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涛 《社会科学论坛》2011,(12):199-203
儒学作为以伦理道德为内核的一种文化模式,具有强烈的“德政’’和“礼治”的政治色彩。或者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的儒学,深深影响着东亚民众的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行为模式。东亚社会的现代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东亚价值观”和“东亚意识”便是基于现代化语境下,对儒学价值重新思考和发掘的产物。从政治文化视角探讨儒学的现代发展。可以为东亚多元文明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对话基础与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2.
中、朝(韩)、日儒学思想理论特色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儒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诸多学术思潮、流派和思想大家,并逐渐演变成学说纷呈、百家争鸣的庞杂而又宏富的思想脉系,自古至今,影响所及,流播海外,从东亚走向西欧,已日益成为“世界性的学问”。特别是中国儒学对朝(韩)、日等东亚国家的影响尤巨,并在与这些国家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生根、生长、发展,已深深地融入其传统思想文化与民族心理之中,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儒学,故而人们将中、朝(韩)、日等东亚国家称之为“儒教文化圈”。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朝(韩)、日儒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来梳理和阐发儒学在朝(韩)、日两国的发展演变和思想理论特色,进一步揭示和彰显儒学作为“世界性的学问”,在高扬“亚洲价值观”以及“东亚意识”或“东亚价值”中的所充当的特殊理念的人文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东亚独特的历史、政治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东亚发展模式,曾使得东亚国家获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然而,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一些人对东亚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甚至认为金融危机宣告了东亚模式的结束。本文试图从东亚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关系来探讨东亚模式的得与失及利与弊。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东亚崛起。伴随着东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东亚文明进行了文化探源,并有不少人认为儒家文化是东亚文明的原动力。而事实并非如此,透过东亚文明所折射出来的不是儒学的辉煌,而是它的衰落之态。历史行进到二十一世纪,儒学的命运将如何,怎样发展才能改变这一局面,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实践。  相似文献   

5.
1978年以后,关于儒学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持续了二十多年,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众多学者参与了这一讨论.在讨论中,认同儒学对东亚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儒学是东亚社会教育的根本,是东亚经济成就产生的文化根据,是东亚人的心灵皈依之所成为主流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东亚区域意识的心理和情感基础.东亚区域意识作为东亚国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共谋发展的观念是有正面意义的.但全面强化东亚意识,以此对抗"西化压力",导自区域自固观念的强化就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视域中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西方文明的标志,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等诸多方面起着强大的精神支柱作用,形成传统的华夏民族精神,这是中国人民的社会文化地平线(视界)。现代中国人处于传统与现代双重思想的作用和影响下,在两难选之中进行文化的整合和重构,传统必须现代化,现代化又面临着许多负面问题,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中,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本文试图从治国文化、理性精神和人的现代化来阐述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中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扬弃和选择。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中的儒学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十世纪是在前现代作为整体的儒家文化经历解体的历史,但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儒学的价值仍然是一个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现有的研究模式都未能恰当地应用于二十世纪的儒学论争。二十世纪造成有关儒学的论争的最强有力的根据,始终围绕在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与伦理秩序和人生理想的问题。儒家伦理所以在近代社会转型后仍每处于焦点话题的必然性,植根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道德性”与“现代性”的分裂,及对克服此种分裂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最难捉摸而且应该抓住的要点。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东亚与拉美文化中传统价值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儒家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取西方先进文化后对东亚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而拉美传统的天主教文化对拉美经济发展则产生了消极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从儒学的形成发展谈其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儒学的形成发展谈其现代化邱高兴儒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在今天,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日显尖锐,儒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也有着冲突.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它的理论是不是已经发展到了尽头?这些问题在我们进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一东亚的崛起引起了人们对东亚传统文化及社会功能的重新估价,这是由西方现代化转向东方模式的一种人文反思。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按照唯物主义观点,经济是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文化因素并不直接对经济、社会发生作用。文化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它以价值观念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意识,从而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提供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因此,对文化机制的考察应该与社会结构,尤其是制度结构、政治结构结合起来。东亚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表现为东亚文化主体机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西方文化以怎…  相似文献   

11.
