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玄学是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其中包含着浓厚的生命哲学和养生思想.玄学家在魏晋时期政治动荡的社会中,通过对虚伪名教的批评和对生命本真的关注,使养生之风盛行一时,也影响到道教的发展.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对神仙存在的论说,对得道成仙途径与方法的介绍,充满着玄学的清谈思辨和养生追求.本文将葛洪的道教思想放到与魏晋玄学的相互关系中来加以考察,以期展示葛洪通过借鉴魏晋玄学的养生思想推动了道教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艺术的同源性是自不待言的。作为一种宗教形式,道教也必将以其独有的宗教魅力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道教修炼与中国文艺创作思想的关系:一、道教清修与古代文艺创作心态;二、道教存思修炼与古代文艺创作想象;三、道教“性命双修”与古代文艺创作理想。一、 道教清修与文艺创作心态研究道教修炼心理与文艺创作心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道教清修承续老庄清心寡欲、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以及养生家的养生理论,主张清静无为、清虚静谧、寡欲不争、淡泊名利。如葛洪说:“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  相似文献   

3.
道教求“真”反“邪”文艺观点探析□潘显一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多半与同时代的文艺美学思想有血缘关系,并且常常是在论“文”谈“艺”中展现的。这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道教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只不过,道教的文...  相似文献   

4.
59越秀山     
越秀山位于广东广州市北面,以有越王台故址得名。东晋时即为道教名山,建有道观三元宫。宫内有求龙仙井,传说即晋时鲍姑井。鲍姑是东晋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名道葛洪之妻,善针灸,为世人称道,此井即为纪念她而得名。宋以后,道教益盛,宫址扩大,并在山腰另建道观,今越秀楼即为故址。明永乐年间都指挥使花英在山顶建观音阁,此山又称“观音山”。  相似文献   

5.
魏仕庆 《船山学刊》2009,(2):119-121
在葛洪眼中,治世是圣人所具备的最根本特征。葛洪心目中的圣人形象集中反映了他金丹道教信仰与世俗社会调和的价值旨趣。他认为,圣人远不及神仙高明。葛洪的圣人观从本质上讲,体现了他作为道教教徒出世而不离世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嬗变的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加上其以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渊源,勾勒出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历史线索,展现了道教强调生命之美、强调此岸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特点;道教美学理想人格是独特的由人而仙、即身成仙的神仙境界;道教美学具有强烈的伦理化色彩和中国人以善为美的人性追求。道教美学思想史及道教审美文化史,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和审美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重视、发掘和实事求是的文化史定位与评价。这不但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清当代邪教的反传统、反社会、反人类的丑恶本质,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 ,道教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保护之“道”。其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对于我们认识和顺应自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道教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道教的生态之“道” ,“道”与天、地、人的关系 ,生态生命之“道” ,生态保护之“道”等方面。因此 ,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道教文化的生态思想 ,使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8.
葛洪是中国道教史上以儒家学说构道教理论的知名高道.他有着丰富的儒家伦理思想,如维护君尊臣卑等儒家礼制,提倡用儒家道德教育士族子弟、官僚贵族;主张德主刑辅、知止乐道等.葛洪在建构道教理论时,积极援儒入道,提出了道教秩序、道本儒末、忠孝成仙、戒律护道等道教思想,对中古道教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白玉蟾的文学艺术的成就及其美学思想是道教文艺和美学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 ,也是宋代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美学思想是复杂而多样的 ,就像道教思想道教文化本身那样。他以“真快活”为核心的审美趣味说 ,“无心于山 ,无山于心”的终极的自然审美论 ,及其强调“忘笔知书”以契道为目标的艺术美学观 ,都体现其美学思想的宗教化特点 ,也能反观其文学艺术成就的思想基础、时代和民族文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经典,其文艺美学思想涵蕴十分丰富。它对文艺真善美的呼唤,集中体现在“出真文”观点里;它对文艺假恶丑的批判,浓缩在反对“邪文巧伪”的主张中;它对文艺美学价值和社会作用的认识,从其“乐盛刑绝”看法当中曲折表达。可见,宗教也是文化载体之一,道教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道教与中国古代戏剧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元明清时期道教虽不如佛教势力强大,但与戏剧关系而言,道教的影响却大于佛教.明末清初,由于时代的特殊性,道教对戏剧的影响更密切更深远更广泛.道教的形式成为寄托民族情绪的最好躯壳,道教的思想成为剧作家抒写人生郁闷、焦虑与无奈的最佳归宿,道教的想象成为剧作家驰骋写心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2.
道家从道是万物之宗的本体论出发,倡导“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慈善伦理观,强调“无为”而善,并把从事慈善活动看作是“体道”和“入道”的重要途径。道教认为天下财物乃“中和之有”,应当周穷救急,提出“承负说”,宣扬善恶报应观,把积善行德看作是修行修仙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致太平”的慈善伦理理想。道家和道教的慈善伦理思想虽有区别,但也存在着相通之处.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批判地继承和弘扬道家和道教的慈善伦理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海德 《东南学术》2005,1(5):116-121
人类的三大文化体系各有其不同的哲学形态,道教哲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既是道教信仰的最高对象,又是道教哲学的核心范畴。道教之“道”渊源于先秦道家关于“道”的思想,脱胎于汉代的“道气论”,在扬弃魏晋玄学的基础上,吸取了大乘佛学的“二谛义”与“中道说”,终致在隋唐时期融铸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新的道教教义思想,从而使道教之“道”呈现了由实体性向非实体性过渡的宗教哲学特征。这是中华文明首次以宗教的形态实现了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可能为当代世界文明的处境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葛洪神仙道教思想与黄老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原明 《文史哲》2004,(3):75-80
葛洪从道论、兼综百家之学和治国与治身三个方面援用了黄老学的思想和方法,他的神仙学中所以具有自然论和理性主义的色彩,可从其转承了黄老学的若干积极成分而得到解释。但若对葛洪的这种援用进行宗教追问,黄老学的思想和方法经过他的裁剪、改铸和整合,适成其神仙道教思想形成的一剂酵母,并在某些环节上为其道教思想体系的建构作了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现有各种资料的辨析 ,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是否是天台人、他在天台山的活动情况究竟如何、天台山道教有哪些特点并对杜光庭的思想与实践产生了哪些影响、天台山道教在杜光庭之后是否还有发展等问题作了研究 ,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天台山道教的特点。本文认为 ,天台山道教具有重视道教理论建设、重视炼气养生、重视经传授、重视符召神驱鬼之术等特点 ,其所表现出的圆融精神、开放精神和进取精神从不同的方面对杜光庭的道教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8,(9):31-37
道教是一种非常美学化的宗教,道教信仰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道教审美的独特内涵。随着"道"的宗教化过程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道教的基本信仰与宗教关怀表现出"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的双重进路,道教的美学思想也相应地兼具超验与经验两个维度。以形上本源之"道美"、澹然无极之"真美"、境智双绝之"玄美"为代表的超验之美和以自由逍遥之"仙美"、长生久视之"寿美"、享乐太平之"生美"为代表的经验之美,是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演进的两大宗趣,绝对的精神超越与此岸的生命体验是道教审美活动难以割舍的两种旨归。  相似文献   

