克思哲学路径中的第三重逻辑。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但是,由于这本著作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没有公开出版,且其最重要的部分《费尔巴哈》章的手稿没有完成,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如何来编排这部手稿,以及如何依据这部手稿来探寻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群。对这一课题群的研究,在严格的意义上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日本广松涉编译的《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广松版)和新MEGA编辑出版的《费尔巴哈》章的试刊版,可以看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论青年马克思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思想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并非从一开发始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进而创立唯物史观,成为彻底唯物主义者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与他在政治上由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完全的科学的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我们认为,青年马克思完成向科学的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标志,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马克思的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信仰,就是随着其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全面创立而真正确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主活动的本质。 自主活动曾经是马克思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长期遗漏了对这个范畴的阐发。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中,  相似文献   

15.
生产关系范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和核心观点。对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理解的成熟程度,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身成熟程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标志。应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描绘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大致轮廓,但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在《形态》中并未得到确切的规定和准确的表达,而中心范畴的清晰、核心观点的明确是任何一个科学体系基本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态》中只是初步形成,而未基本形成。《形态》并未完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对马克思的另一著作《哲学的贫困》内容的分析并把它和《形态》作一番比较研究,我们便可以看出:《哲学的贫困》并不是《形态》的简单重复,它和  相似文献   

16.
科学地理解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张一兵南京大学哲学系《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完整表述他们新世界观的一部十分重要的文献。我以为,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逻辑线索被有意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理解马克思1845年哲学变革的两个要义;一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除实践主题外,还有现实社会历史的主题,特别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视点,脱离一定社会历史形式谈论实践不是马克思的本义;二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已进一步从实践规定深入到社会历史发展中现实的物质生产层面,由此形成从一定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联结为理论中轴的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赵庆元 《理论界》2010,(6):22-24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阐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之间的关系,传统观点一直将其理解为一种哲学世界观对于具体科学研究的外部支持关系。文章通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的深刻分析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不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具有外部学科支持关系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一"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总论"。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虽然被公认为第一次系统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但是在以前的阐释中却长期误读和低估了其丰富的交往思想。把"交往形式"误读为"生产关系",把已经出现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关系"术语误读为"生产力",用强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经典表述"来覆盖和遮蔽《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澄清误读和解蔽低估,是历史唯物主义阐释思路反思和创新的前提,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是由恩格斯命名的,他和马克思用"科学"话语规定的新唯物主义同义,而"历史科学"是三种"科学"话语中最为学界所关注的。晚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表述的"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意蕴,呈现出历史科学与纯粹实证科学的差别。梳理"哲学科学"的发生发展思路,探究晚年恩格斯这一规定的深刻意义,对我们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特质及其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