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欧洲的“七月外交危机”。由于德国更需要战争来实现争霸全球的“世界政策”,便极力煽动、唆使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使“七月危机”逐日加深,引起一系列走向世界战争的连锁反应。德国对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2.
二战期间日本对东南亚的侵略、奴役和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期间日本对东南亚的侵略、奴役和掠夺高芳英随着明治维新的成功,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一系列对外战争中取胜,国力大增。这使日本“争霸世界”的欲望恶性膨胀,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又挑起了太平洋战争、随即,日本军队侵入东南亚地...  相似文献   

3.
《浣纱记》结构论(下)──传奇结构研究之三许建中二《浣纱记》以西施、范蠡爱情的悲欢离合作为贯串线索,敷演了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这一惊心动魄且极富戏剧性的斗争。这个故事既见于正史,如《左传》、《国语》、《史记》,也见于“稗官杂记之体”①,如《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的战争性质是争霸战争,最初国与国之间因为利益而发生争夺,春秋初期由于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大致相等,为了使对手屈服只能借助"尊王"的口号来得到别国的认可进而四处征伐壮大自己的势力。伴随着南方楚国的日见壮大并成为北方中原国家的共同威胁此一时期中原国家在晋国的领导下打着"攘夷"的旗号共同外楚。晋楚争霸势均力敌两国为了保存实力进行了两次弭兵之会。两次弭兵之会后的国际形势,就成为晋楚双方为维护各自区域霸主地位而与邻国进行的战争,战争的性质也逐渐由之前的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  相似文献   

5.
试论春秋列国间的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列国间500多起战事,可分为掠夺性、兼并性、报复性、干涉性和争霸性五类。“春秋无义战”之说是以天子至尊为评价尺度而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从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不少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兼并战争,为中华民族高层次的大一统奠定了现实的和社会心理的基础。春秋人并不好战,战争的根源在于国家的严重分裂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美苏博弈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期间 ,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 2 0世纪 6 0~ 70年代 ,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 ,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 ;“两伊战争”期间 ,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 ,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 ,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 ;2 0世纪 90年代初 ,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 ,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春秋末期,先后崛起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进行了一场接近尾声的争霸战争。这场战争,自公元前五百一十年开始到公元前四百七十三年结束,历三十八年之久;它把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从黄河流域的千里平原转移到长江下游的吴越水乡,并且在军事  相似文献   

8.
它打败西班牙和荷兰而成为海上强国;接着同法国进行了三次争霸战争,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继而更巧妙地推行均势外交.加紧殖民争夺.建成了强大的殖民帝国;最后在同德国争霸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却丧失了世界霸权,大英帝国也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9.
早期中国哲学中关于“胜”的不同观点及其相互关系,为理解中国传统的某些文化特色提供了一个思想视角。在春秋争霸、兼并不断的大背景下,老子反对战争上的以力胜人,着眼于政治,提出一种以修身自胜为导向的制胜观。自胜的核心是不争与柔弱,其与世俗价值相反。老子采用独特的论说方式,讲明不争与柔弱的道理,许诺如此才能成为天下王。此时,兵家的孙子为争霸和兼并战争效力,其制胜观的要义是谋胜。儒家的孔子无意于争霸,希望恢复礼乐秩序,为此要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其自胜观的关键是克己。将他们的观点与老子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看出思想的同异。战国秦汉之际,因时代之诉求,老子的制胜观一方面被继承,一方面被改造,黄老、法家、杂家皆参与其中。由道、兵、儒三家所开拓出的致胜观、自胜观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具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也加剧了各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对此,饱受战争之苦的弱小国家竭力反对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宋国发起和主持了以"弭兵"为口号的和平运动.争霸战争和弭兵运动都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而"弭兵"运动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宋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相似文献   

11.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性质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又重新活跃起来,见诸于书刊的文章日益增多,其主要论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早已流行的“两段论”,即“二战”“有着性质不同的两个发展阶段,它以帝国主义争霸的非正义战争开始,从苏德战争爆发后转化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另一种认为“二战”自始至终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不存在什么帝国主义战争阶段。  相似文献   

