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初文人方象瑛的传记在主题取向上,主要表现为赞扬忠义守节之人,肯定勤学不倦的文人学者,称誉刑身守节的贞女烈妇等.在艺术手法上亦有鲜明特点,即引用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个性,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重视传记作品材料来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传记结尾多以《史记》论赞的形式来结束文章.方象瑛的传记一定程度地反映出了清初文坛、社会等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初杭州社会环境复杂,文士们亲历清军南下、整饬秩序、走向大统的整个过程。他们或隐逸逃禅,或乐学重仕,或游幕干谒。杭州文士的生存境域,直接影响了清初的文学活动以及文学思潮的走向;其文学诉求,反映了清初杭州文士独特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一“后身”传说的意义“山左推君第一人”,①这是蒲松龄赠友人的诗句,其实用来评价他本人倒颇恰当。清初,山东出现了一批有成就有影响的文人和作家,而蒲松龄则以他极其精炼生动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独树文坛,成为清初的著名小说家。蒲氏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曾在同时代及后辈文人中产生了巨  相似文献   

4.
王世贞在朝鲜的影响很大,多数朝鲜文人赞誉了他的理论和创作,肯定了他在文坛的领袖地位,将他作为学习和比较的对象。也有人指责他的复古和模拟,甚至认为其对朝鲜文坛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些评论体现了朝鲜文人较高的鉴赏力和客观的批评态度,是对中国王世贞研究的补充和丰富。  相似文献   

5.
元代杭州雅集之风大盛。杭地文人延续着南宋以来的文学传统,以群体的形式集会赋诗、观书题画。雅集活动是元代文人生活史的一部分,其所反映的主题和情感内涵的变迁,是展示元代杭地文人雅趣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杭地雅集活动在元前期尤为兴盛,发展至顺帝至正年间走向衰落,雅集活动的兴衰背后,是杭州文学地位的浮沉变幻,也正是在其趋向衰落的过程中,伴随着吴中玉山雅集发展至鼎盛,元代南方文学中心完成了从杭州至吴中的转移。这对于研究元代南方文艺活动,十分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曼殊 《社区》2013,(23):55-55
六月份似乎一直在外面走,北京、锦州、苏州,原以为月底能安耽一会儿,却又忽然启程去了杭州。计划中的七月赏花,因为一些私事被提前到了六月底。我笑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西湖一半戏。四年以前,我对杭州的想法很简单,有个西湖,湖上有清风,湖里有荷花,湖边有垂柳,唐宋文人笔下的描摹太美,于是在心底埋下期许,趁此机会,得以亲近。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后期女性文学蓬勃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才女文化的发达,不仅给文坛注入了活力,也为男性文人创作佳人故事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灵感。叶宪祖《鸾鎞记》不仅成为晚明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生活的艺术剪影,而且在明末演出亦颇受欢迎,直到清初还在搬演,舞台影响力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汪琬、魏禧以迥异的创作风格成为清初多样化文坛的典型代表。其扭转、改造文风的努力和文道合一的创作追求促成了清初经世文风的形成.直接影响清初文坛的格局变化和清代散文的走向.昭示出古文由明清之际的多样化文风向清代盛世桐城派正统文风逐渐转变的发展脉络.在一定程度上为桐城文派的形成开辟了路径,  相似文献   

9.
明代后期公安派主将袁宏道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文还很快传到了朝鲜,对朝鲜文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朝鲜文人各抒己见,以各种方式对其诗文、理论及其人品展开了褒贬不一的批评。有人认为其诗文理论俱佳,可比苏轼,为艺苑之豪杰;有人则认为其诗文俱无可称,是文坛流弊之源头,对中国和朝鲜的创作都有不良影响。这些批评都有一定道理,是对中国袁宏道研究的补充和丰富。  相似文献   

10.
苏轼在杭州为政期间,不仅政绩卓著,而且以其智慧和休闲行为的实践,规划设计了西湖的景观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活跃了杭州休闲文化的内容,引领着杭州休闲的范式,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康熙二十二年(1683)闰六月,方象瑛奉命典试四川,留下有关巴蜀的日记、诗歌及游记。日记关于巴蜀的内容主要是巴蜀自然形胜、人文古迹及巴蜀历经战乱后,人口锐减、民生凋敝的情况。巴蜀诗歌则大致可分为写景咏物诗、感时伤乱诗、凭吊怀古诗三类,佳作颇多。方象瑛巴蜀记游文情景理兼具,同为奉命典试四川而遗佳作,后人多将方象瑛《锦官集》与著名诗人王士祯《蜀道集》同列论之。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两次被贬杭州,他在杭州上任时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山水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也可以了解到这些山水诗是他在杭州生活的缩影,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窥见他"登山有道,观水有术"以及融入自然又超脱自然的情感特质。  相似文献   

