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七六年,适应中文系现代汉语修辞教学需要,我写了一本《学习鲁迅修辞》作参考书。去年湖南《吉首大学学报》第一期,有篇刘植先同志写的文章:《谈谈现代汉语修辞格的发展》,把我在《学习鲁迅修辞》中谈到的辞格“跌宕”,作为修辞格发展的一个方面。我的学养很差,试写的《学习鲁迅修辞》肤浅粗糙。即如“跌宕”一节,一直感到平淡空泛,远远未能显示鲁迅杂文运用“跌宕”手法的精妙。读了刘同志的文章,引起我进一步探索“跌宕”辞格的兴趣。我始终认为,鲁迅杂文艺术风格的完成跟  相似文献   

2.
拈连也作“粘连”,张弓编著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作“连物”,是一种修辞手段,最早见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几十年来,这种修辞手段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愈来愈为人们所熟悉。一种辞格的形成是以多种因素的条件为基础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  相似文献   

3.
略谈比喻     
比喻是内容比较丰富的一个辞格。在修辞教学中,比喻方面碰到的问题最多。本文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就比喻方面经常碰到的一些众说纷纭或似是而非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现在一般讲修辞的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比喻既有肯定形式,又有否定形式。例如,张瓖一在《修辞概要》中就明确地写道:“肯定的说法可以打比方,否定的说法也可以打比方。”“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就是个否定的比喻。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写的《现代汉语修辞知识》、上海市大学教材《语法修辞逻辑》第二分册都承认有否定形式的比  相似文献   

4.
“拆词”种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了《修辞》、《辞格辨异》、《辞格比较》等论著中“拆词”的部分,有赞同的,也有未便苟同的。这里谈谈我的浅见,请同志们指正。 什么叫拆词?《辞格辨异》解释为:“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词或成语内部固定的结合关系。”《修辞》中则说:“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可以临时把有些多音词拆开来用。”  相似文献   

5.
象征刍议     
象征是不是语言修辞手段?它算不算一种辞格?目前,这在修辞学界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总括起来看到,参与争执的诸家大致可区别为两大派:一派认为象征是一种辞格;另一派则认为象征如同“意识流”、“白描”等等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我们感到造成争执的原因,其中有依据材料不同的问题,而更主要的还是认识分化的问题。现在我们汇聚诸家所用材料,其实不外下列A、B、C、D四组。我们下文分别论及,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一句话:“然而园规很不平,……”这里的“园规”指杨二嫂。修辞书中把“园规”视为借代。我以为这种认识似有可商榷之处。 借代与借喻,有时很难区别。多年前曾有一次集中的讨论,最后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甲乙相象,乙代甲,为借喻;甲乙相关,乙代甲为借代。比如:“祖国的花朵来到公园。”这是借喻,因“祖国的花朵”与“儿童”相象。“红领巾来到公园”则为借代,因为“红领巾”与“少先队员”不是相象而是相关。  相似文献   

7.
摹绘,也叫摹状,早在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作《修辞学发凡》问世之时,它就被列为38种辞格之一。尔后一些重要的修辞著作,大都介绍了这种辞格。新近出版的《修辞学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也都为它列了条目。这一“辞格”的老资格地位似乎是不可动摇的了。然而,对于“摹绘”辞格的成立,不是没有人怀疑。吴士文先生的专题论文《修辞格的定义及其他》,却认为摹绘和形容在范围上与其他辞格缺乏全异性,层次上缺乏平面性,因此,它们的‘格’籍是不值得保留的。(《修辞学论文集》第二集)作者着眼于辞格定义的全局,对“摹绘”不应当立格的理由,却未能详述。笔者不揣冒昧,在此对这一问题作粗浅的论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专就现代汉语修辞格(或曰“辞格”)的分类问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作一点探讨性的尝试,向专家和同志们求教。(一) 辞格是修辞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内容之一,属于积极修辞的范围。对千百万人的言语活动中各种独具效果的修辞方式进行具体的考察和科学的归纳,分门别类地整理出一个符合汉  相似文献   

9.
李维奇等先生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汉语同义修辞》是一部富有特色修辞学著作。与其他修辞学著作相比较,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该书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而的特色: 一、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以往的修辞学著作,有的只谈“消极修辞”,即词语锤炼和句式的选择,有的则只谈“积极修辞”,即辞格的运用。即使是比较全面的修辞学著作,也只是把“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罢了。由于所谈的内容总超不出以上几方面,作者的思路、著作的格局等也有限。所以有些修辞学著作之  相似文献   

