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毛 《东西南北》2008,(11):43-43
能够宽容别人,最终快乐的是你自己。一九七一年的冬天,当时我住在美国伊利诺大学的一幢木造楼房里。那是一幢坐落在街角的房子,房子对面是一片停车场,右手边隔着大街有一家生意清淡的电影院,屋后距离很远也有人家,可是从来没见人  相似文献   

2.
玛丽的心     
芳华 《东西南北》2008,(10):28-29
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那座奇妙的玫瑰园,而忘了欣赏今天就开在窗口的玫瑰。玛丽就住在我们对面的街道,她是一个安静得甚至有些孤僻的人。她很少离开自己的房子,没有小孩,没有丈夫,甚至没有前来拜访的亲戚朋友。玛丽经常因为她丑陋的外表、肥胖的身形和矮小的身高而受到周围人的嘲笑。  相似文献   

3.
《社会》编辑部:现在我国虽有劳动保险制度,年老退休后有退休金,但这只解决了经济问题,年老体弱的人,要自己去买米、买菜、烧饭、修理家具……,是多么不容易。如果请一位保姆来帮忙。不要说请不起。而且难以请得到适宜的人。如果老人生病,没有小辈帮助,就更困难了。所以,能否成立一个民办公助的合作养老院,联合一些没有小辈的老人共同举办。由养老人贡献出原来住的房子,政府帮助把这些房子调在一起。这个养老院的生活费、以及工作人员的工资也可由养老者公摊。刚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对买房的热情从没有减退过,房子大小也成了衡量爱情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你把买房当作一种理财方式,那么只有量力而行,房子才能变成爱情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杨澜 《东西南北》2008,(3):37-37
朋友从北京打来的长途,要阿珍参加她的"爱情小测试",阿珍爽快地答应了。朋友说:"我给你几样东西——房子、兔子、老虎,还有‘你’自己,你可以凭着直觉编一个故事。"阿珍想了想,说:"有一只老虎在追赶我,我吓得赶紧把兔子丢给老虎,然后自己跑到房子里面躲起来……"  相似文献   

6.
权利有时就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不须动摇。瑞典人斯文森在德国留学期间,遭遇了一场荒唐官司。斯文森在法兰克福郊区租了一套房子。房子是由一个院子和六问正屋组成的。院子里长了一棵大树,郁郁葱葱的树叶衬托着蓝天白云格外美丽。但就因为这棵大树,斯文森被他的邻居巴拉迪起诉了。大树上的树叶飘到了邻居巴拉迪家的院子里,导致他院子里的垃圾增多。因此巴拉迪把斯文森告上了法庭。这个官司经媒体曝光后,瑞典驻法兰克福有关部门开始私下向法  相似文献   

7.
案情:山东人齐某与天津人李某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一次聊天中,李某说起天津的商品房如何具有升值潜力,炒房子如何有利可图。李某的一席话让在场的齐某动了心。他考虑自己因为生意需要经常往来天津,投资买套住房正好一举两得,于是决定在天津贷款置办房  相似文献   

8.
一朵蒲公英也可以落地生根,但往往会经过千飘万飘的过程,它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人们选房子同样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那方水土超市、饭店、水果摊亲戚、朋友、邻居……这种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熟人社会",给人一种身份得到认同的"在场感"。这个"在场感"是你选择的房子和周边配套共同支撑的。不得不承认,作为根深蒂固的"城市动物",我们再也离不开购物、健身、饕餮、享乐等这些城市习惯,正是这种依赖感使我们对成熟的周边配套产生了深深的眷恋。让我们在3.15这个有点不同的日子里,共同走进青岛楼市,寻找最能给你"在场感"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家"首先就要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如果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人这一辈子也不得安宁。可以说买房是传统中国人驱之不去的一种观念,有了房子就有了家,但是随着房价越涨越高,看似尚可的薪水并不能满足自己对房子的需求。即便是"房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无奈与困惑。因为还房贷而出现困惑、迷茫、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的"房奴",基本是22岁至35岁的青年人。大多是大学刚毕业或博士毕业,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喜欢争强好胜、喜欢迎接挑战。以前这部分人最容易跳槽,但因为买房却不敢轻易跳槽。身上背负着高额的房贷几十年,想起这些压力,我们叹息。不买房,我们可以租房,但是租房一样是痛苦难熬。租房就要面临着经常性的搬家、遇到不好相处的房东或者合租人、房租不断上涨等等烦恼和未知的麻烦。很多人算了一笔经济账,有人算出的结果是租房更值得,有人算出的结果是买房更稳妥。今天,我们也来算一算,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我们租房还是买房?  相似文献   

10.
这就是我的房子,像模像样了吧?问我的感觉?拿到钥匙后的那几天,我天天上楼两趟,中午一趟,晚上一趟,拍拍这儿,摸摸那儿,简直就在梦中。不怕人笑话,在通知将这套房子给我时,我是高兴得跳了起来,真比老婆当初生儿子时还高兴。嘿!人要生存,吃喝拉撒睡,吃饱喝足之后,房子可就是天大的事儿啦。现在天上掉下来一块大馅饼,能不高兴?房子是两室两厅,面积是特别吉利的数字,88平方米。虽然也有美中不足,太高了,七楼。但我这人实在没资格贪心了,一个小公务员,一个平民百姓,哪能人心不足蛇吞象。何况我年轻,有的是力气。妻子的…  相似文献   

