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传主题表达的是与人格相关的个人历史,《范爱农》的悼亡主题下就隐藏着自传主题。从《哀范君三章》(1912)到《范爱农》(1926)的诗学转换暗示了鲁迅以自我表达为重心的写作动机,《范爱农》与《狗·猫·鼠》《尼采自传》的结构呼应则显示了鲁迅以自我命运与性格的自传性写作动机,厦门的写作语境则显示了以“坟”为核心意象的包含着死亡与新生的吊诡心理机制,而《范爱农》在“真实与诗”之间的互动显明了“性格即命运”的自传主题。围绕《范爱农》文本及其周边的考察,揭示了鲁迅将它作为《朝花夕拾》终篇的核心意图——思考性格、命运、抗命运等自传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范爱农》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最末一篇,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在厦门写成,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莽原》第一卷第二十四期。这篇散文是鲁迅对早年挚友范爱农的追怀。它通过范爱农坎坷不幸的生活遭遇,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面貌,反映了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代富有革命性的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3.
民元记忆是鲁迅确证民国认同与再造伦理图景的重要凭借。在《范爱农》的书写时刻,即将奔赴"革命策源地"的鲁迅再次召唤青年时期的革命记忆,试图从中汲取教训,改造民国,以作为见证者的"我"与范爱农相遇的六个时刻为支点,建立起"我"与秋瑾、徐锡麟、范爱农等牺牲者/受害者的关联,用带有体温的个人记忆,改写了贫血的官方历史书写,丰富了革命的集体记忆,赋予了牺牲者以神圣性,从伦理的角度反思了真正的革命人的资格问题。在给受难赋予意义的过程中,受害者的生命价值得以尊重,他人优先的伦理图景便被召唤出来了。  相似文献   

4.
范莲子在《同忆鲁迅与范爱农》(载《许昌师专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二期)一文中说:“由于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还兼着生理卫生学教员,工作相当繁忙。不久,他便邀请范爱农到府中帮忙。”范爱农是否应邀了呢?文章紧接着写道:“宋崇厚先生在八十二岁时曾经回忆说:‘我在绍兴府中学读书时,鲁迅先生任教务主任,给人敬而爱之的感觉。范爱农先生给我是另一种印象。他一年到头穿着学生装,老是穿一双布底鞋,养着一个平顶头,衣着非  相似文献   

5.
鲁迅早年参加光复会的问题,是寻绎、辨识伟大革命家鲁迅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思想发展线索的重大问题。鲁迅在自己的著作中,写到与光复会人物的来往很多。如在《朝花夕拾·范爱农》中,就写到他与陈子英同去横滨迎接徐锡麟、王振汉(徐妻)、陈伯平、马宗汉、范爱农等一行十余人的事,这是光复会中人称之为“捐官握兵权闹‘中央革命’”的活动,又写到王金发在光复杭州后,带兵进绍兴当了都督之事,这又  相似文献   

6.
书田拾穗     
<正> 偶然翻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一九八五年第五期的《一曲凄婉动人的悼歌——读<范爱农>》,其中引录鲁迅哀悼范爱农三首五律。我读着,觉得和自己记忆中的诗句次序大相龃龉,横读竖读,读不下去,不知道哪一句应连接哪一句,莫明其妙。北师大是名牌大学,他们的学报是名牌学报,因此我怀疑自己脑筋出了毛病,便拿出《鲁迅日记》来查对。原来,他们编排诗句次序的格式非常奇特,从未见过。为了让读者见识见识这种忽横忽竖的诗句排列法,现把该文中这三首诗按原有排列格式照录于下,并据《鲁迅日记》所录这三首诗句读次序,加注“①②③……”于每句之后:  相似文献   

7.
重读鲁迅:时代意义与文化效应彭定安一、新一轮重读鲁迅浪潮的出现新一轮重读鲁迅的阅读浪潮,在中国兴起。这从出版界的推出多种鲁迅选集、鲁迅文集以及《鲁迅全集》的多次重印中,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南北各地的出版社,不怕重复地出版了各种编选方式的鲁迅文集,也...  相似文献   

8.
鲁迅悼范爱农诗考释李绍华,魏正书1926年11月,鲁迅为追怀故友范爱农曾写过一篇回忆性散文《范爱农》。文中写道: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又疑心这消息并不确,但无端又觉得这是极其可靠的,虽然并无证据。一点法子都没有...  相似文献   

9.
“历史记忆”之延续构成晚清思想演进重要的象征,并明显受两个因素的主导,一是由“反满”所催生的恢复汉族的记忆;一是西方因素开启的关乎中国历史的记忆。“策问”作为参与国家考试时的答卷,无论是设“问”者还是应“策”者,大致都恪守于官方意识形态,分析“策问”中的“历史”,可以了解这些历史文本是如何想象“中史”与“西史”、接榫“历史”与“现实”的。由此,“历史记忆”在晚清中国如何延续,也通过具体的文本“呈现”出来。同时,由于“中史”与“西史”并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过去”,中西历史“会通”所催生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也并不单纯,实际与立足于“反满”立场对历史的重塑,适成对照。由此,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多向度,也随之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0.
(一) 最近,我在整理父亲的书籍时,发现了鲁迅挚友范爱农的舅舅汪梅峰先生《吊范爱农诔文》。《吊范爱农诔文》全文如下: 吊范爱农诔文舅氏梅峰哭会邑皇甫庄,有范爱农者,余甥也。五龄失父,旋即丧母。门衰祚薄,孤苦零丁。幸有祖父在堂,赖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译作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女性问题一直也是他所关注的一大焦点,贯穿于他的创作和翻译生涯,尤其是他翻译文本里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标准与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大相径庭。在特定时期,鲁迅文学译作中的女性的生存困境,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带来了契机和希望。  相似文献   