17.
凸现于隋唐时期的重玄思想是道教理论发展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不仅对道教自身的理论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影响甚至波及儒释二家。虽然它盛行于隋唐之际 ,但追溯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却是源远流长的。本文拟以重玄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体系为线索 ,粗略探讨重玄思想对于道教自身及儒、释二家理论建设的积极意义。一、重玄思想的源流长久以来 ,“道”一直是道教的最高理念 ,得“道”成仙是其最高目的 ,一切道教理论都是围绕着“道”与“得道”展开的。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初创时便奉老子为祖师、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老子》)为圣…  相似文献   

18.
在讨论葛洪的道教思想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些与此相关的背景知识。首先,要明确区分道教思想与道家思想,两者是不同的概念。粗略地观之,我们可以说道教以寻求永生的途径为终极关怀,道家则以探求宇宙的哲理为其终极理想。所以,道教思想显得更世俗化,它将世……  相似文献   

19.
李刚 《天府新论》1998,(2):49-53
葛洪(283—363)[1]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出自土族,为东晋时代著名道教学者。其身世,据《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载:“祖系,吴大鸿胪。父悌,吴平后入晋,为邵陵太守。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确习,遂以儒学知8。”地“尤如神仙冒着王法”。“在山积年,优雅闹春,著述不辍”。“自g抱朴子,因以8书。其余所著路漾诗赋巨卷,移椒率表三十卷,神仙、民正、德逸、集导等传百十卷,又拟《五经》、《空》、《汉》、自家2宫、才换来事三日一十卷,《金属药方》一日奋,《时后要急方》四卷”…  相似文献   

20.
“不言之美”与“物化”要求──道教美学辩证论之三潘显一道教美学思想内容丰厚,笔者此前已经讨论了道教从道家“拿来”(鲁讯语)的并且最终宗教神学化了的“进一美”论”’本文将讨论道教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进美的“不言”特点和宗教审美的“物化”要求。这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