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志贺直哉《和解》中爱的形态与调和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解》在白桦派中坚作家志贺直哉的文学生涯中是一篇分外引人注目的作品 ,它是作者的精神现象由冲突进入“调和”的界碑。关于父亲和解的艰难心理历程 ,笔者已在《论志贺直哉的〈和解〉中做过论述 ,本文着重就爱对和解产生的影响以及志贺直哉的自我意识与“调和”意识的关系加以阐述。一、友爱与亲子爱对和解产生的影响  顺吉的女儿慧子死后 ,他为了求得精神状态的安定 ,8月 2 0日偕妻外出旅行 ;未久 ,妻又怀孕 ,令妻与祖母皆感欣喜 ,并且由此缓和了顺吉心若死灰的情绪。恰在此时 ,顺吉的老友M移居邻村。M即武者小路。志贺在《回忆内村…  相似文献   

2.
刘立善 《日本研究》2005,5(2):73-78
白桦派主将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坛上的“小说之神”,长篇小说《暗夜行路》是其文学创作的顶峰。鉴于志贺的文学特质,《暗夜行路》可谓是一部志贺本人精神生活发展史。本文针对志贺的命运论、血统论与人性完善理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刘立善 《日本研究》2004,11(4):51-56
白桦派骁将志贺直哉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有“小说之神”之誉。郁达夫称赞志贺的文学“文字精练绝伦 ,在日本文坛上所占的地位 ,大可比得中国的鲁迅。”1 他的一些代表作 ,对郭沫若、郁达夫等中国现代作家产生过积极影响。志贺文学的顶峰 ,是他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鉴于志贺的文学特质 ,《暗夜行路》可谓是一部志贺本人精神生活发展变化史。  笔者认为 ,从本质上解剖《暗夜行路》,既是探究志贺文学的奥秘及其心灵生活历史 ,也是索解白桦派文学乃至日本近代文学的人文意蕴和人性感受的关键。一、《暗夜行路》的创作过程  在日本近代文坛…  相似文献   

4.
论武者小路的《妹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日本近代文坛上的白桦派的特色 ,小坂晋先生在《白桦派与志贺直哉》1 中概括为 :“一 ,以个性的成长为目的的内在一元观 ;二 ,相信宇宙生命意志的带有目的论性质的世界观 ;三 ,重视伦理价值 ,强调正义、人道和爱的人道主义文学观。”此外 ,针对白桦派的诞生与武者小路的关系 ,志贺直哉于《武者小路与我》2一文中写道 :“如今回顾 ,白桦派运动可以说是由武者小路一个人搞起来的。……如果没有武者小路 ,就不会有‘白桦派运动’那样的文学运动。”所以 ,武者小路被公认为是白桦派的发起人和“牵引车”。  武者小路自由奔放的文学 ,从其…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近代文坛,白桦派主将志贺直哉以贯彻"绝对自我"而著称。志贺确立自我的标志之一,即对自由的肯定,包括对合理性欲自由的肯定。志贺于初期力作《混浊的头脑》中借主人公之口,表达性欲和道德的葛藤、性欲与宗教的相克;志贺通过主人公灵肉痛苦挣扎的经历,旨在点明基督教禁欲导致的弊端和性欲放恣的恐怖。志贺大胆地以《混浊的头脑》中的性欲来强烈反抗基督教冷酷的禁欲主义,以示作者对基督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志贺直哉是日本白桦派主将,《暗夜行路》是其代表作。本文论述《暗夜行路》中悲剧命运给主人公造成的道德灵魂痛苦,审视血统论对人性的摧残,重点探讨作为“知识分子宗教”的禅宗对主人公走出命运“暗夜”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志贺直哉(1883——1971)是日本近代文坛上以理想主义文学而著称的白桦派中的骁将,他的文学思想中的诸多本质要素,与白桦派其他同人一样,受到西方文学家的多重影响。本文仅围绕他与梅特林克的关涉内韵之轨迹这一尚无前贤刻意问津的荒隅,试做初掘。一、梅特林克东渐日本  相似文献   

8.
志贺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是一位自我意识强烈的人道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早自“五四”时期就被引入中国。 192 3年 ,周作人翻译了志贺的短篇小说《到网走》与《清兵卫和葫芦》,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之中。  志贺的创作生涯中 ,前期多表现为作者与现实生活激烈的二元冲突 ;后期主要表现作者从强烈的自我意识中起脱出来 ,在精神领域和现实生活中由迄今的对立冲突进入“调和”后的恬静的、散诞逍遥的心境。而冲突与“调和”的分水岭 ,就是志贺的代表作《调和》。志贺文学生涯前期的精神苦闷 ,主要体现在他与父亲长达十几年的不…  相似文献   

9.
时任谦作是日本近代小说家志贺直哉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的主人公,是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生长在封建专制主义资产阶级家庭,是一个具有反封建道德的叛逆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有理想有上进心的青年,后来,由于遭受到一连串的打击(三次大的打击),他在人生道路上逐步失去了奋斗、拼搏的热情,对命运产生了恐怖感。“过去不知佛教为何物,现在却对所谓涅槃、寂灭常在的境地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魁力”。因而走上了逃避现实的道路。从志贺直哉对时任谦作的描写、对现实的批判、对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虚构渲染来看,尽管其中留有自然主义的白桦派式的痕迹,但总的看来却是积极  相似文献   

