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武乡,作为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总部,是整个华北敌后抗日战场的中心。其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又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进行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实践,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为其他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典型示范;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为我们党在政治上赢得民心,在经济上培养民力,在军事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战略资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党在抗日根据地倡导和实行民主选举,具有进行民众动员、为根据地政权提供统治合法性和向外界展现自身民主形象等多方面的政治诉求。这段历史也昭示我们:民主政治建设需要科学的领导和运作;民众的文化教育程度低下不应该成为实施民主的障碍,民众需要在参与民主实践中提高民主素质;民主政治与利益驱动并不相悖。  相似文献   

3.
李庆刚 《阴山学刊》2003,16(4):84-90
开明士绅是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部分,他们不仅在政治方面对根据地建设颇有帮助,而且在根据地的经济、军事、教育、社会救济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开明士绅的历史功绩,不能抹煞。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一切抗日的力量,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创造性地进行了广泛的民主政治实践,积累了发展民主政治的丰富经验。这就是建立包容性的民主政权,实行真正的民主选举,建立廉洁的民主政府以及形成优良的民主作风。总结这些经验,可为我们现实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要求建立民主政权以动员一切人力物力支持持久的抗战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及其战术的施展 ,需要建立根据地以为战略依托 ,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 ,需要民众组织的帮助与支持 ,这些都要求在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权的建设 ;“兵民是胜利之本”则要求以民主政治动员民众 ,更要求在根据地建立抗立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由此规定了根据地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施政方针等一系列的政权民主化建设的原则、制度及措施。综而言之 ,中共抗日持久战理论对推动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发展了苏区工农民主政权的理论,在先后开辟的19个根据地里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被誉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模范区的晋察冀边区,在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上有许多开拓和创造,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本文,仅就下面三个问题作些探讨,也借此机会对拙作《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简史》(以下称《简史》)加以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7.
日本侵华给中国工业化带来的巨大损失,造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顿挫.中共在抗日战争中成为全民族的中流砥柱,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一新的现代化奋斗纲领,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所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整合和文化建设等,又为处于顿挫状态的中国现代化后续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中共提出了构建中国式大众民主(人民民主)的目标,不仅对构建这种民主的理论进行了努力的探索.而且在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演练和推广.延安时期中共对构建中国式大众民主问题的探索,对于当前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翁有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各抗日根据地内,进行了广泛、充分的政治动员,使广大进步和爱国民众不断参与到抗日民主政治体系中来。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并争取最后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之,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  相似文献   

10.
略论陕甘宁边区时期对回族施行的政策钱志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37年9月成立,1950年1月撤销。十多年间,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边区政府领导各族人民在民主政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模范,也是贯彻执行中国...  相似文献   

11.
在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力量的总后方。当时陕甘宁边区处于国民党军队和日本军队的包围封锁之下 ,物资匮乏。边区政府为了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大力发展生产 ,尤其是合作经济 ,不仅促进了边区农工商业的发展 ,而且在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对我们当前的农村建设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美国作家温台尔·威尔基在所撰写的《天下一家》一书中,通过自己在中国的现场体验和对中国政治、经济及民众抗战的切身感受,在美国人民面前呈现出新的中国形象。这种新形象的建立,为美国对华援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人对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文化人对抗战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唤醒民族觉醒,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实现文艺大众化的质的飞跃,创造繁荣的抗战文化;推动大后方的民主进程。当下文化人的重要作用更是越来越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4.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变迁归根到底是由各国的经济地位所决定的.战争是经济与政治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正是因为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而成为国际政治格局重新组合与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党的干部教育是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的需要而广泛兴起和发展的。《共产党人》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主办的专门研究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党内刊物,刊登了大量党关于干部教育的决定和指示、研究性论文和干部教育通讯,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干部教育的政策制定、理论解读和实践开展。  相似文献   

16.
于大水 《齐鲁学刊》2001,49(5):103-106
纵观人类法治发展的历史,法治的现代化过程也是政治的民主化过程。现代法治的本质是政治民主,民主政治是现代法治的政法基础。法治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的民主化水平。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民主政治制度密切相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于“三权分立”,但还不完善。关注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研究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党内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性工程”。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着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当今特别凸显在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的互动上。促进这种良性互动是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解决民生问题与争取抗战胜利的关系,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这就是:从争取抗战胜利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政治高度看待民生问题;尽可能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把坚持党的领导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结合起来;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抗日战争时期党改善民生的经验,对当前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陪都文学是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其区域文学构成具有从陪都气象到山城意象这一由表及里的双重文化蕴涵,并且在从抗战前期到抗战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在文化导向转换之中文本书写的史诗建构这一趋向。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是与西方争夺民主话语权的过程,也是构建中国自己的民主话语体系的过程。在目前的中国语境中,西方民主话语形成了强势,实际上已构成了对我们民主政治实践的干扰。因此,必须让民主从误解中摆脱出来,从错误的思维方法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