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金瓶梅》以亦官亦商的西门庆作为描写中心,一方面反映官场生活,一方面辐射市井社会,写出晚明社会的众生相。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用文学手段绘画出的一幅晚明社会五光十色的风俗画,其中尤以对晚明社会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的展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对小说中所呈现的市民文化包括商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市民文学、宗教文化等进行梳理和论述,以此来揭示《金瓶梅》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明代四大小说各具特色,论场面宏大,《三国演义》首当其冲;论结构特色,《水浒》匠心独运;论人物塑造的灵动可感,《西游记》无愧首脑;论人情事理,《金瓶梅》堪称大宗。《金瓶梅》给予中国长篇文学创作的深度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现实的态度和悲悯情怀展示这两个方面。人情现实主题决定了作品人性揭示的深切,悲悯情怀的彰显决定了作者深刻哲学思想的美学表达。《金瓶梅》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创作主题选择视域,丰富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文学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3.
小说《续金瓶梅》不是对《金瓶梅》的简单续写,全书有三条线索:一是宋金两兵交战;二是吴月娘母子的坎坷遭遇;三是《金瓶梅》中转世人物的生活经历。其中,作者创作的真正用意表现在第一条线索,它展示了作者浓厚的政治情绪和对现实的关怀,体现了作者的遗民情结。  相似文献   

4.
夏娃和玛利亚作为《圣经》中典型的宗教女性形象,其背后负载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从二者形象的转变上看,由夏娃到玛利亚经历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从欠缺的女性角色到丰富的女性角色的转变,从宗教对女性的否定态度到宗教对母性的肯定态度的转变。这三种转变一方面体现出宗教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体现着人类共同意识的一步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不仅是一部小说 ,它其实还向人们展示了丰富的伦理世界。它的伦理世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通过西门庆以及其他人物的社会生活、经济行为这个“经线”的描写 ,反映了明代中晚期新兴商人以及社会各阶层所特有的经济伦理世界 ;其二是通过金、瓶、梅以及其他女性的家庭生活、性的行为这个“纬线”的描写 ,展示了明代中晚期广大妇女在婚姻关系和两性关系上所特有的道德伦理世界。我们既要看到其历史进步性 ,也要批判其封建糟粕  相似文献   

6.
明清两代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是其重要的标志。它们各以其独特的风貌、精湛的造诣,称著于小说之林。如果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代表着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的最高成就,《西游记》代表着神魔小说的实绩,《儒林外史》代表着讽刺小说的高峰,《红楼梦》代表着古典小说的终结的话,那么可以说,《金瓶梅》标志着小说意识的真正觉醒。它所萌发的小说新观念在中国小说史上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如果论及它在小说史上的贡献的话,笔者认为,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根本转变,即从对历史政治的单向辐射到对家庭社会的全方位透视,从对天下兴亡的关注到对平凡人生的体察,从“文以载道”到文学对人本位的复归。这即是本文试图论证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有"精英文化"之称,而墨学有"平民文化"之称,墨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逻辑学、哲学、宗教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当前社会现实的发展看,把"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是优化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消融西方文化,为今天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文化借鉴的必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明清世情小说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要特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可补经史之不足,《金瓶梅》与《红楼梦》堪为其中代表.二书中涉及宗教文化的描写带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反映出当时民间信仰与实用功利的关系,同时塑造了不少逐利鄙俗的师尼僧道形象,亦是当时释道逐渐衰落的真实写照.而与人物家庭相关的婚丧习俗也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各种形态的婚事描写、完整周详的丧礼叙述等,均反映出明清时期真实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评点者打破小说线性叙事的传统,构筑了一个相对自足的《金瓶梅》话语阐释空间。叙事空间成为浓缩小说文本意蕴的符码,小说评点者的空间叙事建构,将各个叙事单元组合成相互渗透的意义之网,凸显中国小说理论强化文本细读之时的整体统摄眼光。以空间思维来读解小说文本和审视社会生活,《金瓶梅》评点者的空间意识展示了文本阐释空间的延展性知开放性,彰显了体悟小说文本意蕴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所反映的明代商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明代中后期。这个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有所发展;封建社会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封建制度已经开始崩溃;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某些地区的个别手工业部门已经出现。《金瓶梅》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它尖锐地抨击了明代吏治的腐败,‘秤金升官’,贿赂公行,敲诈勒索,冤案丛生;它具体地反映了明代商业的发展,经商阶层的复杂,城市商业的繁荣,商业路线的增辟,经商方式的变化;它深刻揭露了明代社会生活的腐化,蓄奴制度的盛行,妓女的增多,社会风气的败坏等等。本文仅就《金瓶梅》所反映的明代商业作初步研究,希望它有助于我们对《金瓶梅》社会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研究元杂剧的语言,可知元杂剧形成了一套与士大夫阶层的话语不同的市民话语体系,如“造反者的话语体系”、“青楼话语体系”、“商人话语体系”等,它吸收了宋元以来的民间文学、市民文学的话语养分,具有鲜明的市民话语特征,反映出元代市民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诉求,是元代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平民”理念的当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深层理念包括两个主要层面:一是民本理念,二是平民理念。以民为本是基本立足点;以平民为重心是根本着眼点。可称之为以“平民”理念为基础的民本文艺思想。在解放以来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文艺实践过程中,呈现出两种阶段性明显的偏向:一是人民本位向平民本位的位移,造成人民本位的虚位;二是平民本位向人民本位的回归,出现了平民基础的淡化。今天“平民”的界定:一是从社会的经济、政治地位来进行定位:二是从平民立场、平民意识和平民作风来界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的服务方向仍然必须坚持人民本位和平民基础。  相似文献   

