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颖 《社科纵横》2005,20(4):222-22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代青少年加强思想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青少年在自觉学习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应努力树立实践意识、时代意识和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集中论述了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观性”特征,认为这种主观性主要体现了胡风对于主体性的独特理解,由此进一步解说了胡风文艺思想中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概念,“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认为它们是胡风主体论思想的不同表现。由胡风主体论的实质还进一步论述了胡风及其同人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田晓膺  阳淼 《社科纵横》2006,(11):98-100
《九歌》是《楚辞》的重要作品之一,在《九歌》中,屈原借“神灵”来抒发自己对美的热爱与追求。《九歌》中的“神灵”形象各异,妍媸不同,性情不一,屈原通过对“神灵”的歌唱,使原始宗教中的“神灵”深化为心灵的存在———美的存在。他以“美”的眼光来打量“神灵”,通过对众“神灵”之美的不同表现,来表达出美的完美和最高体现在于“满内而外扬”,内美与外美的双重融汇。  相似文献   

4.
冯红 《学习与探索》2005,(4):115-117
中国长期是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因此是否风调雨顺,直接关系到耕者的温饱和国力的强弱,这就促使人们在农事劳动中留心观察四时交替、风云变幻,逐渐形成了与宇宙自然生命相依存的一种文化心态,即“天人合一”观。《诗经》中大多数诗篇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5.
鲁贞银 《浙江学刊》2003,2(2):84-91
胡风创作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意识对于对象所起的积极作用。作为其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主观战斗精神”概念的形成与胡风对鲁迅的人生和文艺实践的解读密切相关。胡风着重从“主观(心)”、从伦理层面(主观和心的发扬)接近鲁迅,在鲁迅身上深切感受到强烈的主体意识,并把这些作为鲁迅传统的核心基点,从中整合出一种精神力量,纳入到自己的艺术与人生一元化的整体艺术观之中,认为作家只要拥有战斗的主观精神,就能够通过艺术来追求人生的完美,进而构建起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独特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继承和推进了“五四”的思想主题,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范围。  相似文献   

6.
关桂云 《社科纵横》2005,20(5):240-241
D.H劳伦斯这位被誉为现代意识的有力开拓者和表现者的“爱情教士”,在《儿子与情人》这部带有浓重自传色彩的作品中把爱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几对恋人之间的爱,作者深刻地阐释了母子之间畸形的爱、“残缺的爱”并非真爱。在对男主人公保罗由一个优柔寡断的孩子转变成为性情刚毅的男子汉的历程的描写,充分的体现了劳伦斯对于爱的理解,也总结了劳伦斯早期的思想与感情。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思想”既是俄罗斯特有的传统文化,又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本文概述了“俄罗斯思想”在“救世主意识”、斯拉夫主义和宗教哲学中的三种历史表现。作者认为,俄罗斯宗教哲学中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无论它在当今的处境如何,都将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于成宝 《社科纵横》2007,(10):128-129
关于《易纬.乾凿度》中"四太"的意义,易学界有不同的认识,笔者对此进行了辨析,认为"四太"的说法乃是西汉易学家吸收先秦道家宇宙生成观念,在易学的体系内构建儒家宇宙生成论的产物;其以易学的术语,将筮法和思想统一在一起,从而构建起了儒学新的天道观。  相似文献   

9.
陈秀武 《日本学刊》2007,(1):100-111
《古事记》与《日本书纪》都是“以后代之意,记上代之事”的日本古典史书。两部著作的神代卷极为相似,多以神话代史。从两部著作的成书,到天神敕语的政治效力,再到神武天皇的建国精神,记纪神话都表现出强烈的时代使命与政治思想。在后世传承中,为日本的思想家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对记纪神话中的日本政治意识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神国”国体观念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0.
数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一般而言无非用于记录、计算,然而置之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万顷之陂,它所蕴含的意义便由此超“凡”入“圣”。古人视其“先天地而己存,后天地而己立”,用之万方,规矩人事,建构了一系列文化语汇。透过数字本身来观察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折射与反馈的是先民的宇宙意识,同时又自然而然地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约定俗成,成为华夏民族根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徐日辉 《浙江学刊》2003,(2):127-136
体大精深的《史记》为什么会阙“刑法”这门十分重要的典章,是司马迁的疏漏,还是有意安排,尚未有人专题研究①。从“一家言”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司马迁,就会发现他的八书中之所以不撰《刑法书》者,一、是他道家黄老思想在著述中的实践和完善;二、阙“刑法”表现出司马迁对历代暴政,尤其是对秦皇汉武峻法酷吏烦苛人民的抗议,他通过对汉朝建立以来一兴一衰的考察,揭示法与道德,暴力与礼义,兴盛与衰败的辩证关系;三、不向强权者低头,不为暴君作《书》,旨在恢复传统的礼乐制度,批判“卖官鬻爵”、“入粟除罪”的经济政策,净化每况愈下的社会风气;四、司马迁不开“刑法”之先河,兼有以“刑余之人”告诫后人的现身说法,内涵着为自己鸣冤叫屈的无声呐喊。亦是他思想与体例的完备统一。  相似文献   