郭辉 《南方论刊》2009,(6):54-55
儒家文化的“纲常、仁政、信义思想和勤俭、重视教育的传统”对东亚经济腾飞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儒教与皇权结构相关”与“儒教基本精神伦理”的分析剥离,可解决韦伯对“儒家文化有碍社会现代化”论述与本文分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儒学在中国文化重构中表现出超越时代、开放吸纳、不断走向未来的潜能及斩不断的强大生命力。文化重构实质是人格或人的价值观念重构 ,文化变革的关键在于调整和改变人格 ,即塑造“新民”或“新人”。儒家“新民”思想表明 ,儒学将随中国文化的变革而发生转化 ;近代梁启超“新民说”对儒家“新民”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毛泽东“新人”观中的儒家思想成分 ;邓小平“四有新人”观与儒家文化的自然联系 ,都表明儒学在中国文化重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也表明儒学具有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并发生转换和走向现代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东亚国家和地区在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东亚经济奇迹证明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合理性;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既暴露了东亚经济在长期增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也暴露了这种经济模式本身的局限性,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东亚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东亚价值观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期以来东亚国家的迅速崛起令世人瞩目,然而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又使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经济遭到重创,因而“东亚模式”、“东亚价值(观)”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而且毁誉不一。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以追求现代化为目标、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应以“和合”思想为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探讨建构东亚价值观可能性之根据、困境和路径。在此基础上建构独立和谐、平等合作、共生共赢的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15.
“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是由世界艺术文化振兴协会独立设立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专项基金,其宗旨之一在于资助、支持以孔子文化大学为中心的儒学研究。经酝酿讨论,现面向全国征集有关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问题的研究项目或成果,谨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参考选题 世界“文明冲突”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与祖国统一 儒家“德治”学说与中国古代政治 儒家的“德治”学说与“以德治国”理论 儒学普及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关系 儒学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近代以来的尊孔与“批孔”思潮 出土文献与儒学典籍研究 …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西方价值观以冲突和竞争为特色,重和谐则是东亚价值观的基本特质。面对现代性的各种理论和现实困境,东亚价值观这一基本特质,对于全球普遍价值的追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尊重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又能弘扬东亚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全球化背景下东亚价值观发展与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儒学与现代民主陈寒鸣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民主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主题。因此,如果说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是20世纪中国人关注的一大热点,那末,在这热点中最具实质性意义的则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儒学与现代民主的关系①。这至少内蕴着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在儒家文化历经沧桑的半个多世纪,儒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一种哲学思维模式、一种意识形态重新引起了学者的重视。重新研究儒学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所担负的文化使命,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必然发展。实际上,现代儒学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面对和接受西方的挑战。20世纪初由五四运动的中西之争而进行的一系列反思,就是由于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所促发的。现代新儒家掀起的重建儒学的文化哲学思潮也是由回应西方的挑战而产生的。当代儒学能否完成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的历史使命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合西方文化,进而促进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来,儒家文化的现代命运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文化人和关注中国文化的人。本文所讨论的儒家法文化只是儒家文化母体中的一个子体。它的被现代化问题无疑与整个儒家文化的被现代化问题有着共性,但与儒家文化母体所含的道德、伦理、心性、美学、教育等子体相比,又有其特殊的困难。也就是说,儒家法文化能否被现代化的问题,是同杜维明先生提出的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既相同又有异的问题。如果第二期儒学以博大的胸襟整合了西来的佛教文化,那么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取决于其能否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有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回应。同样,…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揭示了东亚现代化模式的基本特征,总结了东亚现代化模式对于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并提出了中国现代化要抓住时机、政府在现代化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干预办法以及加强儒家文化的宣传等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