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福克纳家族小说叙事及其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重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福克纳家族小说叙事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对传统家族叙事的革新性,并从内容到形式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新时期的家族小说创作。从母题形态、时间观念、空间布局、叙事方式等方面探讨中国作家对福克纳的接受、过滤和重塑,考察中国儒教文化家族叙事和美国基督教文化家族叙事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内在差异,剖析各自的精神价值诉求和文化传统底蕴。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来自美国南方的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对南方女性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多有涉及,而以关于南方美女艾米的家族神话为线索的中篇小说《老人》是其中南方色彩较为突出的。从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关系视角来看,小说通过描述家族中的三位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女性对家族神话的不同反应,揭示了南方女性在父权制意识形态下艰难的自我之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复杂的写作技巧成功地传达出福克纳想要表现的南方主题。小说通过交错的叙事时空和多重聚焦模式,将无形的时空揉进人物瞬息万变的意识中,展示了康普生家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把康普生兄弟灵魂的空虚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揭示了整个家族的败落犹如一部南方的兴衰荣辱史,福克纳的声音融进了30年代为整个"旧美国"送葬时唱起了挽歌。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用弗莱的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与《圣经》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的原型叙事模式,进而探求作者对美国南方清教主义文化残余的态度。本文旨在说明,正是福克纳的人道主义文学观,使其作品得以超越美国南方甚至西方文化的边界而获得永恒而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喧嚣与骚动》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惊世之作。在小说中 ,福克纳刻画了一幅美国旧南方贵族没落的图景 ,为没落的旧南方贵族弹奏了一曲凄凉的挽歌 ,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旧南方的衰败。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体现小说深刻的思想主题及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充满象征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现代小说.小说采用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并列对照、意识流、神话模式以及象征隐喻等许多新的手法,表现内容与形式的一元化,揭示出死亡与失贞的主题.分析了<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揭示了康普生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旧南方的旧传统、旧秩序和旧制度的死亡这一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7.
《喧嚣与骚动》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威廉&#183;福克纳的惊世之作。在小说中,福克纳刻画了一幅美国旧南方贵族没落的图景,为没落的旧南方贵族弹奏了一曲凄凉的挽歌,深刻地揭示了美旧南方的衰败。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体现小说深刻的思想主题及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以美国内战前后的南方社会为背景,通过萨德本家族毁灭的悲剧历程再现了种族主义这一主题。本文试图分析福克纳如何借用原型模式来展现南方具有代表性的混血儿群体所受的种族创伤,揭示旧南方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泯灭,揭示种族主义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家族文化与文学叙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家族”小说致力于由父权神话的谱系中去追究文化共时态下人的存在景况 ,从宗法文明的最深层的基因———血缘化情感和家族至上主义中探求现代人焦虑的根源 ,在对“乱伦禁忌”的叙事关注中揭示家族文化沦变、历史衰变的趋势 ,并以鲜明的女性主义创作倾向反映了“女性意识”在“男权化”文明历史中的叛逆性崛起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神话复兴的世纪.正如许多20世纪西方现代作家纷纷把视野转向远古神话一样,福克纳在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诗意地建构了现代人的神话.作品继承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神话传统,代表传统南方贵族的沙多里斯世界和代表北方新兴资产阶级的斯诺普斯世界之间尖锐的对立与冲突,是构筑作品神话世界的宏观建构;而作品所潜隐的对位式神话结构模式,则可看作是福克纳神话世界的深层建构.作为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现代作家,福克纳之所以如此执着的构筑诗意盎然的神话乌托邦,其深层意义在于思索与探寻"迷路的现代人"救赎的希望与出路.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作品的主题有南方旧家族的没落,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冲突,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上升等等,这些是他表面上的主题,笔者拟从《圣经》的角度对其作品主题进行研究。福克纳的每一部作品都弥漫着"失乐园"的哀歌、原罪的意识以及成长历程的悲歌,同人类生存的基本主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以其极富创造性的形式和深刻的主题著称,堪称他最为复杂的作品,而要理解这些作品不妨从作家创作背后的文化积淀出发。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哲学理论与福克纳的创作实践之间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对于时间的看法和对生命主体运动特性的认识,对于直觉在艺术创造中的至高地位,以及对用相对静止的符号来传达"实在"的流动性的困难的认知等等,无不证明柏格森主义为解答福克纳意识流作品中种种令人困惑之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商品大潮的喷涌和西方"后学"的观念输入,使得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改编不可避免地具有迎合大众消费的世俗倾向和造梦功能。它主要表现在建构金钱神话、增殖性爱话语、崇尚暴力美学等多个方面,源于此的欲望生产与再生产已经成为覆盖大众文化的绮丽神话,并转化成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权力控制人们的精神和意识,与无所不能的"市场权力"相媾和,共同制造出后现代社会彰显世俗性、平面性的消费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4.
论母题方法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题是神话叙事中最基本的分析元素.借助母题可以构建各民族神话间对话的平台,母题分析体系的核心是母题类型及其类型层级体系,使用母题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母题的提取、比较与分析,进一步揭示少数民族神话的个性、共性、叙事结构和文化内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源自中国和希腊的神话故事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后世诸多精神文化都能在其中找到最初的影像。从系统性、性格特质、婚姻情感、性别差异、英雄命运等方面切入,考察两国神话体现的中西文化异同,有利于解读两国不同的民族精神,有助于剖析两个民族内部深层次的文化成因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后续影响,彰显神话比较研究的重要科研价值及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莉对传统的眷恋与反抗,对现实的逃避与追求,成为美国南方社会的受益者和受害者等方面的探讨,揭示了艾米莉悲剧性格产生的家庭、社会和历史根源,剖析了处于历史性变革中的南方社会,分析了陷于精神危机中的南方人的矛盾心理,从而更好地理解美国南方文学传统和福克纳对其故土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  相似文献   

17.
神话是人类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有许多异同之处 ,中国古代神话零散、不系统 ,自然神话相对匮乏 ,人文神话极为丰富 ,多半人半兽的神 ,女性神地位重要 ,体现出家族式多元制的特点 ,崇尚集体主义、牺牲精神和道德力量 ;古希腊神话完整、系统 ,自然神话与人文神话并重 ,神人同形同性 ,男性神统治一切 ,是家庭式一元制的 ,倡导个性原则、享乐主义和命运观念。  相似文献   

18.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女主角凯蒂·康普生历来被指责为道德败坏的女人 ,被认为是导致康普生家庭衰落的罪魁祸首。其实 ,应受谴责的不是凯蒂 ,而是她生长的那个不健康的有障碍的家庭。父母失职、家庭冲突和同辈嫉恨把美丽的凯蒂一步步推向了毁灭。福克纳试图通过讲叙凯蒂的故事来向人们传达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因素 ,家庭环境对人的成长及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毁灭与扭曲:福克纳笔下南方女性形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克纳笔下美国南方女性形象或被扭曲或被毁灭,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读,可以从南方的父权社会、骑士制度、清教妇道观以及种族奴隶制等几个方面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