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速读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完善公平适度的医疗保障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和完善覆盖全民、依法参加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体系,职工和城乡居民分类保障,待遇与缴费挂钩,基金分别建账、分账核算。统一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医保目录,规范医保支付政策确定办法。逐步将门诊医疗  相似文献   

2.
自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全民医保"议案到拜登重启"奥巴马医改",美国的医保改革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与改革同美国的医疗市场、利益集团以及政治组织形式都有密切的联系.百年美国医保改革是医疗进步、支付模式创新以及利益集团斗争妥协的综合结果,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是文明社会医保制度的重要模式之一.借鉴美国医保改革的经验,中国应当继续结合国情,推动科技与医疗模式的结合、绩效考核与支付方式的进步,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衔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乡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有着明显的二元化特征。二元社会医疗体系曾有其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社会转型,这种体系的固化使城乡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变得相当困难。今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应从城乡有机衔接的立场出发,根据我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并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循序渐进扩大现代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在我国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最终实现“国民皆医保”的城乡整合,使城乡居民能够实质平等地分享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社会各界对医保一体化的呼声日益高涨,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势在必行。鉴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制度之间的差异较大,率先整合城居医保与新农合制度成为了学界与政府部门的共识。文章立足山西省情,认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一体化适合山西发展需要,并从经济发展、城乡差异、管理体制等角度分析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因素,提出山西省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的对策建议,为山西省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摘要]在全民医保基本实现之后,构建和强化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公共服务体系面临人口老龄化、居民就医方式转变以及医保经办管理瓶颈等挑战,需要从医疗保险管理和医疗服务提供两个方面来应对。  相似文献   

6.
新医改要求做好农村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通过对镇江、常熟、襄汾、重庆等地试点工作的分析,指出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户籍制度改革和管理机构效率等有很大关系,各地应该积极探索合适的城乡统筹医保模式,精简机构,明确权责,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确保城乡居民医保统一运作,从而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民医保制度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条件,是我国医保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必经之路。虽然部分地区在整合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政策的不明确导致管理体制混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整合后的不公平,待遇的“就高不就低”取向会对医保基金产生一定的压力,缴费方式的选取不慎会影响制度的可持续和社会的稳定,“两定”的整合和分级诊疗的不完善导致大医院的压力增加等问题。因此,需要理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管理体制,注重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的开源节流和保值增值,推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对同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可及性,选择适合各地地情的缴费方式,实现制度的平稳过渡,加快分级诊疗的实施进度,减轻大医院的就医压力。  相似文献   

8.
美国医疗保险体系由多种成分构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私立医疗保险、政府医疗照顾和补助计划。美国是目前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实现全民医疗保险的国家,医疗保险实行市场化运作,基本不依赖税收资助。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虽然独特但不完美,主要问题有待于未来医疗服务、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医疗费用控制不力、医保扩面受阻以及经济转轨期给医疗保险带来的压力。为解决这些难题,医保改革必须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探索两者共同发展的新思路。同时,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文中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促使两者相辅相成、互动双赢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改革后 ,企业医院如何接受挑战 ,以积极的态度深化经营管理 ,使医院在这一改革的大潮中不掉队 ,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正视医保制度改革对企业医院的影响医保制度改革将对企业医院产生如下影响 :第一 ,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只能是“低水平 ,广覆盖” ,为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 ,医保机构必须执行“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 ,从总费用上对参保职工的医疗需求加以约束 ,所以医院的业务收入总额将受到制约。第二 ,定点医院和定点药房管理制度使参保职工可选择若干定点医院就诊 ,将加剧医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的基民医疗保险制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的角度出发,结合新时期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实际和城乡医疗服务的需求实际,对新时期统筹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初步建立上,但医疗机构和医药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不到位.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以政府主导为基本取向,政府不仅要在构建全民医疗保险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还应在构建公共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体系上发挥重要作用.在确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并且实现医保制度全覆盖后,改革的瓶颈和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全民医疗保险的质量,推进医疗服务机构和医药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改革的突破口则在于公立医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解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从医疗服务的部门特征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出发,本文探讨了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揭示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的根源在于基本医疗服务理论基础的脆弱性、补偿机制的扭曲以及三方目标和行为冲突等方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仅仅依赖自身是不行的,还必须在重塑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制度设计与政府责任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深化医改要以健全医保体系为基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要以完善医保支付制度为重要推手.深化医改与推进医保能否协调同步,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与基本医保的基础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医疗保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落实,改变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游离在医疗保险体系之外的局面。在基于对苏州大学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大学生医保实施情况,从促进大学生医保制度完善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主要由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组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制度的改革,人们的医疗负担开始加重,只有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两者之间在明确经营范围后,优势互补,有效衔接,才能使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险体制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综观赤峰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 ,一些制度内和制度外的问题逐渐暴露 ,诸如配套改革的不同、医保覆盖范围与多元化经济结构的现状的不相适应以及医疗机构的利益追求加剧了保患关系的不对称等等。要改变现状 ,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应加大协调力度 ,推进配套改革 ;转变观念 ,适应多元经济结构和多种就业方式的需要 ,积极稳妥地推进参保扩面工作 ,靠制度、机构协调与医疗机构的关系 ;完善细化现行医保管理模式 ;加强队伍建设 ,完善管理手段 ,提高经办机构管理水平 ;抓紧进行医疗保险立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部分,是我国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在介绍国内外医疗保险运行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各国在保险实施范围、资金来源、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和运营机制四方面的差异,指出我国应从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促进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加大立法力度和医疗机构改革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以城镇职工、新农合和城镇居民为三大支柱,以城镇医疗救助为辅助,逐步实现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河北省医疗保险模式在保障国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统筹制度本身具有的缺陷,在现实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加强医保管理监控,扩大基本医保覆盖范围,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制度吸引力;建立财政投入保证机制;强化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20.
国际经验表明,实施公共医疗保险是各国政府有效降低居民医疗负担、缓解因病致贫问题以及促进卫生公平的一个主要手段。然而,公共医疗保险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的推进也遇到了资金难以筹集且参保率不高、政府补助难以落实到目标人群、对就业市场及就医行为有扭曲作用等问题。我国自1998年开始了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医疗保险体系为方向的改革,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推进过程相对缓慢、人群覆盖率和保障程度较低以及区域及城乡不平等,公共医疗保险体系在降低居民医疗负担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已明确针对城乡不同人群,分别加速发展三大医疗保险以实现全民医保。我国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