10.
白桦派枭将志贺直哉(1883-1971)的重要处女作《去网走》,是志贺想象的产物。志贺12周岁时,母亲病殁,他是个缺乏母爱之人。按照志贺的想象,作为志贺分身的主人公“我”,从“女人”那里感受到朴素的母爱,对其身世深感同情。但“我”又无法改变“女人”奔向“黄泉世界”的厄运,心中必然感到寂寥。这种人道意识,恰好代表了白桦派作家以人为本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1.
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此作刻意探究女性贞操过失引发的命运悲剧,以及男主人公时任谦作苦恼的灵魂活动由"自我至上"走向自我改造与"自他调和"的曲折漫长历程,志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互融,才是改造偏执狭隘自我的良方。《暗夜行路》在相当程度上是志贺从青年到壮年末期的内心世界发展史。剖析此作,既可探究志贺文学创作活动神髓,也是索解日本近代文学的人文意蕴与人性感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志贺直哉少年失恃,亡母阿银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不朽的形象。《去网走》、《母亲的殂谢与新母亲》、《白线》、《生母的信》等作品,都涉及了志贺直哉创作中的“母亲主题”。志贺直哉的青年时代与父亲时常发生冲突,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尖锐的紧张感,而在他记忆中苏醒过来的母亲形象,会将他从这种紧张感中解放出来。志贺直哉的整个文学生涯中,或强或弱地受到亡母阿银的影响。同时,志贺直哉也客观意识到,当年对亡母阿银薄情,并非仅有父亲志贺直温,也包括作为儿子的自己。“母亲主题”在志贺的巨著《暗夜行路》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而浓化了志贺直哉作品的亲情内涵。  相似文献   

13.
《赤西蛎太》是志贺直哉作品群中仅有的一篇历史小说,独具特色,此作高超描写了日本武士的使命感、正义感与人性矛盾,歌颂了看重人内心世界的主人公心灵朴直之美。志贺古为今用,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素材,深究其历史意义,贬斥“巧诈”,颂扬“拙诚”与正义感。人往往因为所谓“正当目的”这一名义,失去正常的理性、人性与感情,导致悲剧的诞生。改变这种现实,要靠人的良心、理性以及对他人的关怀,这是白桦派骁将志贺要表达的人道主义正义主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以岩本善治与北村透谷为中心,探究日本近代恋爱的源头.二人于明治20年代以女性杂志《女学杂志》为园地,旗帜鲜明地发表近代恋爱论.岩本善治认为灵魂是恋爱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与他信仰基督教有系.北村透谷“灵肉分离二元论”思考法和精神高于肉体的观点,与岩本善治宣扬的观点相一致,二人好似车之两轮,为形成和普及重视精神性的近代神圣恋爱观而勇往直前.岩本善治与北村透谷的恋爱论对白桦派骁将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产生过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宫泽贤治将文学、科学和信仰调和到自己的个性当中,形成了偶像化,他的作品是"自他"未分的一元论精神培育出来的感性表现.宫泽对待他人采取的是被动的"他人本位"的个性立场;志贺直哉则立足彻底的"自己本位"的个性立场.如此特色表现于宫泽的<泉边人家>、<十六日>、<花坛工作>和志贺的<某晨>、<去网走>等作品中.  相似文献   

16.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创获──评《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宁殿弼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白桦派是一个大集团型重要流派,它以重个性、脱旧套、纳新潮、高张崭新的理想主义和真诚的人道主义而成为大正时期文学的主流。名扬世界文坛,由于相近的社会现...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影响下的日本白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曾横空出世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流派——白桦派。它迸发幅射的巨大魅惑力,远远超越岛国范围,曾给我国“五四”新文学以显著影响,并一直受到欧美有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基恩、芝加哥大学教授艾德凡·马克列兰等)。英国与德国也都侧重介绍白桦派文学。对白桦派主将武者小路的清新之风,芥川龙之介做过最具涵盖性的评断:“为日本文坛洞开一扇天窗”、“唤起一股澎湃人心的激动。”(《当时自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邻壁之光,堪借照焉”——读刘立善著《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复旦大学李振声年前,由于友人热心推介,获读刘立善先生近著《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这部由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推出的比较文学专著,厚达600余页,逾50万言。过年前后,我花了差不多一个...  相似文献   

19.
志贺直哉是一个重视精神卫生的作家。志贺笔下的典型人物谦作是其代言人。谦作认为,生理要求和精神要求构成人真实的矛盾生活,使人的内心处于紧张状态。如果人有“罪”则忏悔,二者对立消失,内心则变得乏力。至于面对忏悔造成的精神伤害,人应学习大自然,扩宽胸怀,以高度的精神修养来宽恕伦理禁忌,惟此才能营造出共生的和谐人生。  相似文献   

20.
志贺直哉强调艺术性,其作品被视为缺少时代性和现实性,但作为同时代里诞生的"古典",却保持着卓越的文学地位.志贺的作品脱离"通俗趣味",其"诗化精神"赢得芥川龙之介的尊崇.本文依据志贺的著名随笔<创作余谈>,选出志贺的一篇精品<赤西蛎太>,对其艺术性内质加以深层探究,并论述<赤西蛎太>问世后,随着文学潮流的变化,被改编成电影和歌舞伎后展示的新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