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中国人民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为了顺利实现现代化这个伟大目标,中国政府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下来,坚持付诸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当谈到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的时候,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好象中国历史上是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有一种自我封闭的传统。当论及实行海禁、闭关政策的原因时,学术界也有不同意见。如有人认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首要原因是统治者在国内实行传统的重农  相似文献   

2.
明洪武、永乐时期,在对外政策的制订以及如何执行方面,“形同”而“实异”。前者对外政策是采取闭关自守的严厉海禁;后者对外政策则是采取积极主动而宽弛“海禁”。两者相较,永乐时期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较之洪武时期实行的对外闭关自守政策更目光远大,合乎历史潮流。本文拟就此略述肤浅之见,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3.
明洪武、永乐时期,对外政策由前者的闭关自守、严厉海禁,变化为后者的对外交往积极主动并宽驰“海禁”。两者相比较,存有明显的不同。显然,明成祖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较之朱元津时期实行的对外闭关自守政策目光远大,合乎历史潮流。但不可据此简单地走下褒贬,应特别注意时期特点的影响。一、朱元璋统治时期的对外闭关自守明初,天下初定,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尚盘踞沿海岛屿,他们一方面在国内拉拢一些人培植党羽,一方面勾结海寇组织武装力量,待机卷土重来,加之沿海倭寇海盗为患,致使“海疆不靖”。因此,在沿海地区对外实行…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政策和闭关政策致使中国海权迷失,导致近代中国全面落伍,其历史教训非常深刻。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军事集团化的今天,我国的海洋权益面临多重现实和潜在威胁,海上安全环境更加复杂,海权问题又一次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利用海洋、开发海洋、走海洋强国之路,就成为一个亟待重视和思考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前清廷在接待马戛尔尼、阿美士德和律劳卑使团时,其对外准则不是“闭关政策”而是儒家经世致用的原则,由于“经世致用”缺乏近代化的因素,因而无力回应西方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明朝嘉靖年间,中国东南沿海以中国人为主的“倭患”日益猖撅,究其原因,乃明政府实行极端的海禁政策所致,即“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元年,稍宽海禁,长期军事行动难以压制的局面迅速稳定下来,证实了“市通则寇转而为商”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论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严格禁止或限制大陆人民出海贸易;另一方面,严格管制和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这一政策的形成,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含康、雍、乾三朝的漫长过程。它的开始,应追溯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禁海令。本来,在康熙帝统一台湾后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江、浙、闽、广海禁,于云山、宁波、漳州、澳门设四海关”,①允许大陆人民出  相似文献   

8.
如何评价清代的闭关政策?这是史学界长期有争议的问题,有的论者虽然承认这种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又认为它“有抵抗侵略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防备了外国的侵扰”,“还不失为一种保卫政策”。因此,探讨清代闭关政策的演变、内容、产生的根源和危害,充分揭示其反动性,不仅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强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繁荣社会主义经济、振兴中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代厉行海禁政策,从顺治朝开始一直到道光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海禁措施,这个政策对清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探究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前言十六世紀以來,中國沿海一帶屡屡有私自造船通番販易的事件,虽愈禁而莫止。这种被明朝政府認为非法的或走私的对外貿易,却一天天地壯大起來。1567年,明朝被迫不得不开放海禁,讓这些非法的对外貿易,成为合法的对外貿易。可是,明朝仍然企圖保存通过“市舶”的“朝貢貿易”而繼續控制外國人來中國進行的出、入口貿易。当时的“朝貢貿易”,仍以广州为主要港口。至于中國商船的对外貿易港口,則限于福建海澄的月港。十七世紀二、三十年代,明朝又施行海禁,这是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已经进入了它的后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鉴于此,明初太祖朱元璋就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并在经济上强制实行“海禁”、“山禁”、“矿禁”诸政策,其中尤以“海禁”政策,影响最大。无疑,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对我国明初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对我国封建制度的生存、也起了延缓的作用。从明初开始,明代人民的反“海禁”斗争,  相似文献   

12.
清代封禁东北政策,是清王朝对全国实施有效统治的总体战略之组成部分,与闭关政策共同构成其“控驭中外”的严密网络。清朝封禁东北的目的,除学术界已有的总结外,还包括防止汉人将反抗的火种带进东北;将东北建成八旗兵源基地;实现对中原军事威慑与对蒙古军事钳制战略。封禁政策的实施,造成严重的政治、军事战略失误,对近代东北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留下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3.
从1905年到清王朝覆亡之前,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上演了一出“预备立宪”的历史剧目。在史学界历来有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认为预备立宪是一场政治骗局,旨在抵制革命,苟延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固然,从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主观目的来看,确实有欺骗人民,消弭革命的意图,但是以“假立宪”这一结论一言蔽之,未免有些失之偏颇,那么这场立宪真实程度究竟怎样?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元末明初,舟山群岛是方国珍及其余部反元抗明的最主要根据地。朱元璋为防止他们与内陆的反明势力联合,以防止“倭寇”为名,在舟山实行迁卫、废县、徙民措施,接着在全国实施严厉的海禁政策。舟山群岛的废县徙民不仅造成舟山的渔农业长期荒芜、交通停顿、文教中断,而且引发海上武装走私猖摄,并导致所谓嘉靖年间长达几十年的“倭患”和“平倭战争”,使舟山及东南沿海的经济遭到更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5.
试论道光帝     
道光朝清王朝进一步由盛转衰,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社会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光帝既不昏庸也不英武,是一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守成之君。他实行过一些改革,对扭转清王朝的颓势不无微功;对外虽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坚持禁烟,坚持抗战,但终于作出妥协,同意签订《南京条约》,战后不注意学习西方,使中国和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开。  相似文献   

16.
“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这是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对内和对外的经济关系上所采取的重大战略方针。把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这是我们党在对外经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边倒”对外战略,是当时特殊历史下的特殊战略选择。新中国在实行“一边倒”对外战略中,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维护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因此,“一边倒”对外战略在当时对于巩固新中国政权、挫败美国对新中国实施的战略包围与封锁、维护世界和平等,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明代实行海禁的原因,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突发历史事件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明政府终止宋元以来鼓励航海贸易政策的原因,进而阐明在不同时期海禁政策体系的强化过程,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绅士阶层是传统社会的精英阶层,晚清绅士阶层是在内外环境剧烈变化下而衍生出的新绅士阶层,其中的“新绅士——立宪派”影响很大。他们以东南地区实业家为骨干,主张实行立宪,强烈要求参与政权。但清王朝对他们只是欺骗和愚弄,不愿在政治上给他们一席之地,于是他们在反清浪潮中最后选择了抛弃清王朝。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天下中心”观念,等级秩序的“礼法”观念,“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是清朝“闭关政策”和近代闭关文化心理赖以持续和生存的广厚土壤。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虽然在鸦片战争后不复存在,但闭关的文化心理却依旧存续。近代的“中体西用”和“西学中源”就是这种闭关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