12.
结盟的历史是灾难的历史 自从人类有了阶级、有了国家、有了战争,就有了结盟现象。结盟的目的之一通常是防止侵入,结盟国家往往都说结盟是为了自卫。但在当代的国际关系中,“自卫”又往往成了掩盖自己同盟进攻性的一个借口。因此结盟常常成为列强争霸世界的一个工具,一部20世纪的结盟史,是一部人类灾难的历史。 20世纪以来,世界有几次影响深远的结盟经历。第一次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结成“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集团,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结盟是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结成的“轴心国”同盟以及此后中、苏、美、英等国为反击侵略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第三次是以美苏争霸为特征的“北约”与“华约”两大阵营的对峙。由于特  相似文献   

13.
西施是春秋末年的著名美人,早已脍炙人口,《孟子》、《荀子》、《庄子》中都提到她的美。“东施效颦”的故事就出于《庄子·天运篇》。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指出:后人往往以西施的美色掩盖了她“忠君报国之大节”。因为《越绝书》、《吴越春秋》都记载过,大夫文种向越王勾践提出了伐吴的九术,其一就是利用吴王夫差“淫而好色”的弱点,“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于是勾践寻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献于吴王,助长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作文》2007,(2):49-50
西施是越国人。 绵绵会稽山,南北数百里,一条浦阳江流经会稽平原,两岸山水相依,会稽平原横亘在萧山、绍兴、诸暨之中。这里就是西施的故乡,苎萝山、浣纱河、浣纱石、红粉岩以及祭奠西施的庙宇、亭台等至今依然踪迹可寻。绍兴是西施时代的越国都城。西施出生在萧山,还是出生在诸暨,两地人从晋代开始,相争1000多年。  相似文献   

15.
《公输》一文选自《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反映墨家学派“非攻”思想的一篇著名散文。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兼并、弱肉强食、连年战争,奴隶主们各自为了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以武力扩大地盘,俘获奴隶,称霸一方。春秋时期一百多国(实为奴隶主庄园)经过数百次大小战争,变为七雄争霸的局面,说明了这一历史时期战争的残酷性,给当时的奴  相似文献   

16.
庄子·我     
自从我模仿西施捧心以来,遭到邻人的嘲讽。甚至于人们一见到我便将门窗紧闭,躲得远远的。我不服,我气愤,于是终日将自己锁在家中,茶不思,饭不想。无意中我又读到了庄子的文章《东施效颦》,恼怒便从心头涌起。庄子这样的大思想家,为何要同我这个无名小卒作对?他又为何要羞辱我抨击我呢?说什么“东施本为丑女,模仿美女西施后,就更加丑陋无比了”。我真不知上辈子和他有什么仇了,非要追到今生来还。我愈想愈气,抱着西施的画像,喃喃道:“西施啊!你说我有什么错呀?你是那么的端庄美丽,那么的亭亭玉立,那么的苗条动人。我和你在一起,就好似女仆和…  相似文献   

17.
西施以“沉鱼”美貌、只身犯险,为“越甲吞吴”执行潜伏计划而著称.在仔细研读先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西施虽是实有其人,但她并非无所依凭的传说人物,而应是《左传》中的传奇女性——夏姬的异名;西施为间谍的故事原型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所谈论少康中兴的史料,是对女艾形象的加工;西施之说还存在对《左传》中“诸稽郢”的新创作.也就是说,后世所传勾践灭吴有功的西施其实是混合《左传》中这三个人物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试论20世纪中东能源地缘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最初成为列强争夺的目标 ,是因为它处于欧亚非的战略要冲。二战前后 ,地缘政治学由 19世纪末的“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空权论”发展到“资源论”、“能源论”。随着中东石油的大量开采 ,中东在国际舞台上更多的是扮演着能源地缘政治中心的角色。冷战的爆发 ,使西方大国越来越意识到中东能源的重要意义。从单纯的地理空间的占有、控制到对资源、能源的控制 ,美苏在中东展开了全面争霸活动 ,并导致一系列地区霸权主义战争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在诸侯争霸的大背景下,时有小国受大国指使,服从于大国之目的而与其他国家进行战争,这种战争乃是代理战争。《左传》一共记载了12次代理战争,据之可以归纳出代理战争的八个特征。春秋时期的代理战争与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代理战争的实质相同,都是大国争夺体系霸权的一种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20.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美国尚未参战,但美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执行着大体支持苏联的政策,珍珠港事件后,双方还建立起同盟关系;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美国力量的增强,1943年以后,美国的对苏政策则在保持同盟关系的同时,力图消耗苏联,并与之争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