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考释三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汏”、“扔”、“(■)”、“尥”、“矼”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搌”、“唵”、“(■)”、“旅”、“拌”、“科”、“远”、“(■)”、“(■)”、“(■)”、“捾”、“(■)”、“斮”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2.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再考释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攮”、“削”、“摷”、“扚”、“踒”、“縻”、“解”、“褪”、“瘝”、“煍”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扚”、“沰”、“(■)”、“揌”、“(■)”、“(■)”、“荡”、“顉”、“(■)”、“矕”、“趣”、“(■)”、“渻”、“(■)”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3.
殷墟甲骨文非王卜辞中多次出现一个可隶定作"■"的字,意为"疾病痊愈",已有研究者提出可能应读为"瘳"。但其释字为"纽"之说不可信。"■"字应释为古书中"纠绞"义的"缪、摎"等字的表意初文;有的字形还加注"帚"声。由此可以论定"■"当释读为"瘳"。  相似文献   

4.
(■)模态方阵中的“P”和“■”各代表什么判断?现代逻辑确定,“必然■”,“可能p”,“必然■”,“可能■”四种模态判断之间,具有可以表示为一个逻辑方阵的如下一些对当关系:  相似文献   

5.
说“侃”     
目前主要的工具书对“侃”字的训释与现实生活脱节.《说文解字》对“侃”字的解释属于误训.“侃”字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其本义为喜乐、愉悦.裘锡圭先生认为“侃”字最初是一个表示“衍”的假借义的分化字.现代汉语口语和方言中把带吹牛意味的闲谈叫作“侃”,这种用法在元代就有,它属于“永”、“衍”和“侃”三字的共同引申.“侃”字的刚直一义很可能是假借义.  相似文献   

6.
据文献记载,“嬲”为“娆”字之异体,有“纠缠、戏弄、扰乱”之义.但《何典》中的“嬲”字并非此义,它是个动词,意为“缠绕”.通过对明清及近代方志中方言材料的考察,结合当时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佐以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发现:“嬲”是“绕”的方言记音字,“绕”又可写作“裹”、“掇”等形式,这反映了清代吴方言中存在日母字读为泥母字的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发展史上,用音、义的同一性作标准,可以把汉字划分成许多字族或宇群.同族的字具有共同的语根,称为同沅字.中国学者研究同沅字之学,有着古老的历史.《六书》里所说的“转注”,即指同沅字.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首”就是为头,为根;“转注”、“相受”皆指意义上的通连.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一类字族中,有一个根字为头,同族的汉字都由根字派生而来,与根字的意义相通连,考、老二字叠韵,都具有“老”义,其  相似文献   

8.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莫忧世事兼身事,且著人间比梦间”“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等诗句,都使用了“掉字法”.这一诗法是在宋代被总结命名,或为“一句内二字相叠”,或为“当句对”,清人翁方纲又名其为“连珠体”.但以清人冒春荣在《葚园诗说》名其为“掉字法”最有见地.其诗法主要特征为复音词或词组在隔字叠的过程中掉换了一个字.它具有形式上的对称美、声音上的呼应美、记忆上的印证美与意义上的强化美.  相似文献   

9.
“者”是古典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意义也较多的词.“者”到底是属于什么词性呢?语法界人士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还是作代词来讲为好.查许慎的《说文解字》“白”部,“者,别事词也.”许慎明确地指出这个字的指示分别性质.刘淇在《助字辨略》中引《正字通》云:“凡文有者字,所以分别隔异也.”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认为“者”字是接读代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字形分析入手.研究了“鱼颠匕铭文中的“颠”字.否定了将其释为籀文“顶”的传统看法.论证了“颠”是三晋文字中的“颠”字,在铭文中应就本字解之,不得读为“鼎”,由此出发,对铭义重新做了解读.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一句话:“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对此句中的“加”字,自汉代以来就有多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加”字是“凌辱、驾凌”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施加、施与”的意思.通过考证,我们认为“加”字释义为“凌辱、驾凌”更为符合《论语》中该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2.
<正> 熊希龄(1887—1937)字秉三,湖南省凤凰人,故人称“熊凤凰”.熊希龄一生爱国爱民,早年曾参与戊戍维新.辛亥革命事起,极力赞襄共和,民国以后,官至内阁总理,1914年2月,因与袁世凯政见不合,辞去总理职.此后他对仕途心灰意冷,遂潜心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1925年任世界红■字会中华总会会长.本文试图对熊希龄在红(?)字会的活动情况作一评述.“(?)”字是梵文,它的含义为“吉祥之所集”.释加牟尼佛胸前所示之(?)字为“瑞相”和“万德吉祥”的标志.唐武则天对音■字为“万”,在佛经中即被写作■.红■  相似文献   

