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今朱德在开国大典上命令全军将士迅速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右起:贺龙、刘伯承、陈毅、罗荣桓。  相似文献   

2.
1949年10月1日,天气晴朗,古老的京城第一次披上节日的盛装。参加开国大典的30万群众从四面八方涌到天安门广场。由1100多名队员组成的开国大典军乐团威严地站立在天安门前,手中的各种铜管乐器擦得明光闪亮,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等待着激动人心的时刻。下午三时整,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100个台阶,准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广播员通过广播兴奋地告诉天安门广场上的30万群众:“毛泽东主席  相似文献   

3.
知识之窗     
开国大典阅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任阅兵司令员。受阅官兵1.9248万人,火炮119门,坦克和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飞机14架,军马2344匹。 国庆五周年阅兵 国防部长彭德怀检阅部队。受阅部队共1.0384万人。与开国大典阅兵相比,此次阅  相似文献   

4.
孟昭庚 《中华魂》2020,(2):48-53
一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丰功伟绩的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同志,因长期为革命拼命工作而积劳成疾,当下正受高血压与糖尿病的纠缠,未能站在毛泽东身旁,参加这一历史性盛典。他和夫人陈琮英只得一起坐在玉泉山休养所的廊下,打开收音机,全神贯注地收听从天安门城楼传来的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聆听毛泽东那震动寰宇的洪亮、豪迈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相似文献   

5.
庞荣峰  钱国宏 《老友》2010,(10):22-22
1949年10月1日,古老的北京城内举行了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南侧防空高炮阵地上的四门高炮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一位24岁的战士高度警惕地守候在其中一门大炮的旁边,目光炯炯地瞭望着天空。他暗下决心:"敌机胆敢来破坏,我就坚决把它打下来!誓死保卫开国大典!"——这位青年战士就是庞荣峰。  相似文献   

6.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我们现在看到的开国大典原始纪录片只有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总共两三分钟的内容。为什么开国大典只有这一小段的记录呢?据当年担任北京纠察总队一大队副政委、负责开国大典天安门警卫工作的骆骥介绍,记录开国大典的许多珍贵电影胶片是毁于火灾的。  相似文献   

7.
张达明 《社区》2010,(29):44-45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许,首都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顿时,礼炮齐鸣,万众欢腾。  相似文献   

8.
张书剑 《北京纪事》2009,(10):18-20
1949年,我在距天安门广场咫尺之遥的前门内西顺城街13号的中大附中(建国后改名为北京市第29中学)念书。翻身得解放的中华各族儿女欢天喜地,笑逐颜开,等待10月1日开国大典。我们学校的师生争先恐后报名学习  相似文献   

9.
冀娜 《山西老年》2009,(10):11-11
开国大典阅兵成蓝本筹办新中国开国大典时,中央军委统一部署,初步形成《阅兵典礼方案》,将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即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和"分列式"(即受阅部队队列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的检阅)两大部  相似文献   

10.
人民万岁     
陈鲁民 《中华魂》2020,(1):41-42
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一遍又一遍地大声呼喊:"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与游行群众高喊的"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遥相呼应,融为一体,成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场面。70年后,习近平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更是激动人心,万众欢腾。国庆之夜,天安门广场载歌载舞,欢声笑语.  相似文献   

11.
知识之窗     
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 是谁装饰设计的 每当人们经过节日的天安门时,总会对城楼上那八个火红的宫灯和八面红旗,以及城楼正中毛主席像肃然起敬。而这一切最初的设计者竟是两个日本人——小野和森茂。 一九四五年秋,一群日本青年从北平逃出,来到了己经解放了的张家口,他们之中就有小野、森茂。晋察冀军区的领导很快批准他们参加八路军的要求,并让他们到‘抗敌剧社’(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前身)负责舞台美术工作。此后,他们为‘抗敌剧社’设计了许多优秀的舞台美术、布景。  相似文献   

12.
去年,为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55周年,笔者走访了自己的老首长、1949年开国大典我军受阅骑兵部队掌旗手———原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李正忠中将,请他谈谈受阅的盛况。往事如烟,半个多世纪峥嵘岁月的许多往事在李老记忆中早已淡漠逝去,但一提起开国大典接受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检阅之事,老人却依然记忆犹新,以无法抑制的激动情怀将那永生难忘的一幕娓娓道来:用鲜血企盼的喜讯1949年在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在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举行开国大典阅兵式。我当时正在…  相似文献   

13.
周绪银 《老友》2014,(10):6-8
正"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雄壮的军歌乐曲在天安门广场回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陆海空三军、第二炮兵方队先后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身着中山装、刚从中央军委副主席岗位退下来的张震上将,时而行注目礼,时而向受阅部队挥手。在阅兵大典开始前,张震将军还走到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观礼的大军区正职和开国中将  相似文献   

14.
王若坤 《老友》2009,(10):23-23
1949年1月,平津战役结束后,我所在的师奉命进驻北平,当时我在师文工团军乐队打大鼓。记得8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上级通知我师军乐队参加开国大典的演奏。全队听到这一喜讯后,个个欢呼雀跃,都为能参加开国大典演奏而欢欣鼓舞。受领任务后的第二天,我们军乐队到建国筹备处报到,住进北平市黄寺附近的  相似文献   

15.
李占年 《山西老年》2009,(12):15-15
1949年9月下旬,我们部队由江西向广东开进,临近广东边界,师政治部油印的《战旗》快报,刊登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10月1日北平将举行开国大典。指战员们联想到征战多年打江山终于成立新中国,行军劲头倍增。  相似文献   

16.
《新天地》2007,(10)
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开国大典留下的影像资料十分有限。曾亲历那一幕的原《人民日报》老记者金凤的追忆弥足珍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我作为《人民日报》记者,有幸躬逢盛典,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采访和报道,我被上级领导安排到天安门城楼下金水桥畔。  相似文献   

17.
孙心和 《山西老年》2009,(10):14-14
能够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是我此生非常值得庆幸和自豪的一件事情。开国大典的具体筹办,由当时的华北军区负责。聂荣臻司令员亲自挂帅,司、政两部多位首长参加。那时我在军区机关负责行政工作,大典前的每一次演练,机关都组织人员前去参观,共演练了几次,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是一次不落地参观。  相似文献   

18.
《老友》2009,(10):64-64
阅兵是展现一个国家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一般而言,阅兵包括两部分:一是阅兵式,即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二是分列式,即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的检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根据全国政协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1999年建国50周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这样一位将军,他不仅掌握了高深的航空理论,而且有高超的飞行技术。他曾驾驶过美、苏、英、日等国制造的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和教练机,在多种气象条件下安全飞行20多年。他就是原国民党空军飞行员、飞行参谋,于1946年6月驾机起义飞抵延安、飞向光明的第一人,他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驾机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  相似文献   

20.
刘永锐 《老友》2013,(6):9-9
1949年9月,开国大典前夕,《人民日报》编辑部21岁的记者金凤,受报社委派,前去采访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委书记、军管会主任兼市长的刘伯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