13.
十月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对中国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国家政权问题上,他提出要由“全体平民自己组织政府”,“造成一个人民为主体的国家”;在经济制度上,提出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应由国家经营”,“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些探索为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传到中国已有大半个世纪,经历了曲折,并逐渐结合中国的国情,不断融会中华文化,有了创新性的发展历程:对前苏联的宗教理论政策进行反思,结合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历史与现实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和国情结合起来,并根据时代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需要,从革命斗争的轨道转移到和平建设的轨道,从贵斗哲学为主导转变为贵和哲学为主导;在宗教理论政策上从以限制、监督为主转变为以保护、引导为主。中国学者以唯物史观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开展宗教研究,创造性解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广泛吸收西方宗教学成果,结合世界和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现实,建设了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基本观点与核心内涵,用以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或影响宗教与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调整,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逐渐形成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前苏联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5.
明清徽州合同契约与民间合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合同是在原始契约——"判书"使用了很久之后出现的。遗存的徽州合同契约从性质上可分为"议约合同"和"禁约合同"两种主要类型。明清时期,合同契约广泛存在于徽州民间社会,并成为调节基层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明清徽州民间合约关系的存在具有深厚的社会学背景。  相似文献   

16.
永州石刻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永州最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也是湖湘文化以及中国石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州石刻文化根植于永州这块土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旅游经济、爱国主义教育等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由于特殊的历史情境和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特性,使得对于宗教的否定评判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界的主流态度。早期现代新儒家在宗教问题上既深受这一主流态度的影响,又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否定宗教,尤其是反对在中国通过宗教的方式来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但是,他们建构的新儒学的理论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文化”命题,曾对宗教研究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巨大历史作用,也开拓了宗教研究的广阔视域,对扭转进而深化对宗教的理性态度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宗教研究的深化,该命题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将宗教研究的泛文化化倾向,从而导致对宗教自身的超越维度的遮蔽,削弱了作为一种文化样态的宗教特性的澄明.由此,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事实上,在狭义的文化视域下,人类文化样态植根于宗教之土壤;而从宽泛文化视角看,宗教则显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协同渗透、功能互补,宗教在与世俗文化样式互照中展现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傣泰民族的"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勐"的概念以及由"勐"所产生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宗教文化长期存在于西南泰之中,是这个族群所共有的,又是其区别于其他族群所特有的概念。从部落社会一直延续到近代,"勐制"与"勐文化"浓缩了西南泰的历史,从政治到经济、军事到思想、宗教到非宗教,"勐"的概念渗透傣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勐文化"有助于我们更贴近西南泰生活的社会实际,从这个民族群体所固有的本质特征来认识和理解它。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校中虽然较少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信徒,但却不乏参与伪宗教者。这主要体现在宗教的娱乐化和娱乐的宗教化。宗教的娱乐化表现为,某些高校学生不关注宗教教义,也不固守于宗教程式,只是借着宗教之名。达到某种娱乐的目的,如圣诞节;娱乐的宗教化表现为,因为自身的特殊需要,将西方的某种娱乐元素予以了宗教神秘化,试图以此来干预生活和人生,如星座学。这些“伪宗教”在高校大行其道,反映出了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