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秦伦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伦理:周人主要是信念伦理,它的基本内容是天命信仰、德性精神、礼乐象征体系;秦人主要是责任伦理,它的基本内容是“公利”原则、理性精神、法术势管理体系。从周到秦的诸子百家也区分为两大对立的伦理谱系。中国封建社会从盛(汉唐)到衰(明清)的社会伦理生活,一直受着这种对立统一的伦理体系的支配。借鉴周人的信念伦理、秦人的责任伦理,重建现代道德价值体系,这是哲学伦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作为示范伦理的儒家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强盛不衰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文脉不断,主要在于儒家伦理所提倡的仁爱精神一直是其主导思想,它已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关注个体道德人格生成的儒家美德伦理又是其伦理的主体.儒家伦理不仅仅是一套理论,更是一种信仰系统和价值体系,所以它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曾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多个盛世的出现,至今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力.然而儒家伦理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只有对儒家伦理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沃土,成为我们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论黑格尔的“伦理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世界”概念源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它既表达了德意志民族国家内在统一与复兴的时代要求,也是基于启蒙思想及现代社会意义世界缺失的反思.伦理世界是个人作为单一性存在与其公共本质或普遍本质相统一的世界,它由人的社会本性及其文化属性决定.伦理世界透过伦理精神,通过道德行为实现个体与类、特殊与普遍的辩证统一,由此寻找到人类生活共同体的价值源泉,建立个体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赋予有限人生以终极关怀.黑格尔的“伦理世界”为现代多元化社会建构精神家园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当前,合同、契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法律领域的重要内容,但人们对契约含义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来自于西方。契约理论在西方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而且还被用来构建国家社会组织理论,因而社会契约思想成为近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伦理观念。本文旨在从西方伦理传统的视角,探索西方契约理论的精神特质、人性基设、价值原则和道德意蕴。  相似文献   

6.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行政的道德话语体系里,外灌式行政伦理与内引式行政伦理并存.外灌式行政伦理作为信念伦理,是儒家伦理在行政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并以正式制度的形式发挥其功能,然而,由于儒家外灌式行政伦理是一种脱离中国古代官场现实的信念伦理,它无法提供有效地指导古代行政官僚行为的伦理准则,由此导致内引式行政伦理作为非正式制度取代外灌式行政伦理,并成为实际指导古代官僚行为的通行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当代灾疫,其治理必须是生态整体的和过程化的,基于此两方面要求,无论是灾疫前的预防治理,还是灾疫中的抗救性治理,或是灾疫后的重建性治理,都应该遵循平等协调、公正奖惩、人人作为这三大伦理原则,并且必要以生境化、可持续生存、安居乐业为其治理实践评价的宏观指标。其中,自然环境生态和社会环境生态的生境化,构成灾疫治理实践的奠基性伦理指标;以生态协调、生存安全、生命健康为基本要求的可持续生存,构成灾疫预防治理实践的基本伦理指标;追求普适性与前瞻性、低碳生活、生态文明为基本导向的安居乐业,构成灾疫后重建性治理实践的基本伦理指标。  相似文献   

9.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时代儒家伦理的存在价值在于,它能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危机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儒家伦理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够为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思路,“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平等对话,“重义轻利”思想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矛盾冲突,“知命”、“为己”之学可以为价值真空时代的现代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我们只有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儒家伦理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在民主、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理论重构,才能发挥上述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俊杰 《理论界》2014,(8):81-85
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哲学审视,且通过经验分析和自我意识,"经济伦理"和"经济伦理之概念"回应了现代经济生活社会化、复杂化实践的事实,学理规则上观念化、本质化的倾向,为后期理性和自由的理论建构做出了基础性努力。这是韦伯、刘易斯、森等诸多学者的杰出贡献,这些学术资源丰富了包括经济伦理自我确证的承认方式在内的伦理思维的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具体生活情境定义中,人与他者共存在、同生存的善意方式,就是伦理生活。人意愿于伦理生活,其前提是成为自为性创构的伦理主体。这一自为性创构过程就是个体以“自我”为要求的伦理心理机制动态生成过程。开启人的伦理心理机制生成的原动力,是其存在需要指向人性自塑所生成的伦理愿意。人性以伦理意愿的方式朝期待的完美方向敞开,生成伦理信仰;人性以伦理意愿的方式朝利害取向的当下敞开,产生伦理信念。伦理信仰指向天空而关注未来,为动机达向目的构设至善高阶,提供觉解良心、诚致良知、践行良能的远见;伦理信念关注大地而指向行动,为动机实现目的、产生伦理效果注入方向,构筑指南。  相似文献   

13.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自工业化以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传统粗放武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场革命.它建立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内容的“3R”原则基础上,其运行包括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个层次,构建了经济——生态——社会诸关系和谐发展的链条,催生了诸多新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诉求.循环经济深蕴的整体性价值原则、可持续发展价值原则以及新的生产伦理与消费伦理理论,构架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范式.  相似文献   

15.
孙永艳 《理论界》2012,(1):160-162
全球伦理的建构是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应对全球问题,世界和谐共存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发生的,其根本问题即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把整个人类或者所有有感觉的生物作为伦理思考所应关注的基本单位。近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中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现代道德世俗化、主观化、相对化,实际上是普遍伦理论域成立的困境。破解这一困境,建构全球伦理,需要在一个共同体的目标下动态建构普遍伦理价值,在应对全球问题实践中制定与推行切实有效的伦理规范并使二者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6.
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道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与此相应,“自然无为”就成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勿强行妄为。以此为根据,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道家生态伦理对于现代社会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理服人”指要有逻辑的说服力,“以情感人”则指要有情感的震撼性,这反映了关怀伦理和正义伦理两种不同的进路。从男性视角出发的正义伦理遵循“论理”逻辑,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多用在本体世界;而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关怀伦理则遵循“说情”逻辑,体现特殊性和具体性,更多应用于生活世界。从正义伦理走向关怀伦理,反映了伦理学探究方法由传统的形而上追索到面向生活世界的转变。应将二者融通,才能适应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8.
全球伦理与底线伦理产生的背景、精神实质、利益基础、对公民的培养目标以及在伦理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五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不应把全球伦理归结为底线伦理。把全球伦理归结为底线伦理现象的存在,是部分学者急功近利情绪在如何对待全球伦理实现问题上的表现,也是目前实现全球伦理极端困难的反映,不过,这一现象也表明:底线伦理是全球伦理的重要的思想资料、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袁志萍 《青海社会科学》2007,2(5):153-155,183
中国传统伦理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其生存、发展的根基在于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建构,它是以"家族本位主义"为基本价值原则,服务于封建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维系宗法关系、巩固社会等级秩序需要的重要思想工具。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是其鲜明特色。中国现时代伦理建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从制度伦理、公德建设和强化道德赏罚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20.
在“天人合一”的框架中着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符合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的思想元素正在成为中国生态伦理研究中一大特色,也逐渐变成了理论上的一大热点,而且人们在理论倾向上更多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的一致性,给人一种明显的感觉是,似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发展只需“返本”即可“开新”。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并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包容着非常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相一致的思想成份,但是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并不是一种完全契合的关系,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冲突或矛盾更是问题的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