10.
一过去的修辞学书把看似矛盾其实统一的哲理性句子这样一类修辞归在“精警”(或称“警句”、“警策”)修辞格属下。对于“精警”这一修辞格,我们早就有这样的看法:它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修辞格的名称是值得考虑的。作为语言学科的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的。当然,属修辞学研究范围的辞格也不例外。从许多辞格的命名看,是指的对语言所作的特别处理或加工,是指的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些特殊手段与方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手段”、“修辞方式”、“修辞方法”;辞格的命名  相似文献   

11.
从修辞的心理学基础来看,修辞实质上就是人们在人格理论的三个活动原则(维乐、维实和至善原则)的指导和控制下,对语言的一种创新活动,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实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一种方式;辞格就是人们给各种创新后的语言形式和意义或创新方法贴上的标签.由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不可分性,不太可能找到一个准确的、统一的标准对辞格进行细致的分类.但可从使用修辞的心理动机出发,把辞格大致分为维乐、维实和至善三种辞格,以突显辞格在使用动机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2.
metaphor(暗喻)和metonymy(借代)是英语修辞学中重要的辞格。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把metonymy这一辞格译为“借喻”或“转喻”。然而,汉语中metonymy相应的修辞格宜为借代。本文对metaphor和metonymy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在概念、结构、过程、目标、主观与客观和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并通过对比喻的思维方式的分析,探讨暗喻产生的原因;同时,将两种辞格同汉语辞格加以比较,尝试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以指导教学。  相似文献   

13.
在所有的修辞格当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比喻了。比喻的运用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很多比喻。诸子散文,已广泛运用比喻;直到今天,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比喻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其独特功能。虽然以前的修辞书往往把比喻作为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但大多都侧重于比喻的分类,而对比喻的“二柄”与“多边”涉及得很少,对这两种重要的修辞现象研究得更少。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力作《管锥编》中精辟地揭示和阐发了这两种独特的修辞现象。这不能不说是钱先生在比喻辞格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本文拟就“喻之二柄”与“喻之多边”这两种修辞现象,谈谈它们的含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有着自觉的修辞意识,不但在论述汉语语法现象时往往结合修辞进行,而且在句法修辞、语音修辞、辞格和语体风格诸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比喻”和“比拟”作为两种独立的修辞手法,在古今汉语实践中,可谓历史最久,使用范围最广,出现频率最高,修辞效果最明显了。然而,至今对于“比喻”和“比拟”的关系,特别是二者之间的区别这样的问题,尚无理想的答案。本文提出种种理由,力图说明“比喻”和“比拟”本应同属一个辞格。一、“比喻”和“比拟”的混称与区分在古今文谈和诗论中,常常将比喻和比拟混称。关于这一点,郑远汉先生在《辞格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颜色词在汉、英语言中举足轻重,相关修辞表达更是丰富多彩。文章从明喻、暗喻、借喻、夸张、通感、象征等修辞角度对汉英颜色词加以较为详细的比较和探讨,剖析并例证了它们在两种语言中修辞功能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修辞学的辞格界定 ,向来趋于单一 ,而且忽略学术著作的文本。钱钟书的《宋诗选注》饮誉几近半个世纪 ,问津于其修辞手法者 ,却寂然无闻。他把强调事物的“对比”,“嫁接”到鲜活的比喻上 ,不仅丰富了修辞的方式 ,而且拓展了文学评论的“语言空间”,具有深刻、鲜明、生动以及整体把握论述对象的特点。较之人们热衷《围城》的单一比喻 ,则是有待开发的丰富矿藏。对此 ,提出“对喻”,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修辞研究中,或涉及修辞问题的语文教学讨论中,常常出现为辨析一些修辞实例而争论不休、相持不下的情况。其中尤以辨析某些形似借代或借喻辞格的争论居多。这些争论,不仅在阅读、写作上涉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包括辞格)的问题,而且在理论上也涉及修辞研究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即:在考察修辞现象,分析各种修辞实例时,可不可以脱离语境而单看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9.
寻常词语艺术化,作为一种修辞学理论,在我国最早是由已故著名修辞学家张弓先生于六十年代初提出并加以研究的.张先生在他的修辞专著《现代汉语修辞学》(以下简称《修辞学》)中曾创立“寻常词语艺术化”这一术语,并专章论述了这一修辞手段的特征、功能和内部分类等问题.他把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视为他的修辞学三大任务之一,给予高度的重视.二十多年来,张先生的寻常词语艺术化的理论,在修辞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少同志赞同并采用这一理论,也有一些同志借鉴这一理论,对其有所发挥,作了新的探讨.但  相似文献   

20.
移就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社会中的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一种精心排练而又故意误用语义的修辞手段。文章从英汉移就辞格的语义特征出发,论述英汉移就辞格怎样通过“故意误用语义”、“精心排练”语言使其产生变异,从而取得别具一格的语言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