12.
用"民国视野"的研究方法对民国时期的文学运动进行重新梳理,是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界出现的一种文学研究现象。在这个现象的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新的历史时期对学科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它为我们重返历史,回到民国话语情境中去研究民国时代的作家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考察鲁迅在清末民初的生活轨迹,探寻其对于鲁迅思想形成的作用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通过史料梳理的方法对这一时期鲁迅生活轨迹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鲁迅后期思想的重要影响,对于我们透过"民国视野"走进真实的鲁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百强《我佛山人评传》等21世纪新成果终于将吴氏三千年世家的传承图谱完整地联结起来,填补了国内外关于吴趼人研究的一项空白。郑振铎、阿英、刘大杰、任百强等从1956~2010年耗时半个多世纪校正了鲁迅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贬低。王国伟的《吴趼人小说研究》,可谓是对吴趼人创作的各类小说比较系统化研究的一个新收获。任百强于2010年出版的煌煌大作《我佛山人评传》百年来有关"晚清新小说主将之一"的吴趼人研究之集大成者,除了对吴氏创作的各个方面详加论述外,对吴趼人的世家、生平、众多谜团做出令人折服的实证考辨、对比分析、假设推导、逐个否定。《我佛山人评传》在研究方法上提供给学界的启示有如下七个方面:其一,采用微观史学方法,以小见大、显微知着;其二,注重人物心灵的探寻;其三,重视人物身体器官的文化象征意义;其四,注重细节的放大;其五,注重叙事,借用传记、说书、话本小说之类讲故事的笔法;其六,借用了英国政治比较概念史的写作方法;其七,超越名利、学术归宗。  相似文献   

14.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作家,没有哪一个像鲁迅那样生前死后都遭到命运的磨难。作为划时代的文化伟人,反却遭到如此劫难,这真是文学史上罕见而奇怪的现象,似乎也是鲁迅的宿命。应该以正常的文学批评、学术研究与学理论辩走进鲁迅、认知鲁迅和评价鲁迅。  相似文献   

15.
《镜花缘》是清代作家李汝珍所著,鲁迅将其归类为"才学小说",并为其定义,同时针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文本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和总结论述,特别是对《镜花缘》的评述考证,奠定了《镜花缘》的历史价值。同时,鲁迅对《镜花缘》的艺术手法加以评价和总结,并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6.
《赌徒吉顺》和《为奴隶的母亲》是写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典妻题材小说,依照作家的传记性材料从地域文化、个人经验、文本叙事等视角对它们进行再解读:许杰和柔石同为浙东人,相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孕育出的同题材作品;从创作的无意识动机来看,两篇小说都暗含了作者对自身生活经验尤其是婚恋经验的思考;而在叙事重点和写作风格上两篇小说有些区别,这与两位作家各自的文学交往和所受影响不无关系,他们都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但在具体的写作层面,《赌徒吉顺》受创造社尤其是郁达夫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与《生绡剪》第十二回的对比,发现两者在情节、人物遭遇等方面颇多类似之处,两者讽刺手法的运用也很相似,都反映了清代康乾之世的科举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的社会心态。因此两者创作思路与创作技巧的相似性,可以作为小说相似类型研究的一个例证,也可见《生绡剪》第十二回或对吴敬梓创作"范进中举"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文学和学术实绩是一种带有整体意义的现代创造,具有不可分割的生命关系,但悄然兴起于20世纪末叶的"国学热"及其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形成的价值评判标准,对于鲁迅研究至少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现实影响:其一,由冷转热的"国学"蕴含着唯古是崇的价值标准;其二,遭遇"国学大师"与鲁迅实际学术贡献的有限确认;其三,"纯"学术的眼光不仅低估了鲁迅实际的学术水准,也人为切断了鲁迅整体性生命追求中学术与文学的血肉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1990年代中国掀起的一股杂文随笔旋风中,有不少作家是在鲁迅的直接影响下进行创作的,但鲁迅却无法给他们提供宗教信仰的资源,他们不约而同地寻找新的精神资源——基督教精神资源。他们寻找宗教精神资源绝非孤立或偶然产生的文化现象,而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和现实原因。他们的理想追求对于中国现实来说无疑是崇高而必要的,但又是路途迢遥而坎坷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深邃的人道主义思想家,学贯中西的文学家.他以人性论为武器,以人道主义为核心思源,健笔一生,以启蒙昧,留下了仁爱、博大、丰杂、多异的从文履迹.作为历史人物,应该看到鲁迅的丰杂有其历史环境中的多重性,而在鲁迅研究中,那些过多的源于政治造影的阐释,无疑是对本真鲁迅的一种额外加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