13.
关于燉煌文艺中“变相”、“变文”的“变”字意义,过去曾有好几种不同的解释,例如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说:“所谓变文之变,当是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变相是变佛经为图相之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旧版)说:“变者即佛经演变之意,与俗文之通俗化之义相同.”孙楷第认为“变当非常解”,“歌咏奇异事物的本子就叫作变文.”此外还有人把“变”字当作梵文的音译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以“变”为文体变化或演变的解释是用“变”字的普通义来解释“变文”、“变相”中“变”字的特指义,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不一定切当.“变”当非常解,有点儿接  相似文献   

14.
包山楚简中有一地名,写作、或,它在新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楚居》篇中被写作或.以前,学界多以《说文解字》“嗣”字古文形体为依据,释之为“吁”.近有学者提出新解,将之释为“邭(音宛)吁”,以为或是楚国旧地“宛橐”;从出土古文字材料和传抄古文两方面考虑,地名首字应是“宛”字,次字应是“号”字.“宛号”可读为“宛郊”,或即今河南省南阳市郊的某处地方,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楚惠王的居住地而短暂存在.  相似文献   

15.
“者”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同其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于”、“以”、“所”等一样,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白部”说:“者,别事词也.”即是说,“者”字是一个指示代词.王力先生认为,“者”字是由指示代词“之”字转变而来的.我们认为,用在名词或数词之后的“者”字,就是指示代词;这样理解,能够一以贯之地解释“者”字的各种用法.例如:  相似文献   

16.
《晏子春秋》中有三种被动句式:“于”字式、“见”字式、“为”字式,句式较为齐全,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战国时期被动句的使用情况:“于”字式自从在西周金文中产生以来,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见”字式迅速发展直追“于”字式;“为”字式辉煌过后开始衰落,“为……所……”式开始萌芽;没有出现“被”字被动句,“被”全部作动词用。  相似文献   

17.
《孟子》“以”字用法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其语言比较接近当时的大众口语,所以,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语法现象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孟子》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孟子》中“以”字的用法作一定性定量的分析,试图描绘出《孟子》中“以”字用法的概貌.通过对《孟子》中“以”字用例的分析,作者对“以”字词类的发展脉络、连词“以”与介词“以”的划分标准以及介词“以”带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和补语时用法的异同等易产生模糊看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允”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仅郭沫若《卜辞通纂》就收录“允”字27个(其中“允其”一个).从字形上看,允字下从儿(人),上从(?)省会意,表示人不二心之意.故其本义为信任、诚信.《说文解宇》:“允,信,从儿(?)声.”《方言》:“允、谌、恂、展、谆、穆,信也.”《尔雅》:“允、孚、亶、展、诚、亮、询,信也.”可见先秦时期允字的本义与甲、金文中允字的意义是一致的.允由信任、诚信义引申出公平、恰当、答应、诚然、确实、果真、的确等义,并派生出允当、允诺、允协、允洽、允许等词.先秦时期允字是否有虚词义,至今尚有不同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允字无虚词义,以《辞海》、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为代表.一种观点以为允字有虚词义,可作助词、语气词使用.此说始自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沿袭其说的主要有《词诠》、《辞源》、《汉语大字典》等.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对允字作了如下解释:一、“允犹用也”二、“允犹以也.”三“允发语词义”.《词诠》归纳为:一、“语首助词,无义.”二、“语中助词,无义.”《辞源》允字第四项释为“用以、以.”《汉语大字典》允字第五、七项则以为“⑤用以、以”“⑦助词.用于句首.”允字在先秦时期是否具有虚词义呢?  相似文献   

19.
《上博六·用曰》20号简的“绤”是“裕”的异体字,和典籍中训为粗葛的“绤”并非同一个字.原整理者阙释的“(袭)”是“褊”的异体字.“裕”和“褊”在简文中相对为言,表示君主的宽容和褊急.从出土古文字资料来看,后世从“扁”得声的“褊”“偏”等字的上古音应该归入元部.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人都有两扇门——善良之门和邪恶之门。为人友善的瘳阿姨去商场买家具,商场免费送货上门。搬运工把选好的家具抬上板车时,累得满头大汗,瘳阿姨很感动,心想他赚点辛苦钱不容易,等家具送好后,要给他二十元钱辛苦费。在半路上,这名搬动工却把板车停了下来,对瘳阿姨说:从商场到你家这么远,你得给我二十元钱。并摆出一幅不给钱就不准备走的架势,瘳阿姨被激怒了,对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