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当时在邢台一带诗歌创作也呈现出繁盛局面,收录到《全唐诗》中的邢台籍诗人就有近四十位,他们以自己出众的诗才,为唐诗的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三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诗歌史上,唐代的诗歌特放异彩,占据了最光辉的一个篇章,它继承并超过了《三百篇》和汉、魏、六朝。但唐代三百余年之后,宋、元、明、清的旧体诗歌(专指古、近体诗)却是由盛变衰,不复能如唐诗之辉煌灿烂了。唐诗是继齐、梁、陈、隋长期绮靡宫体诗风之后,在唐王朝前期政治安定,经济  相似文献   

3.
唐诗不仅是以绘声传达音乐之美,而且唐诗的语言文字本身就蕴含着“音乐”,这是唐诗的魅力所在。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乐入唐诗是唐诗一大特色。唐代诗人把大自然的音乐之美、空灵之美,作为诗歌创作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审美境界是唐代诗人普遍的、自觉的追求,这也是当时诗作高下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唐诗所蕴含的这种音乐美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诗歌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4.
“踏歌”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我国文学全面发展的时代。其中尤以诗为大国。唐诗艺术之精姑不论,仅其内容之浩翰,足令人叹为观止。这也为后人洞悉唐代社会风貌提供了取之无竭的源泉。诗歌是艺术,它与音乐、舞蹈、戏曲从一诞生起就结合在一起。因此,要研究唐代的戏曲,也就不能不特别地留意唐诗了。 本文仅就李白《赠汪伦》中之“踏歌”,略申其与歌舞、戏曲之缘,以就正于方家。 《赠汪伦》写于天宝十四年乙未(755)。时李白五十五岁,诗曰: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晓畅明白,故历来注本诠释其意者甚少。关于“踏歌”,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李白诗歌与唐代绘画葛景春一、唐代的绘画唐代是中国文化在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不仅诗歌、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臻于极盛,绘画也进入了成熟时期。中国绘画源远流长。若从原始社会算起,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有史记载的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唐代,随着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6.
曹颖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49-153
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方诸国以叙事文体最为发达,而东方的中国却以擅长抒情文学著称.中国人奕世不废的言志抒情载体则是诗.前人常说:"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唐诗正是从诗歌音律美的总结性创造,到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之集大成,以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及风格流派等方方面面,使中国古典诗歌进入了巅峰时期.本文以唐代诗歌艺术对于日本汉诗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选取在唐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竹"为研究角度,深入探究以白居易诗词为代表的唐代文学对于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唐诗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占着极其光辉的一页。清康熙年间汇集整理的《全唐诗》,包括唐代近三百年的诗歌,共四万八千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目前又从敦煌文献等中辑录出《全唐诗外编》二册)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反映了整个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涉及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从边疆到中原的许多史实,其中还有不少描绘我国名山大川写景咏物的诗歌。当时地处边陲的青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吐谷浑国的衰亡,吐蕃兴起后和唐王朝的战争,以及公主和亲和双方使节的来往等活动,  相似文献   

8.
用诗的形式表现音乐,在中国诗歌史上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诗经》305篇中,据统计吟咏到的乐器就有27种,涉及音乐演奏的也不下十数。后来的《楚辞》以及汉赋对于音乐的描写就更丰富了。到了唐代,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技巧更加成熟完美,同时,音乐艺术本身也有新发展,因此,唐诗的音乐描写技巧,在继承秦汉以来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试作如下探讨。一、直接描摹音乐的方法诗乐同源,是中国诗史上一个很原始的事实。诗与音乐具有某些共同的艺术属性,如时间性、节奏感和声调、韵律等。这使得诗以自身的形式表现音乐,就具有了得天  相似文献   

9.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最短小的体裁,它又可分为五绝、六绝和七绝三种格式,其中五绝、七绝在唐代鼎盛发展,保存下来的作品大约占《全唐诗》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七强(见沈祖棻《唐人七绝浅释·引言》),而六言绝句为数很少,绝大多数唐诗选本都不选录。南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原本一百卷,收七绝七千五百首,五绝二千五百首,收六绝仅为三十七首,附在最后一卷,可见六绝数量之微。  相似文献   

10.
对李白诗歌的文化审视──评《李白与唐代文化》周熹李白无疑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化巨人。在最近出版的《对中国历史最有影响的一百个中国人》中,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个。谈到唐代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诗,而讲唐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杜。因此可以...  相似文献   