13.
北田五子是清初兼具政治性和文学性的特殊文人集团,在学界较少受到关注. 北田五子的生存方式充分展现了清初遗民眷恋故国、抗拒新朝、珍爱并标榜自我遗民身份等遗民情怀,具有政治操守和道德毅力上的模范意义;其文学活动集中体现了"诗言志"的诗学传统、遗民文士的儒学情结及清初遗民文人的生命价值. 北田五子这一典范遗民文人集团的成功建构是社会评价、公众心理期待、集体性审美理想、时代思潮等多方因素合成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赵士春是明末清初苏州地区的知名文人,随着赵士春《保闲堂集》多个版本的发现,其崇道的生活经历得以完整展现,修改了此前学界对其居士文人身份的判断,为了解清初文人的道教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细节化资料。清初文人的宗教选择常常被纳入明清鼎革的叙事中,但赵士春的道教倾向与其宦游的经历、明末江南的鸾社风气,以及交游圈的文人宗教环境关系密切,并不完全是政治变迁的产物。虽然晚明以来道教与特定文人社群的关系已成为明清道教史研究关心所在,但是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乩坛和家族信仰,从生活史角度展开的论述较少,赵士春的日常道教实践为清初江南文人的宗教生活提供了一较为详实的个案,对了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文人道教环境和道教思想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是江苏吴江县人。1657年(顺治丁酉年)因科场案而被流放到黑龙江宁古塔,长达廿三年之久。从他流徙的前前后后及其所创作的大量诗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不幸和痛苦、正义和爱国的诸种生活历程。故其流徙一举,不能不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造成他几乎是一生的痛苦,一方面却又使他成为东北边塞诗和抗俄爱国诗歌的第一个写作者,以及黑龙江——东北文化的开拓者。我们研究吴兆赛,既要考察清初统治者对待文人士子的政策及所造成的悲剧;又要考察研究流放文人所建树的丰碑。  相似文献   

16.
康熙年间,宋荦为全国诗坛执牛耳者之一,对清初诗风的流变有较大的引导作用。他与明清之际的侯方域有密切关系,一个是明末文坛的风云人物,一个是清初诗坛的风雅总持。其创作过程更是与明清之际的文学风尚相始终,在明清之际诗歌史上亦堪称典型。结合其创作历程分析其与清初诗风之递嬗关系,对认识明清文学的演变轨迹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杭东 《中华魂》2011,(2):5-6
毛泽东喜欢杭州,他一生多次来杭州。到了晚年,疾病缠身的毛泽东尤其喜欢把对国家命运的思索沉浸在烟雨朦胧的西湖山水之中。毛泽东与杭州人民的故事太多、太多,本文选取了晚年毛泽东在杭州的几个片断,再现了毛泽东平易近人的伟人风范!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月派第二代文人"的储安平,担任《中央日报》副刊《中央公园》编辑期间,刊发了大量观察文坛、反映文坛风气的文章。这些文章多以揭露文坛黑幕和阴暗面为主,使其逐渐形成一种对文坛和文人的否定性评价。此种认识,导致储安平放弃《中央公园》而主持《中央日报副刊》,逐步将注意力由"观察文坛"转向了"关注社会"。其后储安平以政论家的身份出现于中国报界,于20世纪40年代末创办《观察》周刊,深刻影响了战后中国的舆论走向。由此可知,此种转变实为储安平一生之关键转折,对中国新闻史而言亦有重大意义。不过,他在《中央日报》副刊时期的转折,并非毅然决然的转变,而是带有某种曲折和反复。  相似文献   

19.
文坛之内,理应清风朗月,纯洁高雅。然而,当市场经济大潮冲进这方圣地之后,也滋生出许多怪现象。时下种种征兆表明,文坛似乎已患病了。 “绿林好汉”杀入文坛 今日文坛新气象:文人相助、文人相捧,好一派团结和睦的欢乐景象。这是一些文化人引入了“绿林好汉”作风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1915年,鲁迅登门拜见之后不久,俞明震即辞官南下,移居且终老于杭州。俞明震之所以选择移居杭州,是因为此前他至少六次到访杭州,杭州给他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而且,西湖边上有一位非常理想的结邻对象。俞明震在西湖边构筑了一个富于古典诗意的乌托邦,在此度过生命的最后两年时光。居杭期间,他的生命达到了澹定澄明的境界。俞明震及其友人对杭州的迷恋堪称“恋地情结”,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文化和生命意识,而鲁迅对杭州的态度则显现出了明显的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