11.
声音     
《东西南北》2011,(9):8-8
我们正处在“一个不够”的年代;一部手机不够、一份薪水不够、一个情人不够、一辆车子不够、一栋房子不够……我们对外面世界过度需求,对每天的自己过度的使用。 ——朱德庸  相似文献   

12.
家对我们来说,并不只是遮风避雨的房子,它更像是一个自由的领地,随性而富有乐趣。它不需要规规矩矩,不需要符合各种条条框框,它只是一间小屋子,轻轻松松.除了需要满足自己生活的简单要求外,其余更多的就是无拘无束,带点随意,带点乐趣。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思、格调来布置,当房子设计装修完毕后,一些有时尚感、现代感、色彩感的家居用品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了。  相似文献   

13.
一群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恣意践踏法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抢劫犯、流氓犯、强奸犯、重大盗窃犯被严正的法律判决,执行死刑。这时,他们中大多数人会痛悔不已,恳求给矛宽恕,让其重新做人,但法律是无情的,他们的请求已是“迟到的忏悔”了。在处决命令下达之前,这些关押在死囚里的罪犯想些什么?他们一般经过恐惧心理和绝望心理反映后,会追忆自己人生之旅,会追悔自己的恶行,并对亲人嘱托自己的后事安排。这时候,他们才领悟到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囚窗外的阳光、空气是绚丽可爱的。这时候,他们会用自己的血和泪作墨,给亲人、至友或单位领导写下他们的遗书或遗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多数死囚罪犯在遗书或遗言里能够回复他们的人性,写下对社会,对青少年起到反面教材作用的话语。虽然有些人出于自我维护心理,对自己的罪行进行归因掩饰,少数人还有逆反心理流露,但在这些遗书、遗言中、自然地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道德伦理、法律观念等广泛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对全社会是一个警世篇,对许多人起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作用。一个流氓集团主犯的忏悔胡××:男,30岁,原系某大学(?)《报导》记  相似文献   

14.
关注居家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房子,不同之处就在于主人的品位和装饰上赋予它什么样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在李静家,我们看到上下5层、400多平方米的房子,入住将近一年.但每个细节都给人感觉清新、光亮,便问她是不是有专门的清理工人。她呵呵笑着说“没那么麻烦.除了浴室的地面因为是特殊材料,有人定期来护理外,其他都是我们自己处理她说通过看资料和自己实践,逐渐就有了自己的一套护理经验和方法.熟练了其实很简单“于是,她像说家常一样给我们讲述着她的理家心得,这里我们稍做整理,与太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6.
杨杰  李凉  穆凝 《东西南北》2013,(22):46-47
在现时的中国,再没有一种商品能够像房子一样牵动人心。它承载的已经不是一个居住的空间,而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梦想,甚至是一种追求。它让无数人甘心为奴,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房贷、房贷……  相似文献   

17.
人生的愿望和烦恼一样多,房子迫切需要换大的,可房价高耸入云;整天敦促老公换个薪水高的工作;觉得自己了无生趣,是不是要有一种新的过法……生活底是为了什么呢?想不开又躲不开。偶然遇到好友文,她倒是真不一样:“对于我来说,生活不要想得太远,实实在在地实现自己的一个一个小愿望就好了。人生的太多贪恋痴嗔,从最眼前、最细小的心愿开始——比如在马桶旁边装一个小小的书架。”  相似文献   

18.
小说这条灵蛇的蜕变从来都是从叙述方式开始的。小说的本质乃是叙事的艺术,它的最初级的认识就是怎样讲故事。传统小说往往喜欢运用全知全能第三人称,而且还有一个颇为严密的体系网,即人物—性格—情节—故事。然而不幸的是,小说艺术为自己营造体系之时便是它的受戒遭囚之日!正是这个人物—性格—情节—故事系统成了传统小说无法挣脱的“死亡陷阱”,使“叙述者”这头沉睡的狮子刚刚惊醒  相似文献   

19.
《东西南北》2008,(7):24-25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最勇敢的自救龚天秀家在农业银行宿舍楼三楼。突然房子摇晃了一下,她还没有反应过来,房子又剧烈晃动。丈夫大喊"地震",还没跑到卫生间,楼就塌了。楼塌的时候,他一直用胳膊护着她。龚天秀右腿被一块楼板砸住了,神志还很清醒。丈夫一直死死地把她护在胳膊下,说:"我可能不行了,估计要死了。"龚天秀一摸丈夫  相似文献   

20.
湾居主义     
青岛海岸线曲折,有30多个海湾,城市生活与海湾资源混血成了"湾居生活",把房子建在海湾,把汽车开到海湾,或者圈地建一个自己的游艇码头。要理解湾区生活的真谛,必须用高屋建瓴的视角一览青岛的风格与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