11.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 ,虽然与音乐关系密切 ,并与乐府诗一样可称为音乐文学 ,但其与乐府诗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平仄声律 ,是词体最本质的形式特征和艺术表象。它的存在 ,决定了词既不起源于民间 ,又不起源于六朝文人乐府 ,而只能起源于对平仄声律运用自如的中唐诗客。现存《全唐诗》中的全部“初盛唐词” ,均为乐歌与声诗 ,而不能称之为“词”。形成于大历时期的“湖州词派”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词学流派 ,对促进中晚唐以及五代文人词的兴盛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2.
《全唐诗》里的球类游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唐诗》里的球类游戏赵加令《全唐诗》作为唐代诗歌总集记下了一代诗人的心路历程,同时,也记下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百态千姿。如唐代的球类游戏活动,就可以在这部诗歌总集中看到极其生动、形象的描述。本文试图对《全唐诗》里的球戏描写作初步探讨,为中...  相似文献   

13.
王建生平轨迹及其诗歌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生平轨迹及其诗歌艺术王宗堂在群星荟萃的中唐诗人中,王建无疑是有重要影响的诗人之一。但两《唐书》没有为他立传,生平资料很少,事迹仅见于《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和《全唐诗》采录《唐诗英华》编写的王建小传.传皆简略,且多讹误,后人未加详审据以征引,因而...  相似文献   

14.
孙季良,盛唐时期河南洛阳偃师人。他是名儒尹知章的门生,又与著名诗人张说、贺知章等人同列“开元十八学士”。孙季良的传世诗文作品极少,在整个唐代文学史上湮没无闻,但在唐诗选本史上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他编选的《正声集》是第一个唐人选唐诗的诗歌选本,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他还擅长书法,并且参与了唐代大型官修类书《唐六典》和《初学记》的修撰。  相似文献   

15.
杨军 《理论界》2005,(10):169-170
唐代是一个重诗歌、重艺术的时代,音乐、舞蹈、诗歌空前繁荣;而唐代又是开放的社会,不仅各民族相互学习,而且对外交流也很频繁.这样,具有异国情调的胡乐进入中原,于是乎异域歌诗在在唐代尽显其神韵,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而且大大促进了大唐和西域各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世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也是一个文化古国,其艺术成就灿烂辉煌,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不仅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诗歌总集《诗经》,而且在唐代使诗歌登上了世界艺术的高峰,中国的散文、小说、戏剧亦很有民族特色,和西方同类文学样式相比,毫不逊色.我在这里想要说的不是中国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而是想介绍和赏析中国别具一格的文学样式——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妇女文化,伴随着历史的进程。《诗经》许穆夫人赋《载驰》开其先河,其后班昭、蔡琰都以诗文名,流波沿洄以下。至有唐一代,诗歌之事大开,把中国文化推至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据康熙时季振宜《全唐诗》录诗人1895人,其中妇女诗人124人,占6.5%。此前,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出现了这样多才女的作品,它不仅标志构建辉煌的唐诗,妇女有不可磨灭的丰功,更标志严酷的男尊女卑下躁动的人类历史的进步;遗憾的是由于社会历史的种种局限,《全唐诗》中妇女诗相对又是很少的。  相似文献   

18.
在闻一多先生的学者生涯中,对唐诗的研究,开展得最早,从他1928年发表《杜甫》的时候就已开始;延续的时间也最长,直至联大后期仍在讲唐诗,写关于唐诗的文章;著述也最多,除已刊行的《唐诗杂论》、《唐诗大系》(诗选),以及近年由他当年的学生整理发表的讲课纪录稿外,尚有未刊稿二十余种,重要的有《唐代文学年表》《唐代诗人小传》《唐诗要略》《全唐诗辨正》等等.其研究方法似一盏街灯,引导来者,尤其是在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亟待改革的当前,更具有某种启迪,甚至是示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经》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反映沉重的徭役、兵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反映爱情以及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诗歌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在艺术上的成就很高,它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以及在语言上的运用都对唐诗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方诸国以叙事文体最为发达,而东方的中国却以擅长抒情文学著称。中国人奕世不废的言志抒情载体则是诗。前人常说:“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唐诗正是从诗歌音律关的总结性创造,到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之集大成,以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及风格流派等方方面面,使中国古典诗歌进入了巅峰时期。本文以唐代诗歌艺术对于日本汉诗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选取在唐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竹”为研究角度,深入探究以白居易诗词为代表的唐代文学对于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