12.
孙琪 《学术交流》2006,(9):145-148
台港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乃明确标举“中国艺术精神”之第一人,而美学大师宗白华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阐释过这一美学命题。徐氏从儒道两大思想系统出发,偏重于艺术精神主体心的揭示,认为中国艺术精神以庄子之“道”为精髓和根本,最终落实在传统山水画上。徐氏由出发点的“全”到结论的“偏”皆因其将艺术精神纯而又纯化了;宗氏从诸艺术门类的并列研究出发,于会通处提炼精神,认为舞蹈精神乃中国艺术精神的表现,“道、舞、空白”则是中国艺术精神得以表现的空间。由于二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个性、学养皆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徐氏和宗氏贯通古今中西的探索,为我们开辟了一种中西美学比较的阐释方法以及对古典进行现代转换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3.
廉德瑰 《日本学刊》2007,(3):92-104
本文以战略文化的观点,从“和”的文化开始对日本人的位置意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日本人文化性格中的上位意识和下位意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以位置意识为背景的日本战略文化特征及其与大国结盟并努力成为大国的战略思维方式。进而分析了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日本通过建立“普通国家”而再次显现出来的上位意识,即大国意识的恢复。最后通过日本人的对美追随政策和日本人的中国观,进一步讨论了日本人的位置意识和大国意识。  相似文献   

14.
贾海菊 《唐都学刊》2002,18(3):9-11
从诠释的角度看 ,对理解的理解 ,施莱尔马赫走了“重构”之路 ,即重构作者的原意 ;黑格尔走了“综合”之路 ,即过去和现时生命的思维性沟通。二者的对立凸现了理解历史性在诠释学中的核心地位。同时 ,也表现出二者在历史意识、理解的对象及理解者问题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代迅 《学习与探索》2005,(5):132-136
“文化霸权”概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差异。西方语境中,它侧重知识领域中的权力结构状况,而中国语境中的“文化霸权”则较多地表现为对西方文化与现代性的抵制,体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表达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曾照莲  童长涛 《学术交流》2004,(12):169-171
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不朽诗作。在这些诗作中,“童年”是诗人经常描绘的主题。从人类文化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等角度对诗人“复归于童年”观念加以阐释,可看出它反映了一种“追根”意识、一种“归家”心态。这是人类走出文明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卢春天 《社会》2002,(8):31-34
“福”这一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对一个人说 :“你有福气” ,可能是指他有一个关心、爱护他的父亲 ,或者他的职位得到了升迁 ,也可以说他有一个很孝顺他的儿子等等。总之“福”的话语不是指一个绝对的意义 ,而是根据不同的场合 ,表现出不同的意义。“福”既可以表现为财富占有的多少 ,也可以表现为寿命的长短 ,生育子女数的多少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子多福的观念有关 )。“福”所包含的每一项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含义 :“财富代表社会的经济地位 ;寿代表着一种良好的对自我的保养技能的运用能力 ;拥有男孩或孙子的愿…  相似文献   

18.
“忧患”一词源出《易传》,“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性格被徐复观提炼出来后,已经成为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徐复观所意旨的“忧患意识”不仅源自儒家,也基于道家,通过徐复观的诠释,不仅张扬出“忧患意识”中的阳刚之美,而且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结构,从而彰显出“忧患”中的天地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是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只有从中国哲学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时空意识出发,以“道”──“气”──“象”入手,方可认识到中国画知白守黑的色彩观、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虚灵的时空观和诗意追求。  相似文献   

20.
王奇 《社会工作》2008,(20):16-18
通过阐释布迪厄的实践意义与“惯习”理论的价值,对社会工作的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充分解读。提倡社会工作者的意识与思想形态及工作方法要秉承布迪厄的实践逻辑与“惯习”的优秀品质,随着时期的更替、目标的不同、要求的求新而不断地改变。并从中挖掘社会工作者的潜质,即采用“优势视角”来给予社会工作者以认可,从而调动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思想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